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路径探析
2021-11-23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文化是国家、民族的血脉传承,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本文从“以文化人”基本内涵与特性出发,分析“以文化人”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关系,进而探讨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路径。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
以文化人,从字面理解,就是以文化教化、熏陶、感染人。“文”即文化,为内容,“化”即教化,为手段,“人”即受教化的群体,为对象。教化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化人”就是以特定的文化引导、熏陶、培养、塑造人。
1.“文”既是内容,也是基础
“以文化人”之“文”并非广义上的文化,而是符合一定要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内容、不同的文化品质,对人的发展,尤其是价值观的塑造有着不同质的影响。只有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文化,才能真正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2.“化”是手段,是方法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对立统一的,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具体到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化则比教育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作为关键环节的“化”,以文化为载体和手段,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人”既是对象,也是目标
以文化人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文化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做到理解人、关怀人、服务人,才能达到“化人”的目的和效果。
(二)以文化人的特征
以文化人与我们日常的教育不同,重在一个“化”字。以文化人具有稳定性、间接性、渗透性、隐形性和博弈性[1]。
1.稳定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非一朝一夕能够转变。以文化人的成效更是稳定而持久的。
2.间接性
以文化人的间接性体现在“化”字上,以文化人并非直接进行知识传输和学习便可达到教育目的,而是以文化为载体,以间接的方式实现教化、引导人的目的。
3.渗透性
“文”作为化人之内容和基础,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于人类史上凝结的一切思想和文化知识中。文化以其无所不在之特性于无形中熏陶和引导着每一个人,这个过程体现了以文化人的渗透性。
4.隐形性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应当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这种“看不见的宣传”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隐形性。
5.博弈性
与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激烈的斗争一样,文化领域同样存在着引导权的争夺,文化领域的引导权决定着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如果主流文化不去占领制高点,其他文化则会趁机侵入。
二、以文化人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关系
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更是桥梁和纽带。以文化人是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认同的必然手段,也是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认同的最佳路径。
(一)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一个人对于其所属国家及其国情、状态的确认和认可即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活动,也反映出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它包含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区域内共同生活,由此产生并积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历史传承、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的共同文化认知和对该区域文化的归属感,即文化认同。相对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基。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先于国家而存在。在国家形成后,人们能够利用已有的、在群体内部达成共识的文化认知,如文字、符号、旗帜等体现国家的概念,表现国家认同[2]。
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升华和归宿。文化认同代表着共同的文化认知和归属感,有了共同的文化就有共同的理念,有了共同的理念就有的共同的思考,有了共同的思考就有共同的实践。文化认同的程度越深、涵盖越广,凝聚力越强,最终必将升华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二)以文化人与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
培育文化认同是培育国家认同的最佳路径和必然手段。在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过程中,需要在国家认同中融入文化要素,推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培育的相互契合、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从国家认同到文化认同的理论范式创新,“以文化人”,以文化认同推进国家认同。
以文化人,既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提供重要资源、最佳途径,同时也必将带来最深刻而恒久的效果。“文”代表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重要资源和丰富内容;“化”,即教化、潜移默化,是真正形成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最佳方法;以“文”为依托,发挥“化人”之功效,必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更深刻、更持久的培育效果。以文化人将促进形成青年国家认同的内聚力,成为培育青年学生形成国家认同的强大助推器。
三、以文化人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探索
探索以文化人提升青年国家认同之路径,需从“文”“化”“人”着手,结合青年学生实际,优化创新以文化人文化内涵,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文化载体,切实突出化人对象主体地位。
(一)优化创新“以文化人”的文化内涵
以“文”为基础,优化创新以文化人文化内涵,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以文化人“文”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进而增强“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发先进文化产品,强化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重视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
1.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凝结与传承,是以文化人中“文”的根基所在,必然要作为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文化依托。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化人”功能,需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深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民族文化心理,激发化人群体——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青年学生群体关注和理解教化内容,从而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对优传统文化有扬弃的继承,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积极开发先进文化产品
先进的文化产品是以文化人得以运行的有效载体。每个年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在物质文化生活空前繁荣的今天,以创新、活力为特点的中国青年对于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文创俨然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词汇。以文化人,培育青年学生国家认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先进的文化产品,且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导向性、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贴近青年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和市场消费实际。
(二)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文化载体
以“化”为目标,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文化载体。进课堂,依托课程建设,做好“化人课程”和“课程化人”;进校园,做好“景观化人”和“活动化人”;上网络,注重网络文化建设,掌握网络话语权。
1.搞好课程建设
学校教育是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做好课程建设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托学校课程建设,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既要做好“化人课程”,又要做到“课程化人”。本文中的“化人课程”指专门设立的、以文化内容载体、以教化学生为明确目标的课程,如国情、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引导青年形成历史认同和民族认同。而“课程化人”则是指的在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巧妙地融入“化人”内容,让青年学生获得相关文化的潜移默化。
2.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除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深入的。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既要做好学校硬文化建设,做到“景观化人”,又要营造校园软文化氛围,做到“活动化人”。
“景观化人”,做好校园硬文化建设。校园景观体现着学校的特色,也彰显着校园文化,承载着以文化人的功能。校园中的建筑风格、教室装饰、路标校牌、宿舍装点、一草一木等,都属于文化景观。根据学校情况、青年学生特点,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做好景观化人,既能够寓教于物、提升师生文化修养,又能够激发师生文化情怀。
“活动化人”,营造校园软文化氛围。对于青年学生,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各类校园活动将思政教育的场域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活动达到“化人”目的。因此,可以在校园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加入“化人”因素,在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认同,进而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3.引领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成为最活跃的网络群体,引领网络文化,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重大课题。只有打造网络思想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提升先进网络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核心价值观养成。
注重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以文化人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最能吸引青年学生关注度、最能保持网络用户黏性的部分。“以文化人”最重要的前提是保持“文”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平台监管、整治力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和谐、干净”的网络空间和人文环境,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升青年文化认知和适应能力。
掌握网络话语权。引领网络文化,除了注重网络文化建设,还需掌握网络话语权,增强网络话语阐释力、丰富网络话语传播载体,让青年学生更多地倾听、更愿意关注,从而提升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话语赋能”。
(三)以青年为本,切实突出化人对象主体地位
做好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必须做到以“青年学生”为本,切实突出化人对象的主体地位,理解青年学生、关怀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如此才能达到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效果。
1.理解人,提升化人主体人文素质
理解人是教化人、感染人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以文化人,培育青年学生国家认同,要首先理解青年学生的文化需要,在尊重青年的基础上把握其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以文化人,提高青年学生文化认同,达成心理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认同。
2.关怀人,构建以文化人实存群体
所谓“实存群体”就是指“代单位”成员中发展出了新范畴并形成了自己思想体系的那部分群体。实存群体由整个群体的核心成员组成,且能够推动形成整合机制,促进个体思想凝聚。要实现青年学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培育,就需要构建能够引领青年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实存群体,推动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成为青年群体的基本共识。
引领青年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实存群体以青年模范党员为最佳,亦可以青年意见领袖和青年模范人物构建实存群体,对推行主流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领袖和模范人物给予嘉奖,对于背离主流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给予舆论的谴责和相应的惩戒,从而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
3.服务人,构建青年利益关怀机制
实现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离不开青年利益关怀机制的构建。对青年而言,最大、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即成长成才。从文化人的视角构建青年利益观化机制,要求化人之“文”及化人过程必须紧密结合青年实际,以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青年呼声,发挥青年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并引导青年群体文化[3]。
四、结语
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文化人是培养青年学生国家认同的必然选择和最佳路径。以文化人,培育青年学生国家认同,还需以“文”为基础、“化”为目标、“人”为中心,切实发挥文化的感染、熏陶、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