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史大纲》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启示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活动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海淀 100089)

在国家危亡时,钱穆以笔为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钱先生指出要借古鉴今,从中西对比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随着国内国际疫情防控的形势持续向好,与孔子学院合作的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汉语志愿者及外派教师。在海外进行汉语教学时,不可避免会进行文化教学和文化活动设计,而《国史大纲》对海外的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及文化活动设计有很大的启示。

一、《国史大纲》引论中的观点

1.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有知识的国民对中国已往的历史,应保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感情”,唯知之深,故爱之切[1],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钱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文化,才能感到祖国的可爱,才能有爱国意识,不至于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2.鉴古知今的历史观念

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后,知识分子都十分关切救国图强之路,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半点价值,甚至提出要全盘西化才能救国。当时,推翻传统成了时代的浪潮,但是钱先生并没有被潮流所冲卷而去,他主张要深入研究历史,提出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改革方案,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3.立足中国的史学研究观

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不能生搬硬套,把西方学者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作为国史的划分标准。不能因为中国没有英伦“大宪章”与国会,就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多年,皆专制黑暗历史”。中国很多史学概念是源自西方史,但是中国社会现实与政治制度具有特殊性,因此西方理论并不能完全契合中国的实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注重社会科学本土化,充分了解西方概念的内涵,构建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性的概念体系。

4.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

钱先生多次强调,“中国史之进展,乃常在和平形态下”。欧洲史每常于“战争”中著精神。中国历史上不乏战争,而且极为频繁;但纵观中国的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则只是短暂的现象。我国的民族精神命脉所系,在一种情之内的融合。中国以“和”贵,《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也提倡“和”,《老子》五十五章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肯定了“和”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思想中,表达良好关系的词语都离不开一个“和”字,比如:“和谐”“和平”“祥和”“和睦”等。在《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面对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看法时,“求同存异”是最为中庸的处世态度。

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中国人自有一种交往原则。《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弟子曾咨询孔子有什么终身奉行的处世原则,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体现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要求,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需要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看法。正面的表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这表明中国文化中利他的思想。当我们学会推己及人的时候,在希望自己的特性能够得到尊重的同时,自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独特性。《礼记》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历史学家费孝通将其精神归纳为“各人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中国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中国文化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文化的差异性显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气质,文化的包容性使得世界不同文化以“和合”为本而具有世界性。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互鉴交流而形成的文明。以佛教的传入为例,在中国形成儒释道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就是代表,带有中国特色。在中国近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文化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拥抱了世界,世界也把其博大、丰富的思想文化馈赠给中国。

6.中国文化复兴需革故鼎新

钱穆先生强调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同文化的不可替代性,需要看到中国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内在精神。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要革故鼎新,“只有从历史中求变,从文化传统中求新,从民族本身求新生命,仍在与古人通气之中救今之人再造”。21世纪,科学技术、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化,社会生活在日新月异,这种激烈程度,可能已经远远超过前几个世纪。面对世界的沧桑巨变,中华文化的变易的智慧,可为人类提供一些启示。

二、《国史大纲》对传播中国文化的借鉴意义

1.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

汉语教师应对中国本体知识有深入研究,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容。在选取文化点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宣传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传播中国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和。在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树立受众意识,找到情感共鸣和利益契合点,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求同。

借鉴美国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提出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文化:文化观念、文化习俗和文化产物。以中秋节为例,文化观念是重视家庭、团圆和谐的价值观;文化习俗是吃月饼和赏月;文化产物是月饼。帮助学生通过表层的文化现象去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达到了解目的语文化的目标[2]。

2.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语言的形式是结构,语言的内容是文化,语言的目的是功能、是交际。刘珣教授指出了安排文化点的教学方式: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主要通过课文对话,介绍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的语言文化因素为主;对于中高级学生,需要增加一些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一般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具体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友好和睦的,要研究如何提高呈现的技巧,要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使用宣传口吻。

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学中的文化点,首先来源于教学材料,但又不能拘泥于教学内容中的文化。文化教学需要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不能脱离语言的讲解。需要有发展变化的眼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化可能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微信红包、电商红包和传统红包的异同。京剧、太极拳、书法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文化远不止这些,中华文化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不断更新、融合和创造的过程。

始终从中外对比的角度,教学内容与情景设置都应该能够和目的语地文化相结合,需要有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时,应给学生输出的机会。讲解词语,可以对比两种语言中的外来词,比如英文“toufu”和中文“三明治”,属于音译外来词,分别是“豆腐”和“sandwich”,教师可以对比两种饮食文化的异同。

增强教学文化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活动,用一些具体可观可感的文化产品。如讲到春节的时候,就可以将春联、福字、中国结等带到教室,用实物法教学,加上教师的讲解,播放相关视频介绍,最后对春节习俗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内涵,如对“团圆”“和睦”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

3.文化活动中的中国文化传播

对于海外的孔子学院来说,文化活动是与和汉语教学并重的工作,前者难度后者更大,需要协调场地、人员和其他琐碎的事情,需要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张会教师将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形式分为以下五类:讲座式、展览室、表演式、比赛式、游戏式。文化活动内容可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水墨画、书法、中医民族乐器等,也可以是有中国元素的,如八大菜系、旗袍、古典舞、歌曲等。

文化活动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先对活动参与者做一个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文化体验活动,年龄段不同,设计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不同。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夏教师介绍说:针对中小学生的活动,主要是折纸、剪纸、太极拳等趣味活动,而为年长的中国文化爱好者设计的活动相对深入,如练习书法,包饺子、品尝中国菜等。

文化活动设计,一定要有概括性,体现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提炼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比如“以和为贵”的思想,需要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帮助外国友人了解当代中国,减少误解;还需要进行对话式的交流,让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同文化应该在碰撞中相互了解和融合,最终促进文化的互鉴互赏。不要一味地要求外界了解自己,只是文化单方面的输入,而是用互动分享的方式进行传递和沟通。

文化活动设计,既要坚持传统,又要懂得文化创新,在与其他文化碰撞中推陈出新,懂得“入乡随俗”、循序渐进,做一些本土化的活动设计,不要与当地的文化产生矛盾。应当传播来自中国的善意,实现多元文化共享的理念。比如,中国的剪纸一般是红色的,代表吉祥、喜庆;但是一些西方国家不喜欢红色,因此,可将红纸换成蓝色的纸。一般我们会教学生剪窗花,也可以教西方汉语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剪南瓜和圣诞老人,这更容易触动他们,引起兴趣。剪纸应该既要剪出中国特色,也要剪出世界多元文化。

在文化活动的设计中,要学会尊重差异,学会贴近对方的想法,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文化活动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体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双赢。只有双方以包容、平等、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才能进行有效沟通。

文化活动设计要有详细的方案,分成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任务要落实到个人。活动前:提交策划方案,包括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宣传、应急预案等;活动中:场地布置、来宾接待、环节衔接、发言嘉宾、摄影摄像等;活动后:场地清理、后期宣传、经验总结等,举办一次文化活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和框架。如今新媒体自媒体发展迅猛,应该增加宣传的渠道和途径,既可以邀请传统媒体记者参加现场活动,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发布宣传的推送和视频资料,全方位的宣传能让活动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海外开展文化活动需要与外方院校合作,以便在宣传、场地、经费方面免去许多周折,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这涉及合作协调的问题。针对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中央总部一般会下达一些指导意见,但是在实际推展中,会受到当地孔子学院的规模、实际情况的限制,因此,撰写文化活动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提前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一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三、结语

无论是汉语教学,还是文化活动,都应该立足中国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使语言的学习和文化活动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语言—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文化活动设计要尊重当地文化,做一些本土化的调整。通过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习俗,让学生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了解中国文化的学习目标,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让学生了解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在比较中尊重多元文化,将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融合,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活动文化
文化与人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