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华鳊仔鱼开口饵料及早期生长的初步研究

2021-11-23陈彦伶杨焕超李青芝涂全宇刘钊赵华一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螺旋藻摄食酵母菌

陈彦伶,杨焕超,李青芝,涂全宇,刘钊,赵华一,李 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731)

四川华鳊(Sinibramataeniat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ea)、华鳊属(Sinibrama),分布于四川境内的长江上游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等水域,为中国特有物种[1-2]。2015年12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在成都基地采用室外静水鱼池对四川华鳊野生个体进行了人工驯养和强化培育,次年9月成功开展了人工催产授精,最终孵化并培育出2万多尾仔鱼。

鱼类早期生活史分为3个时期:卵(胚胎)、仔鱼和稚鱼时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换的过度阶段,即开口摄食,是鱼类早期生活史中的“敏感时期”[3]。开口饵料的选择是影响仔鱼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都是苗种培育的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关于四川华鳊早期生活史的研究主要是胚胎发育、温度对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等研究[4-6],但未见有苗种培养相关研究报道。由于生活环境、营养需求和摄食习性的不同,不同的鱼类对开口饵料的选择不相同[7-11]。因此,本文初步筛选了3种开口饵料进行试验,重点研究不同饵料对四川华鳊仔鱼生长速度及存活率的影响,以期确定最适开口饵料及投喂方案,为今后开展类似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规模化苗种培育和商品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和开口饵料

试验鱼来源于2016年9月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人工繁育的四川华鳊仔鱼。孵化出膜3d后的四川华鳊仔鱼已平游,此时仔鱼卵黄尚未全部吸收完毕,但显微镜下观察其肠道已经形成,平均全长4.95±0.34mm,平均体重0.008±0.003g。选择体质健壮大小齐整的600尾四川华鳊仔鱼作为试验鱼。

初步筛选的开口饵料有3种:螺旋藻、鸡蛋黄和酵母菌,同时投喂试验设置3组,每组设2个平行。其中鸡蛋煮熟,剥取蛋黄,用100目晒绢布包住揉碎,洗出蛋黄水投喂;酵母菌粉和螺旋藻分别网上购置于正规饲料公司。

1.2 饲养管理与试验分组

饲养期间的水温为20.5~27.8℃,溶氧为4.96~7.62mg/L。试验分为蛋黄组、酵母菌组和螺旋藻组,每组仔鱼100尾,每组设置2个平行,周期为20d。试验前一天将600尾,2日龄的四川华鳊仔鱼平均随机放入6个饲养盆内。每日于8:00、11:00、15:00、18:00各投喂1次,保证饲养盆内有充足饵料,每次投喂前清理饲养盆内的残饵和粪便,每日换水1次。

1.3 取样测量与数据处理

分别于投喂后的5d、10d、15d和20d各测定各试验组的生长情况,每次从各饲养盆中随机取5尾仔鱼进行全长(精确至 0.01mm)和体重量(精确至0.001g)测定,每天记录各组仔鱼的死亡情况。仔鱼在吸干体表水分后采用SECURA124-1CN型电子分析天平进行称量,利用Leica DM2500体视显微镜观察仔鱼,用ZEN 2012 SP2显微图像采集软件和游标卡尺测量全长。试验结果采用 SPSS 22.0 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Dunnett’s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取P<0.05作为显著性水平,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由表1知,不同开口饵料四川华鳊仔鱼存活率存在差异,实验15d后,各组间存活率无差异,但各组间存活率呈下降趋势,其中蛋黄组死亡率最高。实验结束时(20d),酵母菌组、螺旋藻组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蛋黄组。

表1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华鳊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2.2.1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体重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试验开始的5d后,各组四川华鳊仔鱼的平均体重增幅不明显;10d后,螺旋藻组四川华鳊仔鱼体重显著高于酵母菌组和蛋黄组。

表 2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华鳊仔鱼体重的影响

2.2.2 不同开口饵料对仔鱼全长的影响 由表3可知,整个试验期间,螺旋藻组四川华鳊仔鱼的平均全长最长,酵母菌组次之,蛋黄组最短。10d后,螺旋藻组四川华鳊仔鱼的全长显长于其他2组,酵母菌组和蛋黄组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华鳊仔鱼全长的影响

2.3 四川华鳊仔鱼的生长发育观察

实验开始(0d)时,仔鱼卵黄囊呈圆锥形,消化道贯通,胃扩大弯曲,开始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开始摄食,此时,进入混合营养期,口开始自由张闭图(1-1);实验5d时,观察到仔鱼的卵黄囊已完全消失,鳔前室雏形出现,头部黄色素增多,上唇角质化为两层,鼻孔明显,位于眼前缘上方,脑的形态清晰可见,此时仔鱼可四处游动(图1-2);至实验10d时,眼囊内侧偏黄,外侧有一圈黑色堆积,上颌角质化程度较高,唇变厚,背鳍形成,与背鳍褶分离,腹鳍原基出现(图1-3);实验15d时,鳔分为2室,均有黑色素沉积,背鳍形成,与背鳍褶分离,尾鳍中央开始内凹,鱼体脊柱两侧黑色素加深(图1-4)。实验20d时,头部黑色素进一步沉积,呈树枝状分布,鳃盖上黑色素呈块状分布,鼻瓣清晰可见,背鳍褶和臀鳍褶完全消失,耳囊内黄色素开始沉积,耳石结构部分被遮盖,肠道开始回折弯曲,摄食量增大,肠道蠕动加快,身体的黑色素集中分布在头部、体侧线以及尾基部(图1-5)。观察其摄食情况,发现四川华鳊仔鱼多喜欢在水中下层,早上摄食最为活跃,会分散开在水体中觅食,傍晚摄食效果最差。

图1 四川华鳊仔鱼的发育

3 讨论

3.1 不同饵料对四川华鳊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开口饵料对仔鱼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然条件下很多鱼类均有相对应的开口饵料。在本研究中,螺旋藻组和酵母菌组的存活率都较高,螺旋藻组的仔鱼体重和全长增加均最快,酵母菌组5d以后与螺旋藻组有显著差异,蛋黄组20d时,死亡率较高,且体长和体重增加也最慢。该结果表明在仔鱼正常开口后,选择酵母菌长期投喂的效果欠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酵母菌个体太小,适口性变差,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为了摄食足够的酵母菌,需进行大量的运动,造成了摄食消耗和获取能量之间的失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酵母菌不能满足后期仔鱼对全部营养物质的需求。

蛋黄经过滤后使用,在水中保持约 60min以上的悬浮状态,投喂时要控制好量,保证仔鱼既能较好地摄食,避免败坏水质。蛋黄在水中易发生凝聚效应,产生絮状物,甚至缠绕仔鱼,沙航等[12]报道鸡蛋黄粗脂肪为35.1%、粗蛋白为10.6%、磷脂质粗灰分2.3%,营养上也难以满足鱼苗生长需求,再加上仔鱼喜爱摄食适口运动的生物,所以在后期鱼苗存活率下降,体重增加较慢,仔鱼的死亡率较高。

3.2 四川华鳊仔鱼对开口饵料的选择

仔鱼对可食用饵料种类的选择指标主要有饵料适口性、可捕食性、营养需求等[13-15]。本试验中,整个投喂过程前期(0~5d),酵母菌和螺旋藻试验组,仔鱼存活率均较高,螺旋藻组体长和体重增加最高。所以,在四川华鳊仔鱼培育中,前期可选用螺旋藻作为开口饵料,以提高鱼苗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受制于实验条件,本研究仅对四川华鳊仔鱼3种开口饵料的存活率及早期生长进行了观察,不同饵料对其长期生长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螺旋藻摄食酵母菌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米卡芬净对光滑假丝酵母菌在巨噬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牛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碳源代谢分析
重金属对程海螺旋藻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鱼类leptin基因研究进展
酵母菌感染,怎样才能不误诊?
适温条件下盐度对海刺猬活力、摄食和存活的影响
会发光的螺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