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同情对注意偏向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偏向正念负性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快速发展的社会容易造成个体的内心冲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不例外。自我同情是一种个体能够温暖和善良地对待自己、将失败普遍化,并真正悦纳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本文通过阐明自我同情的概念,分析自我同情的特点,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同情对个体注意偏向和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大学生在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能够直面各种矛盾冲突,达到自我平衡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大学生自我同情概况

(一)自我同情的概念

自我同情这一概念源于佛教哲学,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加深,被西方心理学家所关注并引入,研究逐渐进入蓬勃发展阶段。Neff于2003年首次提出自我同情概念,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界定:个体能够不加批判地善待、认同自己,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既不沉溺也不逃避消极事件,能够把自身的痛苦和失败看作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共有经历,并接纳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以治愈自我,减轻痛苦,保持身心平衡。自我同情由自我宽容、普遍人性、正念这三个成分构成,且每个成分都有一个对立面。自我宽容与自我苛责相对,是指个体对自己保持仁爱之心,客观对待自身不足并接纳自己,而不是自我批判,纠结自己犯过的错误;普遍人性作为自我同情的中心,与孤独感相对,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失败保持开放性,意识到除了自己,其他人也会遇到类似的挫折,而不是忽视与他人的联系,认为自身遭遇是独有的;正念与过度认同、逃避相对,是指个体对当前状况不加评判的、平衡的注意与觉察,并感受和接纳当下所有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回避或夸大痛苦[1]。周紫珍认为,只有这三种成分同时存在时,真正的自我同情才会产生;虽然它们在概念上不同,但相互作用,彼此促进[2]。因此,自我同情也被视为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且不同于自怜、自我中心、自我纵容和被动顺从等,与自尊、自恋也有区别[3]。

(二)大学生自我同情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4-5]。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对生活中的挫折等消极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强,能够进行自我关怀,可以较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和消极情绪;但并未完全真正悦纳自己,自我接受水平及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6]。

2.大学生自我同情水平也存在差异性

从人口学变量上看,大学生自我同情水平在部分维度上存在不同。性别上,国外的研究表明,男性的自我同情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自我批判多于男性,更容易沉溺在消极情绪中[7];而我国大多数研究并未发现自我同情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我国学生广泛受到仁爱、友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年级上,对于情绪注意和自我接受维度,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而其他维度并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大三学生在读研还是工作这些未来发展选择上,比低年级学生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波动的负面情绪;专业上,何婷的研究表明,文科生的自我接受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科,可能是因为理工科的学生偏向实操,多以理性思维解决问题,故比偏情感型的文科生对自身缺点的接受程度更高。但侯佳捷认为,文科生的自我认识比理科学生更深入,自我认同感更高。除此之外,自我同情还受家庭教养方式、依恋关系、人格特质、个人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如依恋焦虑和回避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自我同情水平往往较低[8]。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同情水平的差异特点将通过诸多因素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表现出来。

二、大学生自我同情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一)注意偏向

注意是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并主动抑制或忽略无关信息的功能。注意偏向,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某种刺激(如威胁事件)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倾向于对其进行优先加工,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即表现为注意优势效应或注意分配的不对称性。不同理论对注意偏向形成机制的解释也不同。Cisler和Koster将注意分为注意增强、注意解除困难和注意回避三种,认为注意偏向产生的原因是某些信息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以捕获注意,个体在某刺激上注意保留时间更长而注意解除困难或者为了回避某种刺激而将注意转移到其他相反或相对应的刺激上[9]。注意资源理论则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时需要耗费相应的注意资源,而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个体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时需要有取舍,对有限资源进行分配。如相比于中性刺激和正性刺激,负性刺激更复杂,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加工,所占用的认知资源也更多[10-11]。根据Markus的自我图式理论,个体更容易对与自我图式或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吻合、相一致的信息进行加工,如具有消极身体意向的个体往往拥有负面身体自我图式,因此对自己身材、容貌上的缺陷会更加注意[12-13]。

有关注意偏向的研究大部分是对负性偏向的研究。负性偏向是指个体倾向于关注负性实体,更容易被负面信息吸引和影响,体现的是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14]。正念是自我同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控制,如正念诱导,可以让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回忆更多的积极事件,从而降低负性偏差程度。由此可见,自我同情作为一种良好的自我认知态度,能够使大学生客观合理地看待自身遭遇,而不过分沉溺于悲伤之中;高自我同情的大学生比低自我同情的大学生更容易将注意保持在当前情绪状态,可以调节自己对消极刺激的注意偏向。

(二)大学生自我同情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以往自我同情和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领域,对象大多是有心理症状的患者,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群体。众多学者认为,注意偏向不仅受个人经验、刺激特性的影响,还受人格特质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基于此,邹璐璐于2014年首次将点探测范式引入自我同情研究领域,结合自我报告的测量方法,探究不同自我同情水平的大学生的注意特征。结果表明,自我同情水平低的大学生对环境中的负性刺激有更明显的注意偏向,更容易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并增强其负面作用;相反,高自我同情的大学生对环境中的正性刺激有更高的敏感性,倾向于对其进行优先加工,面对消极事件时会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能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情绪,即加强正性情绪的作用,缓冲负性情绪的影响[15]。王莉在2017年则采用情绪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对上述研究进行补充,结果同样表明自我同情水平影响大学生的注意偏向,自我同情的启动可以提升低自我同情者的自我同情水平,促使其更加注意积极信息,增加更多的积极情绪[16]。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同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临床上有正念认知疗法(MBCT)和正念减压技术(MBSR),通过瑜伽、冥想等来提高个体当下的专注力;除此之外有注重自我同情的具体训练,如基于团体的自我怜悯心理训练(CMT)、格式塔双椅子技术、专注自我同情法(MSC)、自我同情启动法,其中Leary等人于2007年提出的自我同情启动法可以作为一种自助疗法使用[17]。对于自我同情水平低的大学生,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可以强化自我同情训练,通过启动自我同情增加低特质自我同情者对自我的友善和宽容,减少对负性刺激的关注,将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

三、大学生自我同情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动态沟通、相互影响并最终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及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相比其他群体,具有自身的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交往对象具有开放性,交往内容广泛,总体上人际关系的发展较为和谐,但是仍然存在着交往困境。大学生个体认知存在偏差,不能理解和顾及他人的感受,或者过于自卑和自我否定等。因此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需要改善,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得到关注。

(二)大学生自我同情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越高,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和人际交往效能感越高,而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效能感是影响个体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汪小容等人认为,大学生要学会悦纳自己、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多几分信任和理解,即便在交往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而是要用真诚和温暖的态度不断给予自己认同和鼓励[18]。而自我同情的内涵就是个体对自身的友善关怀,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值得被同情的,自我同情水平高的大学生往往因具有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会更懂得换位思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宽容他人的缺陷,从而促进人际沟通和交流。自我同情水平高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往往表现为高宜人性、高开放性和较低的神经质水平,而宜人性和开放性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积极人格特质,通常神经质水平较低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得也更加信任,更容易让人接近。也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与人际信任显著正相关,且自我同情对人际信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9]。有较多自我同情的人更注重自己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交往中遇到障碍不会回避而是积极应对,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实现合理的交往期待,因而更加从容和自信,人际交往效能感更高,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强。由此可见,自我同情作为一种个人特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其人际知觉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我同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交往效能感,长此以往,人际交往能力会增强,人际关系会和谐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自我同情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有效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体验,感受更多积极情绪,促进良好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大学生储备更丰富的正向心理能量,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维持身心和谐发展。目前,对大学生自我同情与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较少,未来可以补充采用其他注意实验范式的此类研究;有关自我同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部影响机制的探讨也较为缺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教育工作者、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

猜你喜欢

偏向正念负性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偏向”不是好导向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