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康 颖

(常州大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

2019年7月,中国青年报发文提到“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当天发起面向大学生的网络投票:“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30多万大学生网友参与其中表达看法,27.6%表示“有,且情况很严重”。大学生因心理危机造成的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专业水平,最大程度预防、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与严重性。[1]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预防心理危机事件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因此,研究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E.Lindeman[2]提出危机理论,他通过研究失去亲人的幸存者的悲伤反应从而提出了“危机”的概念。G.Caplan[3]在E.indeman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Caplan认为当个体面临依靠其过往处理问题的方式及习惯使用的支持系统仍无法解决的困难情境时,个体产生的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这一概念也被国内学者广泛认可。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个人或所在群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重大灾难或压力事件时,产生认知、情绪、行为上的功能失调和混乱,沉沦进入长期的极度焦虑、抑郁且失去控制的精神状态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帮助大学生缓解混乱不安的情绪,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或避免恶性行为,恢复社会功能重新适应学习和生活。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

(一)心理危机事件预防者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了大学生遭遇心理危机事件时的处理水平,辅导员协助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运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个案或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4]除此之外,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引领同样有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有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心理危机事件发现者

处在心理危机混乱状态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反常的表现,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日常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言谈举止上的变化。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储备的辅导员,在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走访寝室、主题班会等活动时仔细观察,能在学生出现异常状态时积极采取措施,明确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表现和症状,做到及时干预、有效干预。

(三)心理危机干预参与者

当学生因心理危机造成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陪伴学生,并启动高校危机干预机制,全程参与事情的处理,在陪伴安抚学生的同时上报院系领导,等待专业人员到场前,尽量将事件危险程度降到最低。辅导员往往作为当事学生临时监护人,协助处理危机事件,这就需要辅导员充分掌握学生信息与事件动态,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

(四)心理危机学生关注者

急性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妥善处理后仍需密切关注事件发展,防止二次危机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应与院系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口径,控制舆论尤其是网络舆情的不良信息,避免虚假谣言制造恐慌,也能有效减轻其他同学在得知事件后产生的恐慌情绪。危机发生后,辅导员要给予当事人更多的关心,与其舍友和班委等密切接触者密切联系,获得最新信息。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一)辅导员便于掌握大学生全面信息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掌握着翔实的学生信息,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家庭经济情况反馈表及入学体检表等信息,辅导员梳理这部分信息可将其形成危机预警库,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和预防性。除此以外,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是教师身份中与他们最亲近的人,当学生情绪低落、认知偏差、人际关系紧张时,辅导员更容易发现并及时处理,可提高处理心理危机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辅导员便于持续追踪异常行为的学生

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年龄上与大学生相差不大,与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有极大共鸣,因而会产生更多亲近感与信任感,学生也更愿意与辅导员交流。心理危机发生后,大学生依旧处在心理失衡期,会因为周遭环境或舆论引发二次危机,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支持下,协助大学生恢复社会支持系统,安排密切接触学生共同关注,可以有效做到预防情况恶化。

(三)辅导员便于整合资源

心理危机事件产生及干预涉及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唯一全程参与的高校教师,是干预过程的资源整合者。事件发生伊始,辅导员进行初步评估启动干预的预案,上报领导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与家长进行沟通,辅导员是各方面关系的枢纽。心理危机干预是连续长期的过程,辅导员在急性事件处理结束后,依旧需要随访学生,掌握其情绪和行为变化,与四级防控单位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有效巩固干预成果。

四、辅导员进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

(一)辅导员自身因素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并非心理学相关专业的科班出身,也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能力的缺乏加大了工作的难度。辅导员没有发现并界定学生心理失衡问题的能力,极易耽误最佳心理危机干预时机。此外,缺乏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员往往缺乏主动干预行为,不能利用自身优势降低危机事件的风险与危害,对心理危机的发展也缺乏预见性,不利于帮助大学生聚合社会支持资源。

由于心理危机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发展趋势和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测,辅导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很容易陷入畏首畏尾的困境,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明确或太过放大,对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抱有怀疑态度,就会产生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还会影响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

(二)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家庭因素

1.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难以发现

大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但尚未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阅历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对复杂且多变的现实困境,难以应付,极易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引发危机。一方面,基因遗传疾病、原生家庭环境、接受教育水平和质量等情景因素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有些导致危机事件的心理危机起因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部分危机事件则具有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心理危机难以预防与识别的。

2.大学生配合度低

大学生对心理危机缺乏常识性认知,很多人遭遇困境后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持续多周症状也未缓解,但依旧认为自己只是状态不好,意识不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失控,但是由于精神疾病“舆论污名化”的问题,担心求助会影响以后的大学生活,讳疾忌医时间拖久了反而产生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察觉端倪,主动联系学生也会遭遇抵触,学生要求舍友、班委等亲密关系者为自己保守秘密,严重影响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3.大学生家长重视度低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长过分在意孩子考试的成绩,对孩子心理健康缺乏足够重视。尤其当孩子进入大学,在家长看来学习目标已经完成,家长会降低对孩子在校情况的关注度,几乎不会主动和辅导员、班主任联系。当辅导员将孩子的异常情况告知父母时,也会有部分家长不以为然,认为是孩子内向的性格原因,无法给予相应的配合。

(三)辅导员所在高校因素

1.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培训少

高校辅导员招聘时很少有专业要求,只有少部分辅导员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绝大多数辅导员并非科班出身,主要依靠经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缺乏运用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和能力。辅导员入职前的培训主要局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涉及日常辅导员工作的较少。此外,高校对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的培训严重不足,即使有相关讲座培训不成体系,且无法覆盖全校所有在岗辅导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辅导员处理心理危机的困难程度。

2.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配比不足,设置的心理咨询师形式高于提供的服务,心理危机学生在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时往往要预约排队五个工作日甚至更久,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心理失衡情况不断恶化,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忽视校内的专业力量。除此之外,由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课程无法覆盖到每个年级每位学生,学生接触不到足够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没有自我分辨自我预警的能力。

3.过度期望辅导员解决问题

辅导员有九大工作职责,内容涉及学生方方面面,除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外,还负责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班级建设及职业规划等多项工作,且平均一位辅导员至少需要带200名大学生。学生和学生家长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学校各部门有问题也会首先联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定位让高校对他们产生过度期望。以心理危机事件为例,高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往往希望依靠辅导员一人力量解决所有问题,这给辅导员带来了极大压力。

五、应对辅导员进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困境的对策

(一)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设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高校首先应把辅导员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可持续的教育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辅导员需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危机干预技巧,提升对心理危机的识别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结合日常工作,熟练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相关管理规定和应急办法,知行合一才能增强应对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中之重是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5]高校通过设置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公选课和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牢牢树立自救求助意识和抗压能力,理性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高校也应开展生命教育、价值引领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从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网络,依托学生干部、舍友等多样化学生群体重点关注发生明显异常的学生。同时,应尽快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建立专业心理咨询中心,配齐心理咨询师,畅通学生心理咨询渠道。

(三)建立家、校、社三方联动干预体系

获得学生家庭、所在学校、社会的多方支持,并建立三方联动干预体系,有助于解除辅导员的困境。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联动,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一环,学校和学生的家庭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辅导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发挥家庭的预防作用;家长也应主动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主动承担教育疏导的责任,并将学生的身体、心理情况如实报告给学校。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甚至重大恶性事件时,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后,高校应及时将家长请到学校达成共识,当面协商接诊、治疗和学业安排等问题,在事件处理结束后,辅导员也应继续与家长保持联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康复情况。

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社会化转介机制,与所在地区的精神卫生中心协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绿色通道,确保心理危机学生能及时得到专业诊疗服务,提高危机干预工作的时效性,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除此以外,学校也应重视此部分学生专项资助经费,以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延误治疗。

六、结语

辅导员作为唯一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全过程的教师,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自身优势,联动家、校和社会力量,降低因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恶性事件风险。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