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理念下民办高校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以晋中信息学院为例
2021-11-23霍丽君
霍丽君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0 引言
第11 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同时指出要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民办高校可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实现“变轨超车”。这拉开了我国大学教育“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新教学理念的帷幕。
1 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
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从2016 年开始,目前已开课5 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顺应时代要求,于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全面展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尝试。
在学习通上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本次调查以尝试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2017 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124 份,收回有效问卷123 份,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混合式学习后的真实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高达92%的学生认可计量经济学的混合式教学尝试,说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对于线上学习说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书、视频、课件、推荐书目及相关文献等资源,60%的学生认为能满足其学习需求;仅有10%学生利用学习通预习;30%的学生表示课堂内容可以完全听懂;70%的学生表示课程结束后,仍对现实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问题无从下手;仅有40%的学生支持增加实验教学环节;80%的学生是认可线上课程进程考核方式,主要原因包括认为可以较精确地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情况,可以直观地看到课程积分排名等;所有学生都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及实验项目对其毕业论文的写作会有很大帮助;仅有10%的学生表示会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2 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教学实施效果可以看出,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学生先修课程掌握不扎实
晋中信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中60%以上是文科生,对数据存在强烈的畏惧心理。而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原理等基础。但这些课程的及格率相对较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以致大多数学生无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地融合。
2.2 预习阶段目标不明确
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只是告知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学习学习通平台上各种资源进行课前预习。所有预习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不做强制要求。教师未向学生给出具体的预习内容,也未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进行或只是走马观花地预习。
2.3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验
一方面,课堂没有系统的实验教学。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课时为32 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实验教学只是在理论内容结束后,教师对实验思路、EViews 软件操作及验证性实验作简单介绍,如选取有针对性的数据、案例,让学生理解多重共线性的概念、产生原因、检验和补救方法等,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另一方面,线上有关实验资源较少。在学习通上,教师仅上传了EViews 软件指导书和部分验证性实验结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主要介绍理论和方法,丧失了课程的实践性。
2.4 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一方面,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课时只有32 学时,教师只能采用全程讲授的方式,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甚至有时只介绍重要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预习效果差。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课,此时学生心思都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在专业课学习上用时用心的学生很少。学生预习除了受个人因素影响,还与对预习的考核缺失有关,这导致课上大部分时间又回到“以教为主”。
2.5 课程考核不合理
一是课程考核分配不合理。晋中信息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分别占30%和70%,可看出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不能真实地反映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二是期末考核内容不合理。期末成绩采取期末闭卷考核,主要考察课程的理论知识,但发现学生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或投机取巧,很容易拿到高分。实践部分考查的缺失,使得期末试卷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3 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金课”理念和学习通平台,将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统筹规划,设计符合晋中信息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一般混合式教学中融入BOPPPS 教学模式,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
首先,课前线上完成导言、学习目标和前测环节。第一,教师要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增加完整的、相应的计量经济学电子版教材及参考教材、Stata 实验指导书及详细操作视频、案例、相关图表、每节课学习目标及涉及的已学课程的难点知识等。其中,案例包括经典案例、专业案例和热点话题等。第二,课前预习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为防止学生偷懒,应适当增加预习测试环节。即每位学生在预习完成后,需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思维导图、测试题和案例、热门话题讨论,并在学习通平台上反馈预习中的难点和困惑。同时,学生还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在线上讨论学习通案例或热门话题,制作并上传课件。第三,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线上反馈、平台数据情况及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深度,有针对性地修改课堂教学设计。
其次,课堂实现参与式学习。每节课堂教学主要设计教师讲授、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三大板块。一是教师讲授。第一步,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反馈的难点,通过课件和板书有机结合进行详细讲解。第二步,运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实验目的和思路有系统性认识。第三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内容的重点。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挖掘重难点概念、理论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联系,在讲授中无形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协同。二是自主学习。对于与之前课程重叠的或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其重要性和应达到的要求,课后通过学习通发布学生自主学习任务,下次上课前5 分钟,通过提问随机抽查学生对自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三是翻转课堂。每节课针对课前给出的某个案例或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第一步,抽签选取两小组做PPT 汇报,未被抽中的小组作为质疑组。第二步,以质疑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根据学生座位,5 至6 人为一组,就近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三步,讨论结束后,随机选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继续质疑。在汇报-质疑-讨论循环中,促使学生分析、批判和协作的深度学习。在汇报、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肯定性或鼓励性评价。案例讨论可为学生搭建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和思维碰撞能帮助学生内化计量经济学知识。
再次,课后进行线上后测和总结。后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其中,理论后测内容要比前测题目的难度高些,根据每节课内容不同,可采用主题讨论、视频报告或学术前沿拓展学习心得等;实验后测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练习的Stata 软件操作视频录制,进而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性实验,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小组课程论文的创新性实验。总结环节中,教师既要分析后测结果并给予学生反馈,也要课后回顾整个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方案与实施细节,及时反思、修改、完善。
最后,完善进程化考核体系。进程化考核应贯穿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如增加预习评价、线上期中考试、小组课程论文及个人实验总结等量化指标。其中,将预习纳入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期末小组提交带有定量分析的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将课程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个人实验总结内容可有效避免小组课程论文出现搭便车现象。小组课程论文和个人实验总结两项指标对于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线上期中考试可以在学习通上实现设定统一时间、题库随机抽题及自动阅卷等,并且方便、高效。总之,力求通过多维的进程化考核,有效改善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