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中文本研读作用刍析
2021-11-23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移动在线学习以其特有优势在高校出现,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线学习的兴起,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传统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固有的地位。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既有高效、便捷、门槛低的优点,也有单向性、封闭性的局限,不能很好适用研究性教育教学。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讲授型教学衍生出了功利化和淡漠化的畸形师生关系,而基于阐释学的开放性和可接受性的逻辑,文本研读式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纠正没有情感温度的师生关系,弥补传统知识讲授型教学的缺陷,适应研究生教学需要。
一、文本研究和文本研读
经典文本的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特殊意义是公认的。不同学者对文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存在看法差异,但是对于文本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没有异议。可以说,通过回归文本,分析作者的语境和意图,文本蕴含的思想,是当前学术研究重要而基础的方法。当然,文本研究并不能脱离问题[1],应在问题视域有针对性地研究,这种问题意识既可以立足于时代,又可回归文本的历史语境。
文本研究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上。相对于学术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的文本研究,“文本研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手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经典著作是教科书、课堂讲义所不能取代的,尤其对于人文社科类的研究生教育。
此外,相对于教师、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本文所称的文本研读特指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式的文本解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进行无限的文本解读,故而师生互动的课堂文本研读需以必要的课前准备及课下交流为依托。就广义而言,课堂上的文本研读尽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重要性,但与课外的文本研究也是不可分的。总而言之,本文所说的文本研读是指以经典文本为对象与载体,依托于课堂空间并延伸至课堂之外的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研讨过程。
文本研究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阐释学(诠释学)传入有关。有学者指出,阐释学的基本逻辑架构在于阐释的确定性、开放性、收敛性、融贯性和可接受性[2]。阐释的基本规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本研究和文本研读的内在特质。下文依托阐释的诸种规则,试从研究生学术成长、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协同促进、高校师生优良关系培育等三个方面,阐述文本研读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二、文本研读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综合学术素养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3]文本研读正是提升研究生理论思维的有效方式。在高等教育中,有别于本科生阶段,研究生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文本研读作为一种研究生教学的特殊方式,对于培养研究生深入阅读、独立思考、对话研讨和反思质疑乃至学术写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论反思的能力
经典文本阅读,是相对于一般教科书和当代学术论文的阅读。人类的思想理论成果皆收藏于图书馆。经典文本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问题,因而具有长久不衰的力量;人类也是在经典文本承载的文明中存在、发展的。因此,经典文本蕴藏着一种确定性的本质力量。然而,历史上的经典文本与当前时代有着距离,这种距离感造就了文本诠释的开放性。
经典文本的特点决定了文本研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没有深入思考,便无法理解文本蕴含的根本性问题,也无法对文本进行整体性把握。由于文本与当下的历史距离,因此文本研读都是一种比较阅读,亦即我们居于当下回首过去的阅读。持续深入的比较阅读,会产生理论反思能力。总体而言,文本研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深入思考和理论反思的能力。
2.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对话包容的素养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并不能引起研究生足够和持久的注意力、兴趣。经典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教科书的新颖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注意力。而有效的注意力则是独立思考必备的。“文本阐释的本质是对话,阐释者是居间说话者。”[4]对话,不可能是预设了“标准答案”的师生问答,这意味着文本研读的教学过程,也是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锤炼的历程。
文本的新颖性及阐释的开放性,固然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学术上的闭门造车,或个人见解的垄断性。理性主体独立阐释,只要具有融贯性即是有效的,这体现了阐释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因此,教师、学生等主体间多元阐释的事实,指向甚至决定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阐释还需要具备阐释的可接受性。因此,在文本研读过程中,在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还应培育塑造研究生和教师对话及包容的学术素养。
三、文本研读有助于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当前教师职称和待遇都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在此教育管理体制下,科研与教学常常发生冲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兼顾。这是教师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所必然引起的问题。这一体制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表现为研究生教学趋同于本科大课宣讲,或滑向小学生活动教学的随意。文本研读的教学方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
1.夯实教师理论功底
文本研读的整个教学过程,并不只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理论提升的过程。讲授型教学中,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基本上不直接与自己的学术研究关联。而在文本研读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课前对文本的熟悉和准备,还是在课堂与学生共同研读、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教师个人理论功底的夯实,也可以为学术研究工作做准备。不少教师坦言,很多体会和见解,正是来源于备课及课堂互动。一些教师在课堂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同研究生一起完成相关课题,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长期致力于德国古典哲学翻译及研究工作的邓晓芒教授,坚持为硕、博研究生开设句读课程,他就是文本研读教学方式的实践。从2000年起,邓教授在课堂上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句读,历经7载,14个学期,出版了近两百万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在完成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句读之后,邓晓芒教授又于2010年开设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课程,授课内容形成超500万字的10卷本《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5]。这种句读课程,可谓既训练、提升了学生思维水平,又使教师完成了初步研究。当然,这一特殊的理论研究成果,无疑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
2.激发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愿听,教师授课积极性也十分有限。文本研读所具有的阐释开放性,要求教学具备相当大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经典文本的选择、阅读的方式和进度、课堂研讨问题范围等教学问题,皆需要教师引导和把控。由于教师对经典文本不及对教科书和PPT教案熟悉,因此,文本研读将比传统的教学需要做更多的教学准备。同时,阐释的开放性带来了多元观点,使有限的课时更为紧张,这些都在考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带有适当压力的文本研读式教学,是可以转换成教师教育教学的动力,从而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水平。总体而言,文本研读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创新思维,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文本研读有助于培育优良师生情感关系
1.消除师生关系的功利化和淡漠化
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两种不良师生关系:一是功利化,二是淡漠化[6]。关系淡漠化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沟通渠道不畅,交流不足,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不知教师姓名,教师对多数学生也毫无印象。师生情感关系的淡漠化意味着在教学任务完成之时就是师生交往结束之日,师生交往蜕变为即时性交往[7]。
市场经济衍生出的功利化师生关系,使大学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陷入功利主义泥淖,师生关系也成了市场化的知识、学历的“买卖”关系。有些高校的研究生甚至将导师视作“老板”,导师也把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以“老板”自居,正常的师生关系逐渐扭曲为“消费性”师生关系,掺杂了过多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利己性,这也是传统师德文化与伦理道德准则遭受商品交换原则和市场功利主义侵蚀的表现。
2.建立平等而有别的师生关系
功利化师生关系实质上可视作师生关系的权力化。在这种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师。教师在教学、学术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学生科研、毕业、就业方面的影响力,使其处在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师生平等是很难实现的。教学中缺乏互动,更多的是命令和遵从,这种淡漠化的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功利化师生关系的消极回应;不愿顺从经济和权力的规则,便以最基本的往来对功利原则进行最低限度的抵抗。因此可以说,不平等的关系导致师生关系的功利化,也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
文本研读有助于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培育平等又有所区分的优良师生情感关系。文本研读教学的诠释开放性,亦即在文本解读上多元主体的平等性,有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当然,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的无差别。文本研读教学除了有诠释开放性的特点,也蕴含诠释确定性、融贯性和可接受性的特质,这要求教师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维持教育教学。综合而言,文本研读有助于克服纠正功利化和淡漠化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而有别的优良师生关系。
五、结语
文本研读式教学有诸多优点、优势,但也受制于现实条件,因而需要灵活运用。从空间上说,研读式教学难以适用于大班教学,更适合小范围的“研讨班”教学,即更适合于硕、博士研究生教学。从时间上说,文本研读式教学很难取得传统讲授型教学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随着文本研读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加强,其效果也会显现,其积极作用势必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