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核心自我评价和内外倾性的作用
2021-11-23刘丽红
刘丽红
(山西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提升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现实交往中,受社交环境、应对方式、个人认知方式、交往能力与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感受与交往行为有所不同。其中社交焦虑是困扰许多人发展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个体害怕得到别人关注,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担心别人评价自己而产生紧张担忧等情绪,并出现对人际交往的回避行为[1-3]。有研究[4]发现大约40.45%的大学生饱受社交焦虑的折磨,为了有效地解决社交过程中出现的焦虑问题,就非常有必要探究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以往研究发现上行社会比较是社交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以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长或本专业成功人士为榜样,但往往又很容易在上行比较中感受到差距或因想尽快弥补差距而产生压力,进而引起社交焦虑。Festinger[5]的古典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为了获取对自身稳定的认识,人们通常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并且上行比较是社会比较的主要方向,社会比较会产生认知、情感、行为三种后果。Chachter扩展了社会比较的概念,他认为当个体的情绪状态不明,而且没有办法使用其他线索进行判断时,个体或许就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到自身的情绪状态[6]。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与社会比较关系显著,其中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产生起着最强的预测作用[7]。换而言之,上行社会比较倾向较为强烈的个体,其在社交情境中感受到的焦虑更为强烈,产生的不良反应更为明显。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上行社会比较水平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
纵观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社会比较不但能够直接地影响社交焦虑的水平,而且在负面身体自我或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意象的中介作用下能间接地影响社交焦虑的水平[8-9]。Danial和 Gibert的社会认知观点认为,社会比较应该存在自动比较和转换比较两个过程。在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自动比较中,人们会不假思索地产生负向自我评价[10]。可见社会比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的评价与判断,有研究表明社会比较与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相关[11]。因此有必要关注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促进他们及时进行转换比较,通过更多的认知调整,形成更准确地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的定义最早出现在Packer的核心评价理论中[12],后来学者Judge等人认为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的概括性较强、较为完整的评估,也是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物质、地位、价值观等的最主要的认知[13]。核心自我评价也与人们的社交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小燕等[14]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显著负向影响社交焦虑。Glass等人[15]的研究也发现,社交焦虑受自我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差,而且特别关注社交中得到的消极反馈,自我评价水平相对较低,则他们的社交焦虑水平较高,这可以用认知自我评估模型进行解释。总的来说,核心自我评价同上行社会比较、社交焦虑之间有密切关联,因而提出假设2:在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核心自我评价起中介作用。
在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内外倾人格特质与焦虑有着密切的关系[16],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内外倾和神经质联合起来解释23.7%的社交焦虑的变异量,内外倾负向预测社交焦虑水平,内向敏感的个体容易出现高的社交焦虑,相反,外向开朗的个体其社交焦虑水平则相对较低[17]。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1),以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内外倾性的调节作用。
图1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80份。剔除不认真作答、漏答等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7份,有效率为94.31%。其中男生214人,女生333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21岁(SD=1.71)。
(二)研究工具
1.上行社会比较:采用学者Gibbons和Buunk[18]制定的爱荷华—荷兰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中测量上行社会比较的部分,由我国学者白学军、刘旭和刘志军[19]对其进行修订。上行社会比较量表共6个题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测量的是倾向使用上行社会比较的差异,分数越高,则越经常使用上行社会比较。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核心自我评价:采用心理学家Judge等人制定的,由我国学者杜建政等人翻译、修订而成的适用于中国人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20]。核心自我评价量表采用Likert5级计分,问卷由10个题目组成,只有一个维度。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社交焦虑:采用广泛使用的交往焦虑量表[21],该量表是1983年国外学者Leary编制的,由国内学者彭纯子等人引入并修订而成的。该量表采用Likert5级计分,共有15个题目,其中第3、6、10、15题是反向计分题,只有一个维度,1~5代表着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个体的得分越高,则社交焦虑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4.内外倾人格:采用钱铭怡等人[22]制定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版》,本研究只采取外倾分量表来进行测量,该问卷由12个题目组成,只有“是”“否”两个选项。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
(三)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24.0和Hayes(2013)开发的SPSS宏程序PROCESS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自我报告法的研究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本研究使用较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在问卷中设置反向计分题,同时采用匿名作答的方式,并在指导语中告知被试答案无对错之分,让其按照真实情况填写等方式进行程序控制。为继续提升研究的严谨性,在数据分析前选取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控制。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3个,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小于临界标准40%,仅有23.31%,这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同源偏差。
(二)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研究所有测量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情况见下页表1。由表1可知,年龄和其他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而性别与其他变量均显著相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上行社会比较得分女性(M=19.94,SD=4.27)显著高于男性(M=18.54,SD=5.30)(t=-2.05,p<0.05);核心自我评价得分男性(M=36.70,SD=5.93)显著高于女性(M=33.97,SD=6.07)(t=3.32,p<0.01);社交焦虑得分女性(M=51.66,SD=8.46)显著高于男性(M=44.05,SD=6.82)(t=-7.49,p<0.001);内外倾性得分男性(M=8.74,SD=2.71)显著高于女性(M=7.72,SD=2.83)(t=2.66,p<0.01)。因此,在之后的分析中,本研究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分析。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与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内外倾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内外倾性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与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内外倾性的关系,符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的条件。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三)核心自我评价在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将各变量标准化,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4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在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上行社会比较直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37,t=6.14,p<0.001);上行社会比较与核心自我评价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上行社会比较直接负向影响核心自我评价(β=-.44,t=-7.42,p<0.001),核心自我评价负向影响社交焦虑(β=-.27,t=-4.12,p<0.001)。同时可以发现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力减弱,但是依旧显著(β=.23,t=3.92,p<0.001),由此表明,在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核心自我评价起中介作用,且是部分中介作用,假设1、2成立。进一步使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得出,中介效应值ab=0.12,Boot标准误为0.03,95%置信区间为[0.04,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43%。
表2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检验
(四)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
采用SPSSPROCESS的模型14检验内外倾人格特质对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核心自我评价(β=-.23,t=-3.92,p<0.001)和内外倾性(β=-.44,t=-7.69,p<0.001)对社交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的方向是相同的;核心自我评价和内外倾性的交互项也显著预测社交焦虑(β=-.12,t=-2.11,p<0.05),说明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证明假设3成立。对于内倾的个体,上行社会比较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为0.06,SE=.05,95%的置信区间为[0.02,0.10]。对于外倾的个体来说,上行社会比较通过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0.04,SE=.05,95%的置信区间为[0.03,0.08]。
表3 内外倾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解释核心自我评价与内外倾性交互项的实质,将内外倾性按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了简单效应分析图。如图2所示,对于内倾的个体来说,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向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Bsimple=-0.19,p<0.05;而对于外倾的个体而言,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同样是负向的,Bsimple=-0.26,p<0.05,但这个影响作用有所增强。
图2 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一)上行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与内外倾性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各变量在性别上均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女性的上行社会比较得分与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在核心自我评价和内外倾性这两个变量上,男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究其原因,女生的认知方式更注意细节,常把注意力分配在多个不同的目标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较为敏感,注意自身与他人的区别,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比较。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压力的结果有好有坏,但或多或少会导致个体的焦虑,所以女性的社交焦虑得分稍高于男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者曹莉莉[23]与李芸[24]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均发现,女生的社交焦虑程度高于男生。在自我评价与外倾性方面,男性对自身评价的依据较少体现在与他人的对比上,同时又较自信地向外探索,追求目标;而女性会更为关注他人的表现,并与自己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此来评估自己,容易向内探索,这也是男性的核心自我评价与外倾性得分高于女性的原因之一。进一步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男性自古以来需要靠自身力量去获得有限的生存物资,因此他们更独立自信,更专注于目标,向外获取资源。而女性体力较弱,容易感受到外在危险,常处于受保护地位,她们较少自信,更倾向于暗中观察以躲避威胁,向内保存力量,免受伤害。
(二)核心自我评价在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上行社会比较正向影响社交焦虑,负向影响核心自我评价,而核心自我评价负向影响社交焦虑,即上行社会比较倾向的高低可以直接预测社交焦虑的水平高低,也可以在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下间接地预测社交焦虑水平的高低。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上行社会比较、社交焦虑两者的关系中,核心自我评价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上行社会比较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的水平,这与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黎琳[7]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有影响,虽然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社交焦虑的产生,但此研究发现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现实生活中存在比较,网络环境中也存在着比较,研究发现在网络中存在的上行社会比较同样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9]。因为上行社会比较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波动较大的情绪会影响心理健康,出现自我封闭等情况[25],即个体很有可能在上行社会比较中,对自身存在的差距或如何尽快弥补差距感到担忧、紧张,产生社交焦虑。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核心自我评价的作用下,上行社会比较间接地影响社交焦虑的水平。温焱等人[26]的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有负向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会使人感到失败、挫折,进入比较的误区,较多否认自己,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从而变得自卑,失去自信心,出现社交焦虑。因此大学生在向上比较时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导致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降低,表现为不自信,担心自己不受欢迎,惧怕被评头论足等,由此产生更高的社交焦虑。
(三)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负向影响社交焦虑,且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对外倾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影响更大,这一结果有些意外,但具体分析又不难理解。外倾的个体更开朗,更愿意开放自己,他们有着更高的社交需求[27-28],在高核心自我评价时,他们对自身有着足够的自信,其社交焦虑水平会更低;而在低核心自我评价时,外倾的个体虽然开朗活泼,但因其对自身所拥有的能力与价值评价较低,高社交需求与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怀疑形成内在冲突,担心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不佳[1],社交焦虑的水平相对会高一些。故而,核心自我评价对外倾性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更强。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法,且均是自陈数据,被试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出现方法偏差。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实验、访谈等多种方法更充分地探讨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第二,本研究只探讨上行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机制,未能考察多种类型的社会比较对社交焦虑的不同作用,未来可以把多种社会比较方式结合起来,探讨它们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并进一步发现其他中介或调节变量的影响机制。第三,本研究是横断研究,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与动态变化,今后的研究可采用多年龄段被试系统验证以及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上行社会比较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
2.核心自我评价在上行社会比较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内外倾性在核心自我评价与社交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焦虑的内在机制,揭示上行社会比较、核心自我评价与内外倾性是如何影响社交焦虑的,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建议:
首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积极参与各类健康的社会性活动,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强交往自信心。另一方面尤其要关注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学会接纳别人并勇敢地表现自己,增加良好的社交体验,从而降低他们的社交焦虑水平。
其次,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社会比较。教师和家长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比较方式,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行社会比较可能导致压力过大,否定自我,也可能激励个体奋发图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下行社会比较可能会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也可能使个体松懈,满足于自身的状态,不一样的比较方式得到的结果并不绝对,所以需要根据情境学会变通,懂得灵活运用比较方式。
最后,结合内外倾性指导大学生进行核心自我评价。依据本研究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对外倾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影响更强。这就提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关注自我评价较低的外倾大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自身优势能力,或者帮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形成较好的核心自我评价,降低其渴望社交又担心自己能力低而引起的内在冲突,逐步改善其社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