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英语教学启示和思考
2021-11-23吕英梅
吕英梅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6)
一、引言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伴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它倡导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虽然存在一些片面倾向和一定的制约性,但仍然散发着无限光彩,极大地影响着当今的英语教育教学。鉴于此,不断开发和探索这一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建构主义最初并非是一种教学理论,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后来,教育心理学吸收引进了建构主义思想并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同时逐渐渗透到教学领域,形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不例外。其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在批判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的基础上,反思不适合时代发展、人类进步,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已有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从学生和认知的角度,为了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个体的自身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这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
20世纪以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也迅猛提升,造成一系列社会变化:一方面,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各国之间的商贸活动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从业者必备外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日益呈现出追求生命个体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更加遵循学习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强调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科学因素
全球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社会悄然而至,计算机通信技术蓬勃发展,要求教育朝着人本主义方向发展,急需教育理念人性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育方法多元化,来满足当今时代、教育和学生的需求。而建构主义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建构教学理念,探究式、支架式、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科学教学方法使此理论在新时代的英语教学中焕发出极大的生命活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早在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关于各民族本性的一门新科学的原则》一书中指出,人生来就有一种本能的、与众不同的“诗性智慧”,这种智慧发端于人的心灵,是理性认知所无法到达的彼岸。所以人类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身建构的一切。因此维柯被称为“18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
就教育心理学而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最早应该追溯到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他被视为现代建构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强调了学习者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过程是已有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以及平衡来获得新的图式的过程,即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知识是基于儿童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的过程。
(四)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美国发展兴盛。它指出传统教学理论中存在的弊端,主张教学应该尊重儿童的本性,关注个体的个性发展和自我的实现,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观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red)”的理论,奥苏贝尔(D.P.Ausubel)在1978年提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理论,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维果斯基(Vogotsgy)则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活动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建构主义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以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首次把建构主义提升到理论高度,明确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这一说法,并逐步渗透到教学领域。所有这些都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我国外语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英语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英语已然成为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能力。为顺应时代和战略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通晓国际规则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然而普遍调研发现,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总体上重视度高、投入资源大、收效小、“学用分离”“哑巴英语”等情况,在很多大学英语的课堂上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重知识点讲解,学生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潜心地学习、运用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国内外教学理论,寻找能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相适应、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英语教学思考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和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经验上主动建构获得新认知的过程,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化、重组和建构。且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学习者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要会使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借助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的帮助,不断去实践、反思、调整,直至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习者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用新建的图式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把这种知识观念传达给学生,以同样动态发展的眼光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多设置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们多听、多看、多思考,充分接受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关于同一事物或课题的信息,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同时,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此理念为指导,不能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为节省授课时间而剥夺或牺牲学生获得成长的机会,事事代劳,不容许学生犯错,或不给学生调整和补救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教学智慧,等待学生自己,或与同伴,或以其他途径获得自我纠错、调整,最终实现自我直接体验知识的过程。只要教师们将这种理念贯彻执行,长此以往一定会有较好的收效。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主动建构
在当前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承担了较多、较复杂的教学事务,如科研、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筛选素材、监控学生学习进度等,劳动时长超过了8小时,所以在教学中精力被分散,不能较科学、合理地平衡各种事务,导致不能一心一意地充分备课,更谈不上用大量精力和时间去设计和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想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主动建构仅靠课上的时间,或依靠教师是很困难的。
那么,关于以上问题,教师还可以做什么?文章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接手一个班级开始,花费1或2节的时间,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告知学生,以便学生达成合作。例如,本班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何,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否有搜取信息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哪些学生可以形成共同学习小组,哪些学生可以辅助教师监管小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在学期伊始,实施教学前就告知学生授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上课要求和需要准备的物资,让学生提前熟悉和做好配合的准备。并且在每节课前告知学生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预判学习重难点,为学生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和进度做准备。第三,教学过程中已经确定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可根据具体情况稍加调整,但不可全部推翻或朝令夕改,教学是一个需要坚持不懈、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要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直至最终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能力。第四,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可利用网络资源和音视频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和当前水平的差距。在教师的支架下,同伴的合作学习下有效减小认知差距,达成学习目标。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改进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进行积极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度了解当代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不断开发和使用新的教学技术,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探索有效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去培养电子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外语人才。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后教学法”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应该把自己框在一种或几种教学理论中,而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需要,把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生当前水平且学生乐于接受的综合教学法,最终实现“教无定法”的最高教学境界。最后,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生相长”“教学相长”,为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习效率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和“双赢”。
五、结语
总之,任何一个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发展和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有其优越性和制约性,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期、任何情况和任何学生,建构主义理论也一样,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过于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实际知识内容的传授,是很难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进而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证了。其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转变已有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善用科学的教学技术扮演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引导者,全程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领者,但是基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些方面全部兼顾、面面俱到。建构主义理论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但是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理论的内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乃至未来,仍然发挥着极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大学英语教师要孜孜不倦、勤奋耕耘、善于反思,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深度探索,旨在找到更适合我国当代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