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近半城市化:农村家庭发展的优化选择

2021-11-23卢钇名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行动者中年人城市化

卢钇名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228)

城市化是人逐渐摆脱自然约束的过程,也是人逐渐获得解放实现自由的过程。[1]城市化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资源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升,有关城市化的讨论从未停止。城市化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城市化路径和模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国情和实际,因而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一条适应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3]。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开放后,形成一股农民进城潮,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但人口的过量转移使大城市日益拥挤,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4],一些大城市逐渐采取措施限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门槛越来越高。就近城市化进入农民家庭的考虑范围内,但在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下,农民家庭进入城市很难完全获得城市居民的待遇,也难以变成城市居民,形成了半城市化的状态。

半城市化是指农民家庭在增加自身的城市属性的同时,与农村仍然存在经济上或制度上的关联[5],新进入城市的农村家庭依旧保留着部分农村属性。半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呈现的特殊现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机理[6],半城市化的产生来源于中国超大规模城市化的特殊实践,也是农民进城能力不足的体现。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就近城市化。[7]就近城市化是指:农村居民通过近距离流动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城镇定居,主要界定为以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为核心的城市化。[8]就近城市化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异地城市化带来了问题并且难以解决[9],作为异地城镇化载体的大型城市人口已经或趋于饱和,由于人口负载力超过上限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二、行动者分析

分析框架:将农村家庭的城市化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时,农村家庭变成了一个行动者,因此本文以行动者行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就近半城市化行为。行动者是就近半城市化中的农民家庭,在影响行动者行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行动背景、情景、策略,最后引发了行动结果。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地区人员流动的背景及城乡资源差距与家庭现实困境的情景下,农村家庭会采取就近半城市化的策略来缓解家庭压力。

(一)行动背景: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与地区人员流动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仅限于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城市则承担着经济发展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A区的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开始寻求增加经济收入的方法,一批有活力的民办乡村企业在A区的农村出现,带动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村居民想获得城市户口依然困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农村家庭进入城市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进城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城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城里有一套房子、子孙能在城市上学。

(二)行动情景:城乡资源差距与家庭现实困境

1.农村资源的匮乏

随着城市向农村单向抽取资源的停止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开始,农村的面貌逐渐改善。但是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改变。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逐渐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历了一次阶层的重构,最明显的是出现了一个以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阶层,并且这个阶层与位于其上的社会结构是断裂的。[10]在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农民这一身份遭受着全方位的社会资源匮乏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压力,这是构成农民城市化动力的重要因素。在现阶段的家庭新建中,女性倾向于选择城市居民和有房群体,这对缺乏城市资源的农村家庭造成巨大的冲击,在婚姻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农村家庭走向城市的渴望

在解释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中,最广泛的就是推拉理论:农村缺乏公共服务资源和发展资源,将农村人口推向了城市,而城市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形成了对农村人口的拉力,在推拉的作用下,人口不断地从农村走向城市。在走访中发现,对于大多数在城市购房的农村家庭来说,在城市承受的压力更大,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不一定比农村高。但是一直待在农村会丧失未来,尤其是下一代的未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需求中最低的是生存需求,在农村生活虽然可以满足生存需要,却难以满足农村家庭在高度竞争化中对于发展资源的需求,现代化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是农村家庭的两个核心要求。

3.家庭经济成本的核算

经济实力是一个农村家庭考虑在哪里购房的重要因素,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每一个访谈对象都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好,同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在大城市安家落户几乎是不可能。原因是房价和生活成本难以承受。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房价更为便宜的城区买房就成了更好的选择。

在家庭的选择中,收入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虽然大城市能够提供更高的收入,却难以提供更多的家庭财富积累和公共服务,还会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大城市的公共资源无疑是超过中小城市的,如优质的教育资源,但获得优质公共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如购买学区房却是昂贵且难以承受的。

4.农村的熟人文化网络

农村社会的本质属性是乡土性,乡土的现代意义就是熟人。处于熟人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着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尤其是周围亲朋好友看法和行为的影响。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集体,在相同的文化习俗的加持下,集体内部成员会倾向于采取相同的措施以防止自己被孤立。这种心理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农村地区的攀比风气,进入城市能抬高自身,也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证明,这给没在城里买房的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农村家庭产生整体搬迁的意愿。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通过借钱等方式在城里购房,

(三)行动策略:就近半城市化

就近半城市化是农村家庭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可行途径,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经过了几个过程:城市化目标的确立、新居住点的选择、进城资源的集合、城市生活的稳定。城市化的目标通常由家庭中的部分成员提出,通过商讨后获得家庭的整体认同,再转向亲友之间的讨论。这种关于家庭城市化的讨论是就近半城市化中的重要环节,家庭内部的讨论可以增强城市化的决心,也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内部资源。当讨论转向外部时,除了释放要融入农村进军城市的大潮外,还存在请求支援的信号。在走访中发现,家庭之间尤其是亲戚之间存在经济往来是频繁的现象。当一户家庭由于自身经济实力难以应对家庭大事(婚嫁、买房等)时,向亲友寻求支持是最优的选择。由于农村家庭实行的就近半城市化,因此在新的城市居住点上有很明显的指向性。

(四)行动结果:家庭生活的维持

通过集中农村家庭所有资源实现了就近半城市化,生活的主要环境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必然带着家庭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型,如何在家庭收入没有出现新的有效增长前,将农村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尽快适应城市的环境又是新的问题。

AGIL理论提出,任何组织的稳定运行都需要“平等、正义、互惠、共识”四个元素协同运转。处于就近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家庭城市化与上述四个元素相对应,体现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权利一致化、双方意愿协调化、理想价值同步化,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即是农村家庭城市化的成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公民权利一致化,这也是农村家庭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就近半城市化提升了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市场消费需求。

三、家庭再生产的需要:就近半城市化背后的逻辑

在分析就近半城市化的过程中,在以农村家庭为行动者的分析框架中还存在一点值得讨论:行动者所处的环境、情景带来的都是被动性质的压力,农村资源的匮乏和城市资源的丰富都无法威胁农村家庭的正常生活。在以家庭为单元的行动者中,家庭内部对于城市化往往能产生很强的共识,那么行动者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基于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可以进一步扩展。在家庭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工,老中青三代有着不同的任务和使命,目的是实现家庭的再生产,以及家庭的延续和发展。家庭的资源是有限的,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逻辑贯穿着整个农村家庭再生产。

(一)年轻人的价值储备

青年在家庭中承担的是后备的角色,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不是依靠年青一代,他们的目标是获得更好的城市生活,进而实现家庭社会地位的提升。农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孙辈提供一个更适合发展的环境。年轻一辈集合了家庭的主要资源,年轻人的发展目标将成为整个家庭成员在某一特定阶段的共同目标,整个家庭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年轻人在家庭再生产中处于价值储备的位置,虽然没有创造或者较少地创造价值,却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价值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的资源投入。很明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成长空间必然高于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只有集合家庭的资源投入年轻人的成长中,才能提高未来的家庭整体价值。

(二)中年人的价值创造

中年人在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许多迁移过程中的重要决定都是由中年人来实现的。原因在于中年人处在经济能力的高位,家庭经济收入及家庭储蓄大多由中年人来负责,长期形成的中年人在家中的核心位置使中年人是家庭实行城市化的中心。但是在现实中,中年人未必都能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益处,不少城市的中年人都选择在乡镇企业就业。一旦离开农村,每天的交通成本将会迅速上升,交通中浪费的时间也会大大增加,为维持家庭收入,最好的办法是继续留在农村。从家庭的再生产角度来看,中年人自身的价值已经很难再提高,家庭有限的资源应该投入到能产生效益的地方。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在还具备经济能力的时候抓紧时间赚到足够的钱,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三)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实现

在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过程中,老年人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很少有老年人会跟随下一代进入城市。下一代并不喜欢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几代人之间存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家庭再生产的过程中,老年人已经很难再创造价值了,甚至还会消耗一部分的家庭资源。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的要求就是尽量不消耗家庭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自给自足,在老年人看来,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不给子女添麻烦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四、结语

本文以浙江省A区的农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进程为案例,分析了农村家庭进入城市的驱动力和过程,并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1)农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行为是在城乡二元体制松动和地区人员流动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为农村家庭的城市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农村的资源匮乏尤其是公共资源的匮乏是农村家庭选择城市化的主要原因,而经济能力的限制和家庭资源的调动能力则是农村家庭选择就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3)农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虽然增加了部分成本,但在总体上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了生存环境。(4)支撑农村家庭实行就近半城市化的内在动力是家庭再生产的实现,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青年人是价值储备、中年人是价值创造、老年人是价值的实现。

本文选择的是浙江省A区的案例,存在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实地案例分析得到的结论对于该地区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能否推广结论还有待验证。

猜你喜欢

行动者中年人城市化
中年人如何笑傲职场
跨过“中年危机”——陕西中年人群就业状况调查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
“老炮儿”:离轨者的自我放逐
政策问题建构:从追求共识到尊重差异
野蛮测试题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