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基于能力本位
2021-11-23
(滨州职业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既能让高职院校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又能使其掌握专业实用技能。为了使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更加顺利,高职院校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专业能力锻炼机会;鼓励教师创新舞蹈教学课程内容与方法,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更牢实,专业能力更强。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概念与意义
1.基本概念
能力本位教育是一种根据未来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进行的课程和教学体系组织的教育模式,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根本教育思想与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1]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起源于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国家借助DACUM课程开发模式,保证教学目标制定得明确、具体;致力于教学目标行为化,并将其作为教学工作落实的依据及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更加专业的培养,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2.意义
作为一个根据职业、工作岗位要求建构起来的知识、技能教学体系,对学生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强的要求,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也较强,属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在就业指向和岗位需求等方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并在岗位上展现出更强的解决问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视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
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形体训练、身韵训练、创编训练、民族舞蹈、现代舞蹈、幼儿舞蹈等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体系不够完善,特色也不够突出。这些问题致使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不够贴合实际,也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强的专业素质。另外,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生肢体协调与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而非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也没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特色有效衔接,直接导致学生的演、教、编、评、管五重能力偏弱。[2]
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现状看,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了较多机会的训练,但是文化陶冶、综合素质水平提升方面的课程内容仍然不够丰富。过窄的专业教育、明显的功利导向,直接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欠科学,也使未来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因此遭遇诸多阻碍。加上课程设置模仿、套用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计方案,忽视了学前教育职业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不但无法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学科素养,而且无法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能力的要求。
3.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活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开展,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讲解,让学生获得更多肢体方面的指导,正确地掌握标准的舞蹈动作与情感传达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来说,有着非常强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路径
1.在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一专多能
部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热衷于考级,从事的职业也多为教师,而非幼教师;这种本末倒置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不达标。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综合素质,因此不得不放弃幼儿教师这个职业。高职院校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注重突出一专多能,即以“专业知识、教师技能、艺术素质”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将学生培养成演、教、编、评、管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国家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入手,对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教育知识基础。学校也要融合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实践学习机会,不仅拥有更强的学前教育专业素质,而且在舞蹈专业能力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2.注重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与明确
现代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弱文化陶冶、窄专业教育、重功利导向、强共性制约等特点,可以看作课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为从以能力为本位的角度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是幼儿教育,而非专业的舞蹈演员,所以面向幼儿教师岗位的舞蹈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会跳、会教、会编(创编、改编)、会评等,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才能展现更强的职业能力及更高的专业素质。当前的课程设置倾向于模仿或套用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课程,虽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但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强调专业本位,忽略综合考量对学前教育的职业需要,这会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无法获得更多的训练机会。
3.加大舞蹈教学的创新力度
将创新理念融入舞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分小组学习。“大班制”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学效果往往无法令人满意。加上个体差异,有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有些学生则可能因不断被忽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3];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及其影响学习效果的条件划分学习小组,开展分层次教学,可让教学内容在基础性、专业性、扩展性三个维度上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有区分度的教学组合,可防止学生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
其次,促进舞蹈考级教材进入课堂。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引入课堂,其完整的内容、系统性的训练方式及丰富多样的舞蹈种类,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还能够让幼儿的舞蹈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提早接触此类教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此书还可以指导高职院校幼儿专业的学生快速掌握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舞蹈组合规格和要领,拥有更强的基础素质,能够在幼教服务中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工作,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此外,学生掌握舞蹈教材内容后,可以考级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在舞蹈培训机构兼职做舞蹈教师。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职业素养的机会,为今后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能让学生的未来职业核心竞争力更强,有效扩展就业途径,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更多选择,并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岗位与行业。[4]
最后,有效融合基础教学与项目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锻炼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因为项目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协作或凭自己的力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项目完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最终的打分。通常情况下,幼儿专业的学生的舞蹈课程学习,需要独自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整合舞蹈作品,改编或创编舞蹈作品,并在学期末的总结会演中展示,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综合素质更高,而且还可以在项目组织完成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与教师传授型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项目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检验所学内容,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项目教学方法对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保证职业能力培养过程有更强的浸润性特点
采用浸润的方式,可以让学习过程与现实情况更加相似,保证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活动参与机会。教师在采用浸润式职业能力培养方法落实的教学活动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首先,舞蹈教学排练中加入人文精神,学生如果不能心领神会,就无法抓住精髓。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的组合排练剧目精挑细选,提前普及与讲解剧目的风格特点、舞蹈意境及情感表达等背景知识,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学生达到了相关标准水平,就能够在舞蹈排练及后期的职业发展中,更加专业地采用肢体语言传达情感。[5]
其次,为了让学生掌握舞蹈编导技法,拥有更强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舞蹈剧目嵌入舞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将普通的舞蹈课程以舞蹈剧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是让学生参与编排,并在参与编排过程中学会依据舞蹈的类型设计音乐和队形,对整个舞台效果进行科学构图。
最后,幼儿教师的舞蹈作品排练、训练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以能力为本位的舞蹈教育,可保证学生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选取更多的舞蹈训练剧目,利用课余时间,与其他同学合作编排或制作某个舞蹈节目。教师可以对编排制作过程提意见,但不能全程指导。只有让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创编工作,才能够保证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音乐的处理、服装的设计、节目的编排、幼儿的组织与协调等,这些能力都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挂钩。
四、结语
以能力为本位落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工作,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更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及专业能力,能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更加游刃有余,展现出更强的专业素质。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锻炼机会,拥有更多夯实职业素养的机会,教师必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创新舞蹈教学形式、理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