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业促进互联网绿色信贷利益博弈与动机研究

2021-11-23刘益琳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信贷收益银行

刘益琳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21002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绿色金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标志我国成为全世界首个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17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发展绿色金融;2020年7月15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揭牌运营,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当前我国银行业对绿色金融被动观望多于主动拥抱,只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以及贵州银行6家银行加入了已发展成为国际行业惯例、在实践中被广泛认可的绿色信贷准则——“赤道原则”。因此,分析银行在推行绿色信贷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博弈,探求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绩效存在着积极作用,而且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Eshet(2017)[1]认为银行为了提高声誉,可以践行绿色信贷政策,从而提升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形象,增强自身竞争力,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何凌云等(2018)[2]将商业的绩效用竞争力来衡量,并将其划分为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得出绿色信贷与银行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孙光林等(2017)[3]认为发展绿色信贷不但能够增加商业银行净利润,而且能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总的来说,现有文献从多角度分析了绿色信贷对银行绩效及风险的影响,为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其对绿色信贷的研究方法都相对传统,而且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多。因此,本文以环境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演化博弈模型,从绩效和风险入手分析绿色信贷对银行产生的影响,探究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变化及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环境对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为政府对银行进行政策引导、激发银行的利益追求以及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管控提供决策参考。

二、绿色信贷利益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一)绿色信贷利益演化博弈的现实考量和理论基础

绿色信贷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银行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现状下,其推广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银行在绿色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学习和接纳的阶段,也面临策略的调整和变化(王朝弟等,2012)[4]。在市场经济下,银行业之间始终存在竞争与博弈。如果不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投机取巧,利用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创造的良好环境获取更大利益,那么,模仿效应就会显现,原来选择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会逐渐失去动力。因此,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学思想,以银行为主体,以绿色信贷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博弈论模型,通过分析绿色信贷与银行绩效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银行业在不同情境下做出的策略选择及其原因。

(二)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演化博弈论对于行为主体采取的是有限理性假设,在绿色信贷的推行初期,由于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银行对绿色信贷的认知也不全面、不统一,因此,绿色信贷在实施初期无法获得最优结果。各银行之间会在演化的过程中对实施策略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进,最终达到均衡状态。这种银行间的竞争博弈过程可以采用“复制动态”方程来进行推演。

1.参与主体和策略

银行 A和银行B为两个参与主体,银行与银行间可以选择推行绿色信贷与不推行绿色信贷两种策略,不同的策略集合会给双方带来不同的利益。银行A和银行B同时选择策略,没有先后次序。

2.构建支付矩阵

银行A和银行B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

表1

如果银行A与银行B均推行绿色信贷,两家银行将获得相同的收益。也就是在现有客户获得的收益R基础上增加了绿色信贷声誉收益G,同时扣除推行绿色信贷的成本C。因此,两家银行均获得收益为R+G-C。

参数解释:

R>0 代表银行从现有客户中获得的经营收益。

G>0 代表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获得声誉收益。

M>0 代表银行因推行绿色信贷而流失客户的收益。

C>0 代表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花费的成本。

L>0 代表银行不推行绿色信贷的风险损失(“两高一剩”企业贷款带来的环境责任查处风险成本)。

如果银行A推行绿色信贷,而银行B不推行绿色信贷,继续给“两高一剩”企业贷款,那么银行A能够提升社会的认同感,将会获得双倍的绿色声誉收益2G,但也将付出绿色信贷成本C,而银行B则不能获得这部分额外收益。与此同时由于银行A推行绿色信贷导致一部分原来的“两高一剩”客户流失至银行B,银行A收益减少M,银行B收益增加M,但银行B承担的惩罚成本也将加倍,需付出2L。由此可得银行A 和银行B 的收益分别为R+2G-M-C,R+M-2L。

如果银行A不推行绿色信贷,而银行B推行绿色信贷,则同上相反分析,银行A 和银行B 的收益分别R+M-2L,R+2G-M-C。

如果银行A和银行B均选择不推行绿色信贷,则现有的经营收益R不变,但两家银行都会因被监管部门查处而支付惩罚成本L,此时银行A和银行B的收益均为R-L。

3.动态博弈过程

假设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占所有银行的比例为p(0≤p≤1),不实施绿色信贷的银行占所有银行的比例为(1-p),令采取上述两种策略的博弈方期望收益分别为μ1、μ2,群体的平均收益为μ。那么,

在情形二中,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存在两个稳定状态,一个是均推行绿色信贷;另一个是均不推行绿色信贷。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所有银行均推行绿色信贷,因此,只有在p*=1处演化稳定才能实现。这就意味着初始推行绿色信贷的银行所占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一定要保证选择推行绿色信贷策略的银行初始占比p,即要求p*=足够小,趋向于0。令p*==0得到2G+L=M+C。我们可以发现,此等式与情形一的结论等式结构相似,其策略分析同样适用于此等式的实现。区别在于情形二中的推行绿色信贷所获得声誉收益G和不推行绿色信贷所承担的环境责任查处风险损失L的权重与情形一不同。因此,在情形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绿色声誉收益的双倍权重效应应得到重点强化,而环境责任查处风险效应则需相应地减弱。

综合两种情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提高推行绿色信贷获得的信誉收益G,提高不实施绿色信贷的环境责任查处风险L,降低实施成本C和降低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客户流失损失M都有助于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

三、“互联网+”环境对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

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金融业融入了新概念、创造了新技术、带来了新竞争,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沈悦等,2015)[5],已然成为金融业耀眼的后起之秀。互联网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娄飞鹏,2015)[6]。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全覆盖、专业化和普惠性,对绿色信贷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降低绿色信贷实施成本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赋能,有效地降低了金融运营的成本。银行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效搜集客户信息,进行客户画像,在挑选出高质量客户的同时精准剖析客户需求,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制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降低了绿色信贷在评估及监督环节花费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风险。

(二)助力银行获取绿色声誉

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客户信用行为更加数据化、透明化,客户诚信意识得到有效加强。风控效应的发挥可以帮助银行提升绿色信贷质量,进而增加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主动性。绿色信贷能够提高银行声誉、提升企业形象、进而提升银行竞争力,帮助银行获取绿色声誉效应。

总之,互联网金融能加速推动银行实行绿色信贷,使其更快速地吸纳正面影响,更有效率地消除负面隐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演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可以从提高银行业的绿色信誉收益、提高环境责任查处风险损失、降低绿色信贷实施成本和降低因推行绿色信贷导致的客户流失损失这几个方面着手。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激励扶持力度,激发银行内在动力

绿色信贷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激发银行内在动力。要适时出台绿色信贷激励和扶持措施,激发银行自主内在动力,如税费优惠、信贷优先安排、财政补贴、风险补偿机制等。让银行业想干、能干、敢干。

(二)科学开展宏观调控,适度提高违规成本

政府既要做好绿色信贷的指路人,也要做好绿色信贷的监督员。只有通过明确政策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适度提高银行违规成本,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才能推动更多的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这在绿色信贷政策推行初期尤为重要。

(三)正确看待“互联网+”,扬长补短提质增效

互联网金融进入绿色信贷体系,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的契机,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建立环保信息共享机制,降低银行绿色信贷评估成本,从而提升银行业绿色信贷实施效率。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互联网金融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还需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能力。

猜你喜欢

信贷收益银行
江西银行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记忆银行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其他综合收益的几个重要逻辑关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