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寄生虫学混合式课程建设探索

2021-11-23赵利美董文杰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寄生虫课程教师

赵利美,顾 丽,董文杰,王 强,闫 艳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内蒙古 包头 014060)

人体寄生虫学是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规律、致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流行与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它阐明了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其研究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掌握相应的致病机制、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及时准确地对寄生虫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五年制本科三年级学生,专业包括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医学等专业,学生已学过生物、解剖、组胚、病理、免疫等基础知识,同时开设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即将开设诊断学及临床专业课程。此时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但对疾病的认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而人体寄生虫学不仅讲授寄生虫的形态等生物学知识,还涉及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为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临床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要求

1.1目前存在的问题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重点内容,若安排学生自学教材,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学生自学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其二,寄生虫虫体较多,各种虫体形态各异,生活史各不相同,致病机制复杂多样且无规律可循,学生易混淆,不易记忆,学生有畏难情绪。其三,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方法较多,由于条件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无法在实验课中实际操作。在我校,寄生虫学已由考试课变为选修课,学时不断减少,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授课吃力,学生听课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学生对选修课不重视,导致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成为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混合式教学可以使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1]。

1.2教学改革的要求 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5+3”医学生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着重培养有临床实践能力的合格医生。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寄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与防治等。其中形态和生活史历来是教学重点内容,而当前医学生的培养,不仅强调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对如何提高医学生对寄生虫病的诊治和防控等临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因此,适度减少寄生虫学的理论讲授而增加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更为符合教学需求[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即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如何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已成为高校各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关于混合式教学的论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全国多所高校教学团队,如南方医科大学[4]、昆明医科大学[5]、温州医科大学[6]等,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尝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探索适合我校以及课程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用的是“课前课中课后相衔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此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升课堂思政内涵。

2 教学设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混合式教学。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混合式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当前网络教学平台多种多样,如雨课堂、慕课、学堂在线、云朵课堂等。我校着力支持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自2016年引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优慕课在线教育”。本教研室基于“优慕课在线教育”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混合式教学,首先分析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其次利用平台提供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学习分析等项目对本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细化到每一个章节。开课之前在平台上发布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简介及考核方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表、授课教师基本信息等内容,让学生提前对课程内容、授课教师等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图1)。

图1 课程建设内容

依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讲授内容和自学内容以及实验内容三部分。理论讲授内容主要讲授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如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州板口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日本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疟原虫等,自学内容包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严重危害的寄生虫如丝虫、杜氏利士曼原虫等,以及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鞭虫、肠吸虫等。

课前:发布讨论话题、媒体视频以及案例分析,督促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设置课前导学,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讲述似蚓蛔线虫时在课前发布讨论话题:你听说过网上有卖蛔虫卵的吗?吃蛔虫卵真的能减肥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华支睾吸虫时上传媒体视频,关注吃生鱼引起的寄生虫病,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隐藏的寄生虫病。也可上传相关临床病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奋战在一线的抗洪抢险战士如何感染了血吸虫病?如何诊断?如何防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一名临床专业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图2)。

图2 课前学习内容

课中:结合课前预习,引入教学内容,利用形态学的特点,课堂上利用图片、视频、思维导图等,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建立直观体验,学生容易记忆和回忆。如讲述蛔虫时,利用典型的形态图片,结合蛔虫成虫以及感染期虫卵中幼虫的活动视频画面,生动讲解蛔虫的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利用生活史动画展示蛔虫在人体内和人体外的发育过程,用线图梳理发育过程,最后总结生活史要点。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一如既往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提高医学生对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实际应用能力培养,适当增加与临床实践结合紧密的致病、诊断及防治内容。在讲授此部分时,结合课前布置的病例讨论,如根据抗洪抢险战士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分析血吸虫的感染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除讲授医学理论知识之外,课堂上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如以病例尤其是临床误诊案例,造成患者的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名人名家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精神,如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攻坚克难,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治疗疟疾的世界性难题,为我国中医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如著名的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陈心陶教授防控血吸虫病的故事,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求实上进,报效祖国。从毛泽东同志的送瘟神二首,感受伟人的豪迈情怀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精神,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成为基础扎实、社会责任感强的医务工作者奠定基础。

课后:通过线上发布课程PPT便于学生复习,针对授课内容发布课后作业,巩固理论知识。创建答疑讨论区,学生和老师也可在平台进行交流讨论问题。利用平台的测试模块,完成课后测验。为了拓宽对本门课程的知识面,线上发布与临床教学相关的知识链接,如阿米巴性痢疾和细菌性的痢疾的鉴别诊断,门脉高压症和血吸虫病的关系、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热类型等,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学习。引入学科研究新进展,如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制等,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启发学生科研思维。课后发布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自学内容,在线上平台提供PPT、视频、音频等资料供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和答疑讨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测验,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实验相关内容,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线上及时发布图片库、实验诊断视频,链接虚拟教学平台,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实验内容,熟悉操作流程。目前我校人体寄生虫学虚拟平台有10个实验项目,如硫酸锌离心浮聚法、定量透明法、毛蚴孵化法、棉签拭子法、碘液染色法等。对于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操作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检验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平台上完成虚拟操作[7](图3)。

图3 课后学习内容

3 成绩评价

人体寄生虫学作为选修课,传统的考核为开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监督。目前对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考核采用综合测评方式,包括单元测试、考勤、线上学习行为、实验报告四部分构成。单元测试占60.0 %,根据教学内容,测试分总论、线虫、吸虫、绦虫、原虫、节肢动物共6个单元,具体方法是利用优慕课平台的测评模块,教师建立题库,对应章节引用试题。测试类型包括试题型和试卷型,限制测试时间,试题和试题选项顺序随机,题型采用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平台自动判卷自动输出成绩;考勤占10.0 %,采用课前二维码签到,方便快捷,避免因教师点名占用授课时间,也最大可能杜绝学生逃课现象;实验报告占20.0 %,按绘图是否规范,标注是否清晰正确,大小比例是否适宜给分;线上学习行为占10.0 %。目前利用优慕课平台的软件分析可以对学生线上学习行为进行考察,如登录次数,登录总时长,以及各模块如视频、课件浏览时长等,还可以统计讨论区发言次数等,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线上学习行为的综合考评(图4)。

图4 学生学习分析

4 教学效果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同学们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达到100.0 %,出勤率明显增加。利用平台进行课后作业和测验,可以进行学习的监督和测评,形成过程性评价。学生总评平均成绩为78.9。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考核方式的认可度达到97.6 %。学生普遍做到课前预习,课中专注,课后复习,测试答题的正确率显著提高。学生对过程性评价表示认可,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结果,优秀率超过98.0 %。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话题,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增进了教师和学生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沟通。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和检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通过对名人事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数据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献身医学事业,及职业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科的新进展,检验的新方法及时发布,扩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新进展、新方法的学习兴趣,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高的平台。真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和思政相结合,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评价有依据,知识提升拓展有保障。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学习,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融入思政理念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教师在进行混合式课程的同时将大量的寄生虫学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门别类地建立起了具有专业特色、内容翔实的多媒体素材库如图片库、视频库、案例库和试题库作为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积累了教学资料。

5 存在的问题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如将线上学习行为中的上线时长作为成绩的组成时,部分学生会利用平台的设计不足,长时间挂网形成在线时间较长但并没有真正利用平台学习,因此如何科学地选择线上学习行为作为成绩评定的标准有待于研究。其次存在学生利用手机端答题互相抄袭答案的现象,可通过限定答题时间,加大题库中试题数量,题目随机,选项随机进行解决。有的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不足,讨论区发言次数少甚至不发言,提倡今后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设计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鼓励同学踊跃发言,增强互动。另外虚拟实验项目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何利用现有人体寄生虫学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在线虚拟实验室是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寄生虫课程教师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最美教师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