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进展现状、问题探析及推进策略

2021-11-23刘林山

成人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

刘林山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改革举措,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重大制度设计创新。为推进此项工作,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并出台了《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遵循科学谋划、扎实推进、严把质量关的原则,实施主体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承担试点任务,各项工作进展迅速。但是,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水平、课程体系构建、软硬件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要形成足以支撑新制度的能力要求尚需一定时间的积累。因此,为提升1+X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度,有必要审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现状及进展

从整体来看,高职院校实施新制度试点工作推进迅速、已经落地。一是高职院校和学生已有可以自主选择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亦称“职教20条”,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部署的“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社会化机制公开招募、遴选并确认了三批共85家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发布了相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二是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承担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确定了“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通过自主申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组织评审,已经通过了两批共797所试点高职院校。三是试培试考工作推进速度加快。2019年11月6日,来自全国18所职业院校的首批288名学生获颁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表明1+X证书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正式落地。

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层面看,《试点方案》提出“促进校企合作”的目标任务,并指出培训评价组织要“联合行业、企业和院校等开发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1+X证书制度能够成为政、校、行、企、培、社联系沟通的纽带,为深化新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载体。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试点高职院校对接已经开始,就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师资培训、考核站点建设等内容展开全面合作。例如,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及标准建设方面,以正保财务云共享中心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在与北京东大正保科技有限公司、正誉企业管理(广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就“财务共享服务”等四个证书及标准的开发过程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试点方案》提出要将新制度试点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通过试点完成深化“三教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导意见》又特别强调要“保障有序开展有关师资培训”。从2020年起,发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项目的主导作用,将新制度试点师资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相关培训规划之中。培训评价组织和高职院校合作举办1+X证书师资能力培训班,试点院校均已陆续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派出规模均在2人以上。[1]例如,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主办、南京交通职业学院承办了“物流管理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宣贯及师资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考核站点建设方面,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站点建设指南》,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已经组织遴选两批考核站点。例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培训评价组织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合作,获批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和第一批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考核站点以及试点考核站点资质。另外,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书证融通”等方面,试点高职院校也已经开始探索与企业的相关合作。

二、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现实问题表现及成因

1.专业和专业群与X证书及标准对接不到位

从专业设置看,一是专业设置与X证书及标准契合度低。随着我国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导致职业岗位技能等级标准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X证书及标准必然对接产业链的职业标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职业岗位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普通专科教育专业目录为蓝本,按照“双证书”制度要求修订,通过院校内专业教师调研来确定和开设专业。由于缺乏高职教育专业特色和很少考虑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难以遴选出与X证书及标准契合的专业。二是新专业的开设与区域产业分布的匹配不合理、数量不足、与X证书不对接。在新技术领域,国家人社部与相关部门向社会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39个新职业。据市场预测,这些岗位未来5年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近千万人,然而与这些新职业对接的专业几乎没有。例如,随着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发展,对跨界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多,企业的大数据和MES生产与管控的生产排程员、生产数据分析员、全生命周期管理员等岗位,目前在高职院校没有对应的专业。[2]

从专业教学标准来看,X证书及标准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建立对应关系。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注重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高职生源结构的变化和培训功能的强化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例如,“高职扩招百万”政策实施已经一年多,2019年高职共扩招11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非适龄群体走进校园并进入课堂。本来适龄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就不高,再加上这部分生源,高职院校也不得不从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造成有些高职院校会制定出“较低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3]高职扩招群体选择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学历和技能层次的提升,必然需要较高层次的专业教学和培训标准。X证书及标准更加注重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但是高职专业教学和培训标准却不能很好地提供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规格。

2.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综合能力匹配不合理

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是指学历证书“1”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两者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认可以及相互转换。[4]其本质上是高职学历教育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劳动制度的衔接互通,表现形式是学历课程和培训课程的匹配。从1+X证书制度设计特点来看,要达到复合型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层面。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学生通过学历教育取得文凭证书,同时获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综合能力以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却要求学生按规定学分完成课程考试,再对应“双证书”制度下某专业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训考试以后获得证书才可以毕业。这显然不具有技术技能动态调整性,难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变化。例如,2019年冬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护理人才培养问题,表现在传染病和自我防护能力课程、智能化设备操作课程相对的缺乏。[5]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设置宽范围、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高职院校短时间内无法满足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跨行业专业类课程结构、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的要求。因此,学生拓展学习困难,难以获取自己选择的X证书。

3.软硬件教学资源供给不充足

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高职院校供给充足的教学资源。硬件资源包括学生、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设备;软件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能实训和培训教材、适应1+X证书及标准的教学方法。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支撑1+X证书制度。一是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发生变化,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在2019年高职扩招百万的基础上,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 500万次以上,高职再扩招200万人”。在短时间内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扩招,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原本的生源就是属于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群体,接受学历教育都难以取得毕业证书,而高职扩招的生源成长背景各异、从业经历不同、学习基础更弱、能力不强以及年龄结构跨度大,在不降低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实施X证书培训就更难了。二是满足1+X证书制度教学要求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和素质能力偏弱。首先,专业教师缺乏参与1+X证书制度的热情和积极性。1+X证书制度要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对X证书及标准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出台配套的激励制度和合理的评价制度,专业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就已经满负荷,对于新制度试点的额外任务必然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其次,参与试点的专业教师素质能力不够。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政策并设置了师资培训项目,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引进的专业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比较多,缺乏在新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工作经历,对企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知之甚少,技能水平更是很难与企业一线技师相比。三是提供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教学设施设备难以满足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设备主要是根据嵌入“双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设计的。实训基地内的教学和培训项目设计主要适合单一职业岗位(群)职业资格证书,然而1+X证书制度的跨行、跨界属性意味着实训基地必须更新设施设备,开发出能够实施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的教学、培训项目。因此,由于“双证书”制度的惯性依然存在,短时间内实训基地难以适应1+X证书制度教学和培训需求。

三、高职院校有效实施1+X证书制度的对策建议

1.将运用新思维提高内部治理效能作为统领

从治理视角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在新制度试点情况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大幅度调整,以及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都在考验高职院校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转变观念、健全机制、设置机构等方面提高管理效能。要高度重视1+X证书制度,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变革新思维。1+X证书制度试点,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终极目标,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和通过企业决定标准,实现校企协同育人。[6]需要构建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由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统筹确定组织人事、教务、二级院系、招生就业、资产、后勤管理、宣传等部门合理的管理职能,界定出清晰的工作责任,力求统一认识、协同推进。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由校长担任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机构,建立清晰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以保障1+X证书制度的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二级院(系)在合作教育、合作研究、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在现代治理架构下,高职院校需要完善校、院二级管理,既发挥学校在1+X证书制度统筹资源方面的作用,又发挥二级院(系)在新制度试点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对接X证书,融入产业,与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提升管理效能。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X证书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正确选择X证书,避免出现“考证热”的现象。

2.满足产业真实需求开设新专业,探索专业群组建逻辑

从职业岗位变化来看,新技术、新工艺会直接带来职业岗位的复合,然而岗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仍然是原有标准的提升和转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新专业申报并优化组建专业群。一是新专业开设要与区域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考虑现有资源,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实训项目,投入经费增设行业需求的专业。例如,对接X证书实施的领域,增设老年照护、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对传统专业应调优调宽,完善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生源较少、师资力量薄弱、实训项目贫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建议退出。二是探索专业群组建逻辑。专业群应充分考虑产业行业高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定位在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组建逻辑应遵循有共同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开发出共享性的综合性课程、能够体现X证书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面向产业的高端状态等原则。

3.按照1和X衔接要求构建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需要重构多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重构课程体系。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涉及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一是培养目标要转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方案》强调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复合型”是指专业复合、能力复合和素质复合。人才具有创新精神、较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奉献精神等特征。[7]二是课程标准对接X证书及标准。“双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对应的是标准化的职业岗位,只能适应一种类型的职业岗位;X证书及标准对应不确定的岗位,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标准也应是多个,对应不同职业岗位,注重综合能力。三是课程结构具有多元化、模块化、可选择等特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每个部分包含的内容要凸显1+X证书特点。例如,“公共(基础)课程—若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综合)技能课程”[8]就是可选择的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衔接创新创业课程、培训课程模块等。四是课程内容应嵌入X证书及标准要求的技能和培训内容。在专业课程早期开展的1+X证书制度探索,例如“课证共生共长模式”[9]就具有相应的理念和特征,由校企协同进行课程设置,将企业的技能标准嵌入课程内容。

4.创新师资与团队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要将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1+X证书制度试点相结合,创新“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

第一,在培养模式方面,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畅通诉求通道。在教学督导中采取全程跟踪的方式,与青年教师勤沟通,指出其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其在思想上消除技能偏弱的包袱,主动参与到X证书的技术技能培训之中,树立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合格教师的信心。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实施“学徒制”,互为师傅和徒弟,共同承担1+X证书制度工作任务,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共同成长。通过设立教师培养项目,打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有计划、分阶段使青年教师从雏雁成长为成雁、最后发展到头雁。严格执行青年教师下厂实践锻炼制度,要求其进入到企业第一线进行体验、锻炼并参加技能培训,使其每年以不少于6个月的在厂时间来弥补真实生产过程经验的不足。

第二,在评价制度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一是对于主动承担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任务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过程中可以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并在奖励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建立学生测评满意度制度。教师面对的是需要提升素质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广大学生群体,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努力付出,学生最有资格参与评价。三是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高职院校一些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存在评上高级职称就算“到头了”的消极思想,不愿意承担额外的任务。而一些有职称评审需求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标准的驱动下硬着头皮干,难以保证1+X证书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师考核评价中,高职院校要把实施1+X证书制度的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督导信息化平台。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示精神,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学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主动邀请培训评价组织和企业参与,三方协同尽快出台相应的督导评价标准,提升互评匹配度,逐步形成由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化督导体系。

5.建设并提供充裕的高质量软硬件教学资源

一是投入专项资金,改造和购买实训设施设备、增加智能化教学设备的比例以及建设智慧校园。应加快智能助手等人工智能产品的引入和对教师的智能化能力培训。尤其是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以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极大的发展。线上教学尚能满足理论教学要求,但难以达到实训、实践技能和X证书培训课程的效果,急需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所需要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设施设备。二是加快编写用于X证书培训的教材。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倡导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教材形式的变革,在编写原则、编写内容和编写方式方面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达成共识,尽快出版适应1+X证书制度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教材。三是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授法、案例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也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X证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方法不仅要强调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因此,1+X证书制度需要高职院校尝试更适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方法。

6.要与合作主体培育命运共同体意识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1+X证书制度试点是复杂的系统,牵涉的部门和机构较多。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一是要与合作主体创新沟通方式,缓解实施过程中因观念不同带来的矛盾。合作沟通要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自觉的命运共同体关系。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使全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得更为突出和实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频繁地与培训评价组织和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培育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将合作主体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服务产业需求的过程中,通过X证书及标准的开发、实施、监督和评价,共建管理制度、保障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高职院校通过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院校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政府出台的关于1+X证书制度最新的政策文件和生源信息以及专业建设情况;行业企业可以发布人才需求及标准信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可以发布X证书及标准、培训教材编写合作需求等供高职院校选择;各合作主体也可以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反馈实施1+X证书制度的问题和建议。设立由1+X证书制度试点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专门协调工作机构,即政校培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建立协调机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信息管理服务填报系统在政、校、培、企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按照工作动态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建立定期的“联席会”制度,并且处理在实施过程中来自社会监督的反馈信息。

猜你喜欢

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水土保持通报》2020 年数据库收录证书及获奖证书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2018年“黄金视力眼贴·润故事”征文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