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日语教学创新创业改革探索

2021-11-23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大学

孟 辰

(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了“新文科、大外语”的教育理念,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文科,尤其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把重心放在了本学科的知识教学上,学科间关联度不高,知识的供给不平衡。“新文科”的提出,强化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满足了学生们提升知识、提升技能的需求;“大外语”为外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日语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大外语”指的是“外语教育”,强调了公共外语的重要性,主要指通过公共外语学习而成为国家有用之才[1],强化了多语种的共同发展,这意味着除了英语之外,小语种的发展也将逐步受到重视。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日语如何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大学日语教学创新创业改革的必要性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方面,教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要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也就是说,大学日语教育需做出转型:将以往的“知识传输型模式”转变为“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入更多的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2018年,日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日语课程设置方案中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重点在培养人文社科的综合能力和学术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3]赵华敏(2019)指出,在很多研究中,改革、探索、创新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李星(2018)强调了新时期下打破传统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樊丽丽(2018)认为,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外语人才已经成为高校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报告,日本高校早已成为产学联合的重要力量。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为代表的知名高校衍生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无论是企业与高校间的共同研究还是委托研究都在不断扩大;美国哈佛大学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带入到课堂内;英国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因此,在国际视野下,我国高校大学日语的改革也应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创业。

二、我国大学日语创新创业改革的困境与难点

1.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力不足

大学日语是一门公共外语课程,生源主要来自使用日语参加高考外语考试的学生。一直以来,各高校的录取方向倾向于英语,其他语种的公共外语学生数量有限。甚至有些语种的外语教学一度被边缘化,大学日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由于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公共日语的发展陷入了困局。使大学日语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滞后

首先,在大学日语的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冷丽敏教授的《2017年中国日语教育研究综述》对近些年日语教育教学研究状况做了总结。基于冷丽敏教授的总体量化分析,2017年国内的日语教育研究中,“教学要求”研究数量最多,涉及了日语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建设、课程标准、跨文化交际等;二语习得、语言迁移方面的数量较少,有关创新、创业的关键词几乎没有。从论文发表内容可以看出,研究方向主要以日语教学大纲、日语课程本身为主体,而跨学科、跨领域专业的教学改革,新时期下日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尚有不足。除此之外,研究日语专业教学方法的论文和科研立项相对较多,有关大学日语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和科研立项数量很少,研究方法也比较落后。

其次,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设计往往参照日语专业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大学日语教授的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日语基础水平不一致,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师生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现阶段的日语教学很难达到因材施教。

最后,部分高校没有配备公共课程大学日语教师,出现了专业课程教师讲授大学日语课程的情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照搬专业课程的理论,导致了教学模式固化,创新性较差。

3.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学习能力弱

大学日语课程人数少,教学环境有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课堂上,教师作为主体向学生讲授语法知识点,学生被动学习,自学能力差,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但如何输入产出,用外语表达逻辑思维,如何以日语为工具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成了难点;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比较重视自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没有将大学日语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在一起,使得公共外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互为对立;学生对自我语言学习能力的认识主要基于考试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认识不足。

4.产学结合不够紧密

现阶段的大学日语教学基本还是脱离企业需要,以自身发展为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较差,没有提升语言的辐射能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忽略学习产出的过程,在创新和创业方面,没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学有所用;同时,企业与大学日语的连携需要进一步密切,以公共事业为中心的社会连携也要建立起来,其中社区服务、卫生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都需要外语人才的参与。如何利用好这些平台增强大学日语的实用性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加强通识课教育,提高学生技能

传统的大学日语主要服务对象是以日语为高考语言的学生,很多希望拓展外语能力的学生没有学习日语的渠道,大学日语学科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大学日语的发展应结合“大外语”的概念,扩展学科间交叉发展,强化创新创业理念,从单纯的公共课教育转变为公共课+通识课教育,拓宽二语、三语语言的学习渠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技能,创造自身价值。

大学日语的通识课程设置应注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型外语。这需要教师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强调了通识课培养的目标:通识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应具备四种能力:一是思考能力;二是沟通能力;三是判断能力;四是认知能力。[4]四种能力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学生需要的能力。通识课是对公共课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多项选择,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强化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大学日语的教学改革要充分把握时代机遇,尤其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外语”这一契机,完善教师队伍,改善通识课的模块体式,改变公共日语的授课方式和教材使用,增强大学日语影响力,增加受益对象,鼓励学生掌握“二外”“三外”,帮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以此提升日语教学活力,改善日语教育生存环境,推进大学日语公共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

2.基于创新创业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以新时期“新文科、大外语”为背景,以“国标”为参考依据,强化大学日语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即转变大众化教育或者普及式教育,引入“音声法”“视听法”“交际法”的综合教学方法,从“粗犷教育”转变为“精准教育”。改变单一知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日语语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即强化“输入—产出”教学模式,以大学日语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通过外语学习,掌握开拓新视野的技能,培养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争取做到“一专多能”“一精多会”。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教材、课件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教学急需打破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手段信息技术融合,从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即采用线上辅助教学预习复习、线下课堂为主要教学方式,辅助课外活动实践的方式,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测评效率。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教育平台,课前进行学情调查,设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分析选取具有挑战度的教材,向学生发布线上任务信息(雨课堂),由学生自主网络协作式学习,教师利用社交媒介软件线上答疑。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预备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要求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自主参与意识等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上补充任务说明、重难知识点讲解,注重文化引导、文化比较,课后采用档案袋评价管理,可以借鉴日语教育教学评估方法——《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2010》,对日语学习者进行评级管理,安排新的教学内容。从“知道了解”到“能做能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督促学生“了解别人、了解自己、创造关联”,建立自我学习档案。档案袋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及时进行问题反馈、提升语言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

除此之外,还应改变原有的以“日语教育”为基础的单一文化教育模式,从培养单一文化意识转变为培养多元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尤其是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沟通的能力。

当今的日语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知与行、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体。尤其是大学的日语课程学习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应该是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一种文化体验、发展与创造的过程。[5]在教与学的不断磨合成长中,培养创新精神,感知创造力。

3.丰富评价体系,推进教考分离

传统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考核内容没有针对性,发挥不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评价是改革的重点。为做到各科目间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能力统一,高校应改变原有的“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转变为“自评+互评+档案式”的多样化评价模式:即建立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档案袋评价管理(个体化管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换成档案,教师从档案中即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小班型,强化主体能动性,除了试卷、作文、问答等传统评价内容外,加强课堂发表,知识运用,以及小论文的认定。强化问题反馈及课外实践,采用线上评价、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成果评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换成档案,教师从档案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推进大学日语的教考分离模式,主动求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考分离是将教学和考试分开,通过设置题库的形式将考试标准化。这种考试模式有效避免了教师在出题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考核的结果也相对客观,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4.推进产学连携,培养复合型人才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强化大学日语学科与企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的合作,提升学科的社会服务价值。在产学连携方面,日本京都大学做的比较突出。他们建立了官产学连携部与地方政府、企业、衍生企业及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促进学校学术资本转化,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共同合作,解决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社会问题,为社会和学校创造价值。[6]在产学连携的过程中,大学日语的学科改革也应借鉴该经验,将“知识产出”“知识转让”“知识创新创业服务”一体化。增强人才交流、强化信息共享和实训活动,推荐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学习,邀请专家团队到学校做讲座,征求他们对大学日语学科发展的意见,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语言的实用型。

四、结语

在“新文科”“大外语”的背景下,公共外语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契机。大学日语作为公共外语类中非常重要的小语种科目更应走在前面,抓住机会,促进学科发展。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学科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日语教育者应加快大学日语改革的步伐,同时,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创新创业改革需要更多学生参与,以及课堂实践的验证,产学合作模式也需要一步步摸索建立。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