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

2021-11-23吴婉婷黎昌友冯立平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办学条件凉山州住宿

吴婉婷 黎昌友 冯立平

(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市华阳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为弄清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的现状,调研组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凉山彝族自治州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教育扶贫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该地基础教育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凉山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凉山州生产总值达到1676.3亿元。近年来,凉山州加大力度实施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1.办学规模有所扩大,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有所提高

近几年凉山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国策,并推进彝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该州有785所小学,当年招收人数10.78万,在校生总数60.63万,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9%,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该州有184所普通中学,招生10.58万人,在校生28.44万人。

2.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凉山州拨付教育财政经费579亿元,其中11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96亿元用于办公,371亿元用于人员开支。教育投入大幅增长。自2016年春季开学起,凉山州开始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公办学校学生免学费、教材费,这大大降低了很多家庭的负担,使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可以安心完成学业。为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上学困难,各贫困县均设立了不少于3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27万名学生获得建档立卡资助,113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十五年免费教育。针对凉山州很多农村儿童只通晓民族语言,汉语能力极弱的问题,四川省政府在凉山州实施了在所有行政村设立汉语辅导员的制度。据2019年人民政协网报道,该制度要求每个行政村配有两名汉语辅导员,四川省财政对每个辅导员每月补助两千元,大约每年将新增补助1.2亿元。

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保证了义务教育学校得以正常运转,更使凉山州中小学的办学软硬件得到很大改善。

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明显提升

凉山州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为核心,采取引进、培养和“用好现有人才”等措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此,凉山州政府加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教育名师,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加强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促使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凉山州还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完善相关制度,在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特岗计划,努力培养本土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国家、省、州、市县四级培训,从2016年起实施了每5年进行一轮的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到目前为止,10个彝区县每年培训教师四千名,计划5年内完成培训教师两万名。为建设师资队伍,凉山州还在深度贫困县统筹事业编制,设临时机动编制;全额招聘特岗教师,增设公费师范生培养名额;大力推进“国培计划”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至今已培训专任教师2.3万名;推广“银龄计划”,让一批优秀的退休教师重返教学一线。

4.双语教学稳步推进

双语教学是指运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特殊教学方法。凉山州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实际,发展出两类教学模式:把汉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教学的“一类模式”和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汉语教学的“二类模式”。[1]这样,既解决了文化差异和文化多样性等问题,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2]

二、当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凉山州经济迅速发展,其基础教育进步明显,但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制约,当地基础教育发展基础薄弱,起点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双语教学师资短缺

虽然凉山州已逐步探索出了适宜彝区教育教学实际的两类教学模式“并行”的新路子,初步建成了独具凉山特色的彝汉双语教学体系。[3]但是,凉山州有彝族居民222.67万人,绝大多数彝族居民只通晓民族语言,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但是因为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双语师资队伍仍然处于数量少、质量弱和不稳定的状况。2018年调研组在凉山州普格县一个山村小学进行调研中发现,该校学生几乎全是彝族,1—3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只能听懂彝语,只有4—6年级的学生能读写汉语,该校有8名在职教师,只有3名教师能同时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教学。由于能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数量很少,又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的培训,所以该校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会说但不会写。双语师资欠缺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步伐。[4]

2.教材开发困难

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很多教材内容并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差距很大,学生想要理解教学的内容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提高其能力。[5]同时,各种教材、阅读材料,特别是参考书、教辅读物、各种习题书都不能达到或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但是很多县级财政非常困难,不能为双语教学教研提供专项的经费,所以想要开发出适合该地区教育教学的教材十分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研活动的开展,使得推行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3.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凉山州小学生、初中生辍学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女生。受地理环境影响,当地居民大都在家从事农业活动,经济收入很低,受读书无用等观念的影响,送子女入学的态度消极,适龄儿童入学率低,纷纷进入城市成为打工族。[6]经济贫困加之重男轻女思想,使得不少孩子的基础教育缺失。[7]

位于凉山州比尔乡的中心校,在2007年建立了以国家减免和社会捐助为主的女童班之后,打破了当地很多学校出现的“和尚班”的现状,使当地适龄女童的入学率由不到20%逐步上升到45%左右。但是每次开校都会有学生辍学,使得辍学率也在逐步上升。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以及对孩子上学路上安全问题的担心,致使女童入学率低,十五、六岁的女孩出嫁或者到了入学年龄未及时上学现象普遍。

2014年央视《新闻1+1》栏目中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凉山州美姑县四季吉村的几十名孩子跑到深圳一家企业打工,在媒体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这些孩子很快回到了家乡。但是他们其实非常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在村小读书时,教师也不经常来,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还不如出去打工。据了解,该地120多名学龄儿童中,6岁到12岁的有94个,辍学的就有47个。作为这个村里唯一的小学,每三年才招一次学生,全校只有一名代课教师,教学质量也不高。前些年也曾来过一个公立学校的女教师,但是当她看到这么破旧的教室后,就哭着走了。

4.寄宿制办学条件与受教育者需求的矛盾突出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悬崖村”位于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这里的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且艰险,需要徒手攀爬800米的悬崖。孩子们平时只能选择住校,每个月只能回家一到两次。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凉山地区,寄宿制学校就成了普遍选择。

可是调查结果表明:大凉山彝区校舍面积小学生均4.11平方米,初中生均6.82平方米,高中生均14.89平方米,分别比全省生均面积少1.72、3.98、1.54平方米。按照现有国家及四川省办学条件标准,结合凉山州现有学生规模计算,全州中小学校舍共缺270.78万平方米,共需中小学校舍建设资金54.16亿元。另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明显滞后,超大班额现象普遍,日常生活设备设施简陋。一些学校最大班额高达140余人,有的学校床位相当紧张,2—3名学生挤睡在一个床位。全州共有2500多所中小学,其中寄宿制学校仅666所,大约能满足30万学生的住宿需求,而有住宿需求的学生则达到48万人,供需矛盾突出。仅有25%的寄宿制学校达到了标准化建设,很多学校的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因此,目前凉山州教育的投入与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仍然很大,导致寄宿制办学条件与受教育者需求矛盾突出,因此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调研组在凉山州普格县、盐源县调研的多所中小学都有寄宿制学生,但住宿条件差、住宿资源匮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比如普格县特补乡的中心校,留守儿童占了全校1200多名学生中的60%以上。由于住宿资源有限,只有不到一半有住宿需求的同学能住校。该校为缓解住宿资源严重不足,将“单程上学路程超过两个半小时”设定为住校的硬性标准。这意味着不住校“就近”入学的孩子一天可能就有四五个小时花在上学的路上,而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则不多。

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校的住宿条件只能满足327人的住宿需要,并且还得两个人睡一个床位,而全校有1000多名学生,床位缺口达500多个。胡正华校长表示,他们也希望学校的住宿条件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只靠增加床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在住宿楼、医院、食堂等方面增加人手。

5.师资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制约,凉山州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部分辖区教师严重缺乏,只得依靠志愿者或外聘本地稍有文化的人来勉强维持学校运转。[8]

普格县中学是普格县办学条件较好的全日制中学,在校生达3000多人,教师只有161人。今年普格县计划招20名教师,到现在招了三次仍缺5名,很多新教师来后看到这里环境,宁愿赔偿违约金也不报到。最近5年该校就有五十多名教师选择到外地或州内其他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任教。彝区教师“想转行、想进城、想外调”的想法非常普遍,凉山州每年都会流失近200名优质师资,招录优秀师范毕业生十分困难。

除了师资流失以外,凉山州的基础教育教师本来就存在数量不足、代课教师多的问题。随着学生总人数增加,因路途遥远需要住宿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双语教学大力推进,教师紧缺更加明显。按照国家、四川省现有教师编制标准计算,凉山州全州还缺6000多个教师编制。并且现有在岗教师中有三千多名都是代课教师,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学历是通过自考本科或在职函授取得,整体学历和专业素质偏低。另外一方面,凉山州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比如教师经常要身兼多职,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或是一个拥有上千名学生的学校却只有一名音乐教师等等。而目前很多学校补充师资的“唯一渠道”就是特岗教师,但特岗教师大多起点相对不高,专业技能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

6.教育发展域内不平衡

凉山州城乡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区基础教育发展远远好于农村,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资源有限,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西昌市和安宁河流域,致使该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远高于凉山州其他县城。西昌市不仅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学,还有很多办学质量突出的私立学校,总体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与农村地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教育扶贫等政策相继实施,凉山彝族自治州基础教育发展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当地的基础教育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办学条件凉山州住宿
窥视
凉山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证研究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市县两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及建议
P大的住宿学院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酒店住宿
“住”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