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以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学分特色课程建设为例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分第二课堂外语

苗 青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91)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外语类院校人才培养覆盖“本硕”两个层次,长期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一、第二课堂特色课程体系的前期建设

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外语类院校可以根据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现有制度和措施,将学生第二课堂特色课程融入大学本科培养过程。

1.学校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上,在实践教学部分设定第二课堂内容,提出各学院自行确定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分数,但最低不得少于2学分。学校学生处牵头,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开设的综合素质学分课程系统,也为二级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综合素质学分特色课程提供制度和平台支持。

二级学院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衔接,发挥学科建设优势和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定期召开工作协调统筹会议和讨论会议,对于第二课堂特色课程、活动等的策划、组织、开展、实施、进展情况和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研判和追踪,提出可行性改善方案,指导综合素质学分特色课程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学院提供经费、平台和人员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对于师资团队的配置、课程的设计、育人成果的检验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条件保障。[1]

2.长期坚持选聘专业导师负责制

结合外语类院校实际情况,学校可以选聘高水平专业教师、具有外语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人员等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现场教学、培育成果评价等进行探讨和论证,对外语专业赛事、特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进行指导。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请来外教、硕士层次学生加入,采取课堂教学、学术研讨、专业竞技、社团展示、云端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专业特色第二课堂活动,“全覆盖、全方位,多角度”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定期指导模式,以“塑造品牌、综合育人、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全力打造外语学院特色育人文化环境,集中体现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二、综合素质学分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

1.重点建设综合素质学分特色课程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学分课程系统,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开设外语专业程度高、实践技能性培训较多、深受学生欢迎的特色实践课程,实行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开展特色主题学习交流实践活动,延长教学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实践时间。“专业+兴趣”“专业+技能”的特色社团活动覆盖学院全体本科生,同时吸引其他院系学生踊跃参与。加强演讲、辩论等技巧的培训,对于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和加深对语言对象文化的理解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2.精心举办外语专业赛事活动

学院集中师生骨干力量承办、举办各级各类外语专业大型赛事,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自主学习发表会、辩论大赛、假名书写大赛、朗读比赛、配音大赛等。通过社团训练、班级选拔、导师推荐、学院竞赛相结合的层级选拔与竞争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营造优良学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发掘各个培养层次的优秀学生作为专业赛事人才储备,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教师指导团队的指导、培育和训练,选派人才积极参加校外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大型专业比赛并斩获佳绩,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实践与参加比赛获奖均予以综合素质拓展学分认定。

三、特色课程实践育人效果

结合人才培养大学四年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注重“外语+”综合素质提升。在校内开设特色课程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走出校门,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和国际化交流,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的特色综合实践学分课程和各级各类特色活动贯穿本科大学四年,并一直延伸拓展到硕士培养层次,第二课堂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育人成果显著。

1.“外语+”第二课堂实践有助于外语专业学生水平的提升

重视传承与创新,精心规划外语专业新生的专业导航,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骨干教师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此外,打破课堂教学时间限制,利用晨读、晚上自主学习时间,创新开展英语口语角等特色活动,英语外教、专业教师担任主持或指导教师,定期更新研讨主题,本、硕两个层次学生踊跃参与。[2]

2.“外语+”国际交流有助于展现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发展与交流程度,充分利用国际化交流平台和专业影响力,搭建沟通桥梁,为学生提供多项国外研修学习、实习实践等机会。选派学生参加国外大学的研修项目,多名优秀学子通过自主申请、资格审查、学院推荐等,取得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深入当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充分展现学生的“外语+”跨文化交际实力。[3]

3.“外语+”新媒体运营有助于“专业+技能”培养的初见成效

学院组建了一支政治素养过硬,外语专业水平较高、掌握新媒体网络运营技术的宣传骨干团队,团队成员在“外语+专业”方面的技能逐步提升,通过教师团队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掌握了音视频专业编辑和新媒体网络平台运营技术,提升了“外语+”复合型技能,对于转变学生固有思维、打破原有的单一性就业和考研倾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拓宽学生考研和就业的渠道。

四、特色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1.加强思想引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坚持立德树人,邀请学院党委书记、基层支部书记、专业导师、高年级优秀学子代表等,针对低年级学生举办“对话书记”“导师面对面”“榜样助力青春”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新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引导积极申请入党的青年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并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选树优秀大学生典型,传播正能量,把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动权。

2.丰富师资团队,提高课程育人成效

重视第二课堂师资团队的建设和创新,由原来的单一导师负责逐步转向指导团队协作式指导模式。优化重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创新、大学生创新项目团队指导教师构成,鼓励积极引进跨地区、跨学院、跨专业的校内外导师师资,进一步丰富、优化、提升指导教师团队实力,指导师资的学历构成、专业研究方向等更为扩展。

3.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育人成效

按照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实践课程的标准化要求,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每一项课程,做好策划方案,有序开展活动,课程、比赛、活动等均有专门指定的党员教师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具体实施,实践过程有条不紊,组织管理到位,做好安全工作,确保无安全事故。

五、结语

外语类院校可以坚持把“三全育人”融入日常工作,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师指导团队构成,扩大前期育人成果影响力,加强课程人才育成效果的经验总结、成果检验与宣传推广,进一步科学细化和探讨大学各阶段学生第二课堂特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创新性、可行性,探讨人才培养创新举措和优化措施,进一步提高本、硕两个层次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打造更具优势和特色的品牌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外语+”技能,营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实现第二课堂特色课程、专业赛、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学分第二课堂外语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学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成长课堂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