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的思考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由思想为视域

2021-11-23徐燕宁

现代交际 2021年16期
关键词:异化言论本质

徐燕宁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又终究以自由的实现为最高旨归。自由是历代每一位思想家都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各种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同样,自由问题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成为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早期作品,也是马克思自由思想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当前既要秉持着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解读马克思自由思想,又要具备问题意识、认清社会趋势去发展马克思自由思想,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手稿》中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前提

1.自由本性与原子偏斜

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形成革命思潮的温床,豁达、富庶、极具自由观念的家庭氛围促使马克思自由思想的萌生。这使马克思超脱于直接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更乐于追求知识和某种理想的境界。马克思在“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2]。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相信自然的理性本质。原子是组成万物的因素,原子本身不会消亡且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德谟克里特只看到原子运动的直线式下落和诸多原子相互排斥引起的碰撞,把一切都归结为盲目的必然性,强调人对必然性的绝对服从,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伊壁鸠鲁则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大修正,将原子看作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在下落过程中偶然出现偏斜运动产生碰撞,从而创造出事物。他认为这种极具光辉的反宿命色彩的偶然性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然而,伊壁鸠鲁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的方面,把自由主要看作逃避现实或返归内心的精神自由。同时也侧面体现出当时马克思对问题的关注与分析停留在思辨层面,对人的本质和自由的探索还处在萌芽阶段。

2.世俗现实与自由精神

自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编辑开始,从物质利益与国家、法的冲突到个人与国家的冲突,再到人的现实自由问题的实际接触,使其觉察到以“自我意识”为主的纯粹思辨哲学立场软弱,不能关照并解决现实的信仰自由、出版自由、政治自由的问题。在对普鲁士政府“虚伪自由”的揭露后,马克思在其思想上开始展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清算,市民社会至此正式进入马克思的视野之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从先验的思辨逻辑出发,规定事物的观念立场。一方面,马克思主张从现实事物中引出其内在逻辑,进而指出市民社会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从等级制度中的长子继承制的立法权分析,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制是构成政治国家制度的内在根据,从而颠覆了黑格尔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方面做出的论断。

3.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坚定“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3]的信念,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斗争结合起来,在《德法年鉴》中提出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的观点。政治解放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导致市民自身的异化,不仅没有达到人的真正自由的实现,而且实质上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阶级斗争逐步加剧。马克思明确转换政治立场并立足于德国的现状指出,人类解放的完成是人的生活的二重化的消除,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实现和异化的消灭,只有批判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推进人类解放,人类才能最终获得自由。而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由“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4]15的无产阶级担负。马克思将政治立场从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明确地转向了共产主义的立场上来,对自己原有的自由思想进行了反思意义上的否定,实现了科学自由观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的质的飞跃。

二、《手稿》中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系统阐述

1.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手稿》时期,马克思继承并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赋予了类本质以新的内涵,即“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从意识层面上看,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的存在物”[5]152。虽然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存在,但动物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而人“把自己看作一种类存在物,做任何事都是有意识做指导的”[5]54。从生产劳动的层面上看,动物进行筑巢、存食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生产活动”,但动物不能够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人的劳动是在理性支配下生命活动,并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突出其所具有的普遍性与自由度。

2.自由的丧失: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束缚

马克思结合古典经济学中劳动、资本、地租的经济关系与亚当·斯密的经典论述进行论证,并指出异化关系中人的自由实现的有限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从生产结果、生产过程、人的类本质、人际方面归纳总结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异化的基本内容。其一,物的异化。工人自身所创造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自身相对立。其二,自我的异化。自由自觉的劳动本应是人的内在本质,但由于劳动的分工、强度、任务及时间的长短都不受工人自身所控制,使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在使用自身动物机能时才感到自由。其三,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看成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成果反过来统治和支配劳动者,等同于从工人身上夺去了他的族类生活,从而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产生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其四,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5]59因此,异化劳动中所包含的人与人相异化,一方面这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异化劳动这一层面的内涵实际上是其他三个方面内涵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综上可知,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异化,进而出现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己的劳动、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使工人在劳动中毫无成就感,劳动能力愈发畸形,在缺乏自由的同时成为单向度的人。

3.自由的复归:共产主义思想的确立

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使马克思不再囿于哲学体系建构,而是在现实存在中寻求自由的真谛,即摆脱自我异化实现个体自由。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路。”[5]78若想实现这一道路,就要深入到对运动的历史条件的真正理解中去,消除造成异化劳动的社会关系根源——私有制,从而达到共产主义。一方面,与所有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相反,马克思把共产主义问题看成革命而并非“传道”。马克思认为“粗陋的共产主义”,即早期共产主义,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要求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追求财产的平均化,因而它不过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地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绝不是真正的占有”[5]92。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意义就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5]85-86共产主义的建立使人的本质得到重建,真正占有自己作为人的本质,从而实现每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即人的本质的复归。

三、马克思自由思想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的现实启示

网络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助燃器”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尤其是21世纪网络社交新媒体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兴起与发展,促使现实言论行为寻求到了新的发展形态与媒介载体。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4]130。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了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高度自由,这种自由过度的现象导致网络言论行为约束的状态遭到肆意破坏,从而使人们在网络诱惑的驱动下无视秩序、迷失自我,转变为一种混乱的不自由状态。因此,从一定程度而言,人的过度自由与秩序失衡是网络社会生活发生“异化”的实质。

1.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的“异化”现象审视

当前,网络社会生活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相应自由体验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其信息传播虚假性、交流匿名性及监管相对滞后性等消极特征,使高校大学生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被无限度地利用,从而导致网络言语暴力、网络人肉搜索和网络造谣传谣等失范问题产生。追究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原因,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由于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缺失与基本素养不均,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言行自由的片面理解,抽象地认为网络社会中的自由是个人意志尽情的展现,过度地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引起网络言论行为主体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论行为外在秩序管理偏弱。由于网络社会监管不够有力、网络法治不够完善,使真假并存的网络信息比比皆是,这无疑影响了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与鉴别力,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理解极易使其走向极端。

2.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的复归举措

高校大学生相比于其他群体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基本素养,对新生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并热衷于在网络媒介中展现自己、表达自我意识。从某种程度而言,高校大学生可能是网络言论行为失范的发起者,也可能是网络言论行为的推动者,更可能是网络言论行为的制止者。因此,当前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渠道,以贴近大学生、贴近信息化时代生活为主题,引导高校大学生建立合法、合理的网络言论行为观念尤为重要。

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无论是在唯物论中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倡导大学生从具体的客观条件出发,公平公正地在变化莫测的网络社会中进行言论与行为活动;或是在唯物辩证法中强调大学生要善于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克服网络信息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从而避免情绪化的网络言论与行为产生;还是在认识论中把认识看作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提倡大学生坚定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与网络社会中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自由思想教育。“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核心观念,而且其中所包含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在新时代网络社会中也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56虽然网络社会存在虚拟性,但是网络主体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可以按照人的意愿自觉地改造和创造自己的网络社会生活。因此,网络社会生活要受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相同的制约和影响,任何僭越自由法制、脱离道德束缚的言行都是对自由的扭曲和误解。高校大学生必须接受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教导与制约,正确掌握好个人自由与道德法纪的平衡,从而设立起大学生网络言行自由的法律红线与道德底线,在网络社会中合理表达自身言论与行为。

四、结语

马克思对自由的看法与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大学生网络言行集社会性、实践性与主体性于一体,为马克思自由思想对网络言论行为的指导与适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应推进马克思自由思想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引导并把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脉络,使大学生规范自身言行,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异化言论本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他们的言论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言论
放缩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