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及策略研究
2021-11-23马艺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马艺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一、前言
2019年12月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后,疫情迅速蔓延。面对疫情迅速蔓延的势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做出紧急指示,强调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疫情状况以及我国近期出现的疫情反复现象,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是接下来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
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避免人员聚集、非必要不外出、跨区域人流量降低,这些情况都在影响着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小微企业现金流短缺,生产成本增加、长期盈利能力下降,进而促使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的提升。本篇文章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科技服务提供商等多方主体出发,分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策略,同时思考科技赋能对解决这一难题的作用。
二、疫情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经营性现金流短缺致使融资需求增加
自疫情爆发初期到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响应疫情防控政策、配合相关措施的实施,多数小微企业在复产复工之前都是出于完全停工的状态。同时由于多地还出现了疫情反复的情况,导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的时间变得更长。停工停产的小微企业在此期间无任何经营活动,导致部分企业没有现金流入。同时,由于上下游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受疫情的影响,加之整体市场行情不乐观,企业相关业务资金回流也存在困难,许多小微企业处于无收入来源的状态。同时,为保障企业在停工期间不倒闭,企业还需按期支付工资等相关费用,有些企业还存在继续偿还的短期债务,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有些企业由于前期资金储备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不得不因为资金无力支撑而破产。挺过停产时期的企业,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业务较为单一、自身动能小,再加上整体市场恢复缓慢,市场供求双方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在进入复工复产阶段时,多数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比如旅游业、酒店餐饮业、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受疫情影响颇深。因此,疫情造成大量小微企业存在经营性现金流不足的问题,这会导致企业同比往常融资需求增加,同时融资能力下降。
(二)长期盈利能力恶化导致融资能力下降
由于小微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不足等问题,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在资金周转时常用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小微企业无法实现,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窄,融资方式十分有限,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小微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得不到保障,国内外行业预期不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会在疫情好转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不外出消费或非必须不消费的消费惯性。市场整体需求较低导致小微企业的供给动力不足,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疫情造成市场供需的不确定性,这种盈利能力下降会持续一段时间才得以恢复。再者,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可抵押资产欠缺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风险评级,致使企业融资能力下降。
三、疫情防控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措施
(一)金融监管部门出台针对扶持性政策
由于新冠疫情爆发较为突然,疫情防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使得众多小微企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经受外部经营环境剧烈变动的巨大考验。这次突如其来的考验,一方面考验小微企业本身的生命力,考验小微企业是否能在亏损的情况下坚持多久,能否撑过从经营环境恶化到经济环境好转这一过程;另一方面,这次疫情也在考验着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各个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发放时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小微企业可以在金融机构能否得到融资支持。
金融监管部门根据相关数据等资料,切实了解小微企业当前所处困境,出台及时有效的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所具有的产业差异性、多元性等特征,金融监管部门在出台政策时,应考虑到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例如《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无不从融资、还款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在中央提出做好“六稳”“六保”等工作号召后,各地方部门应该结合当地产业优势、规避产业劣势,综合分析后制定切实高效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针对融资问题,各部门制定针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扶持政策;针对经营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刺激其内生动力,保障其不断发展。
(二)金融机构响应政策不断调整融资要求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机构,而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生产种类单一、生产规模小,资金储备不充足,运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会出现缺乏可抵押资产,风险评估较高,进而导致融不到资金。而面对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以及小微企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的情况,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中央以及相关监管部门针对扶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而出台的政策,及时调整针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规定,让小微企业在营商环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融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提高小微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
(三)以科技赋能推动小微信贷服务效率提升
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科学防控,努力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纵观当前抗疫局势,疫情在境外多个国家持续蔓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再加之人员流动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为维护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从抗疫大局来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疫情常态化的意识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应实行怎样的发展策略,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所占的优势是否可以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出来,都是值得探索的。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金融机构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机构,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推行“无接触金融”,使得金融机构在确保疫情防控策略落实的前提下,更好的为小微企业服务。这是在科技领域高速发展与疫情常态化下的积极创新。
推行“无接触贷款”,提升审批效率。针对疫情环境下的约一千万家小微企业来说,“无接触贷款”是对其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帮助最大的一项举措。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企业申请贷款中所涉及的流程,将之前需要与客户面对面线下沟通才能完成的工作内容转至线上,结合当前发展迅速的科技力量,用科技赋能刺激数字信贷水平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银行业与科技产业良好的合作趋势。从前期申请到金融机构线上放款,再到贷后风险管理,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在提升业务办理双方工作时效的同时,又保障了疫情常态化下“非必要不外出”的策略实施,从根本上帮助到有困难的企业,使这些企业安全高效的获取融资资金。从这一服务模式可以看出,相比于比金融机构单独面对企业融资问题,金融与科技的积极合作有效的提升了
二者优势的发挥。
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除了无需人工接触的线上服务模式使得小微企业在获取贷款时更加快捷高效,在贷款审批时无需线下接触,缩短贷款审批时耗,金融科技在企业授信、风控管理等方面利用其独有的优势不断发挥作用。从科技赋能角度出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小微企业这一行业覆盖面广、涉及领域众多的企业群体,建立数字化信用评价体系。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积极获取涉及小微企业非信贷类征信替代数据,使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在风险控制方面,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行为数据,结合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大数据技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管控体系,为企业风险评估、再贷款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
金融科技在这些领域的灵活应用,可以更好的解决小微企业信用评级难度大、首贷难、续贷难等实际问题。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使金融与科技的优势互补程度发挥到最大化,为数字化普惠金融模式的普遍推广提供支撑,发挥出金融科技在服务金融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促进银行业在数字化方面的成功转型。
(四)多方主体共建小微金融生态圈
小微企业作为普惠金融的重点工作对象,关系着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这一难题的解决不能仅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或只是依赖于银行业的创新发展。要想改善融资难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小微企业的申请贷款获得率。从我国的经济运行结构分析,提升申贷率需要开放小微金融生态圈。即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机构,搭建多省市跨地域服务平台,最终形成包括地方政府部门、银行业、保险业、科技服务提供方、上下游企业等涉及多方主体的小微金融生态组合体系。这一生态圈的组建,也可以解决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个主体要做到积极协作,信息共享,使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其他参与主体紧密链接,形成良好的小微企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