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2021-11-23陈爱忠姚丽芬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

陈爱忠 姚丽芬

[摘 要] 随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推进,专业认证的三级标准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标准分析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结合专业认证的理念,基于专业认证卓越标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与重构。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凸显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推行“教、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卓越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 专业认证;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基于专业认证卓越标准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JG-14-1-20)。

[作者简介]陈爱忠(1966—    ),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姚丽芬(1971—    ),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科实验。

一、专业认证卓越标准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用专业认证卓越标准来审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三个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差别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同类高校之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等方面并无明显区别,没有凸显学校和专业的优势,人才培养也缺乏应有的地域特色。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未能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標准。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1.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比如,在家长们普遍重视早期教育的今天,对幼儿营养学、幼儿心理发展、幼儿行为干预、亲子互动教育、家庭教养模式等课程都具有较大需求,但这类课程仍然处于待开发的状态。此外,基于专业相关标准的课程设置的整合、衔接与适应性也不够。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具体表现为:缺乏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育实践过程管理松懈,缺乏规范、协同育人不足;教育实践质量缺乏监控保障体系,持续改进乏力等。

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低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仍以“教”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实践体验较少。大部分课程都是以集体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师普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授课,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低下。

(三)持续改进乏力,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制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基于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没有得到细化、具体化;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对课堂教学实现全面、及时、有效的监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对毕业生并未持续、全面地跟踪反馈,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也有待建立;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库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和提高。

二、基于专业认证卓越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凸显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专业认证卓越标准要求培养目标定位既要满足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也应契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作为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有所区别,人才培养应着眼于知识、技能等协调发展,做到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与今后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兼顾,达到新时代教师“一践行三学会”的专业素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师表风范,具备科学、人文和艺术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保教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潜能的幼儿园教师,以及在其他早教机构从事保教实践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的素质培养上,要凸显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就培养卓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言,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专业知识整合能力、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前提条件;把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与研究能力,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作为评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

(二)优化课程结构,推行“教、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

专业认证卓越标准要求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要坚持立德树人、拓宽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一是夯实专业理论基础。适当增加学科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同时要遵循“必需、够用”的标准,适当减少一般性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基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尤其要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三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技能类课程可开设选修方向,为有专长的学生实现专业技能上的个性化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日常性的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四是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深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协同育人平台,实行“双师型”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专业认证卓越标准关于课程实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实施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是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三)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监控与评价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以达到实现卓越标准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和组织的运行。增强师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意识,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特别是要将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标准尽量具体化,细化到专业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并融合到课程目标的完成和毕业要求里,让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有据可依。二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加强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加强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库建设,实现各种数据有效对接、共享,根据教学质量监控需要进行实时的统计、分析和检测,努力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及时、有效监控。三是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毕业生、实践教学基地及用人单位等学前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把利益相关方的评价结果纳入改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而不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之,遵循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基于专业认证卓越标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对标进行问题分析,着眼推动持续改进,重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中职学校学前体育课调查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