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践研究
——基于优势视角理论

2021-11-23杨文苑邹舒琪刘振威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赋权

杨文苑 邹舒琪 刘振威

(嘉应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法构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体系,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等问题。新法的颁布和施行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也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有力保证。值得注意的是,新法首次将“社会工作”纳入其中,意味着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合法性地位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1]但毋庸讳言,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的社会问题不断衍生,未成年人权益不受保护、生命健康得不到保证,未成年人的行为越轨、犯罪问题呈现出人数多、结构型特征显著、成因复杂的特点。[2]75因此,本文以优势视角理论为研究框架,从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合作四个信念出发分析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求,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介入该群体,以构建“提前及分级干预”预防未成年人行为越轨为实践目的,创造良好互助、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研究框架: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其《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服务对象在困境中容易将眼光集中到问题上,进入“损害”模式的死胡同,始终坚持没有自我恢复的可能,导致的结果却是越来越差,持续的抱怨加剧损害,社会化就变得难上加难。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它主要关注个人的优势和潜能。社会工作者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和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打破因生活中的困难造成的固化思维,勇于接受现实和挑战。优势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用的、富有能力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到案主及其问题、环境,将眼光投向可能性,并动员案主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目标。此外,优势视角提出了四个基本信念: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合作。四者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强调案主的能力、价值、信念、资源和理想,将信念内化,在未来则能化危险为机遇。

二、优势视角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社会工作介入案主服务的第一步,需求分析越明确,目标越容易达成。针对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因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影响造成的问题,结合优势视角理论,从四个基本信念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的需求,激发未成年人的潜能优势,使个体行动与环境相一致,以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

1.赋权:积极的能动主体

赋权是指赋予或充实案主的权力、以案主为中心、激发案主潜能的过程。[3]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具有不均衡、个体差异、分化与互补结合的特点,涉及生存、发展、受保护和社会化等方面。诸多时候,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监督,一方面是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未成年人更像一个被动的主体,似乎没有权利。正如,一个孩子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个“网红”,却很大可能是被父母否决。这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时代的影响,也是成年人习惯将自己的人生观强加给孩子的表现。因此,赋权理念就是要挖掘人的内在力量,抛开歧视性,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安全且“自由”的环境,打破错误的思维定式,确信自我理想。

2.成员资格:声音平等

一般而言,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会都缺少发言权,容易被忽视或轻视,他们在充满权威性的“家长制”文化环境里习得了听话顺从。但在青春期,倘若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产生各类矛盾和冲突,他们则会放弃传统的角色,与过去的自己对抗,或行为越轨。因此,在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服务时,要特别关注人的差异性,避免服务方式模式化,与案主建立平等、信任、真诚的合作关系,倾听未成年人的声音。

3.抗逆力:化危险为机遇

抗逆力理论认为,人和弹簧有相似之处,弹簧有弹性,人也有弹力,这就是所谓的抗逆力。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包括心态调整、希望灌注、克服磨难等的问题解决模式。未成年人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未能客观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遭遇了挫折,很难改正错误。此外,在“固化”的文化环境中,对未成年人的关注焦点非常集中,比如在家中以是否懂事来判断孩子的优劣;在学校以学习成绩判断学生的优劣。在应试教育为主的社会里,家长和老师站在了同一战线,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和精神状态,导致未成年人无法启动自己的抗逆力机制,不堪重负,出现反社会行为。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扮演好引导者、资源链接者、鼓励支持者的角色,引领未成年人面对恶劣环境时懂得如何化危险为机遇,如何发现、使用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渡过难关,摆脱困境。

4.对话与合作:人在情境中

Marry Richmond在其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提升。“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明确了社会工作者要从环境的角度理解案主的行为,检视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旨在让案主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未成年人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偏差和自我图式混乱的问题,主要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无法很好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例如,一些未成年人遭遇性侵时选择独自承受伤害,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在个人层面,这是一个私密的事情;在家庭层面,这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事情;在文化层面,性的话题一直都被隐藏着;在制度层面,针对受害者生理和心理精神层面缺乏一个完善的预防、识别、治疗机制。

三、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成长的实践路径

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和要求。“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成长的实践性研究”项目组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借助优势视角理论,对未成年人的需求进行分析,对梅州市梅江区部分社区开展了各项活动。据调查,该社区是广东双百社工驻梅州的服务点之一,但双百社工开展的活动以妇女的心理健康、增能赋权和社区美育空间活动为主,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内容。2020年5月至今,项目组共开展5次主题活动,60户家庭参与,累计超过237人次,志愿者服务人数超过150人。

活动一:“原来我也可以”认识自我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在小组内部进行分享,以小组动力增强自我认同,降低情绪焦虑和处于困境时的挫败感。

活动二:“你我心向党,共筑家国梦”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引入社会服务,发挥青少年榜样作用,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三:“争做安全小卫士”未成年人防拐防骗教育活动。提升未成年人的防拐防骗意识,建设丰富的社区文化,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四:“我们都是好朋友”未成年人健康交往教育活动。提高未成年人对两性知识的认知,为未成年人搭建起友好交往的桥梁,将性教育理念推广到社区家庭,引起父母对性教育的重视。

活动五:“亲子文化节”主题活动。借助各个传统文化节日,为未成年人家庭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让孩子增强自信、从在家长的陪伴中得到鼓励,促进服务对象与父母的互动,帮助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1.增强自我认同能力,提高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

根据赫胥的社会连续理论提到的“参与感”,让未成年人深入地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也能够降低从事越轨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社会工作者应倡导社会多方关爱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例如,在项目中,组织未成年人参与社区环境保护或社区建设,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和成就感,鼓励未成年人参加各类小组活动,加强个人和社会的联系,形成具有正向功能和内在驱动力的成长氛围。另外,将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引入服务中,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其个人内部力量和自我效能感,对其错误和不当的认知和想法,及时指正,预防其误入歧途。[4]

自我保护意识涉及未成年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社会权益得不到保护等问题。未成年人被拐卖、被性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法律意识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薄弱,对越轨行为产生的后果不清晰等。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2019年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是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主要类型。[2]78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既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又要强化未成年人群体的法治观念。

2.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小组经验和动力机制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作为未成年人群体最重要的支持网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开展亲子服务,是建构和谐家庭关系的重要方法。从“亲子关系发展”过程来看,未成年人处于依赖父母、被父母抚养、管教和培育的阶段,亲子关系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纵向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意味着家庭功能的缺失。[5]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改善未成年人家庭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增强未成年人对家庭、自身的责任感,创建一个亲密度合理、家庭角色到位、规则稳定的家庭环境。在活动中,鼓励案主宣泄内心对家庭沟通或对父母的负面情绪,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参与、互动分享等方式,增强青少年的抗逆力。

朋辈群体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朋辈群体能够形成亚文化,未成年人在主流文化中得不到理解时,会融入该亚文化群体,得到朋辈尊重和接纳,获得满足。为此,建设良好的朋辈群体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通过构建成长小组,帮助组员成长出发,为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必要改变,掌握沟通、情绪控制技巧,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和行为模式。

3.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长期以来,上海依托“党委牵头、政府负责、社团承接、社会参与”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由司法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推进的上海特色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模式。[6]可见,不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还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鼓励社会多方参与未成年人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关注未成年人的行为与情境关系,发掘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制度、文化因素等资源,从综合性、整体性的视角激发未成年人的发展动机,确立健康成长的信念。社会工作者除了挖掘家庭的教育优势,也要争取学校的支持。目前,有很多地区都在实行“一校一社工”的对策,形成服务学生的稳固合作机制。[7]社区则要开展各类资源动员活动,提供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成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困难援助部门等。

4.关注政策宣传倡导,创造友好关怀环境

加大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力度离不开政府政策宣传和倡导。政府要提高对未成年人服务项目的支持,要与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教育、基础教育部门形成一个整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过社区居民不接纳社工身份,质疑社工开展的服务效果等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理解,才能更顺利开展工作。此外,一些文化教育依然存在矛盾。如在性教育的活动中,很多家长认为该话题是隐私,不应该让未成年人接触。这就需要推动社会文化对性知识偏差的纠正,促进社会的关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最大限度保证未成年人的安全和权益。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赋权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赋权增能与边界拓展: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建构与路径选择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赋权理论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