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巩固精准脱贫实践探索与助力乡村振兴路径优化

2021-11-23谷素华

时代经贸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准发展

谷素华

(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2020年底,以精准扶贫为中心的脱贫攻坚战在我国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信心和勇气。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足以证明中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文件提出,“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时期。要切实把全国“三农”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使“三农”问题、发展攻坚、乡村振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精准脱贫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内蒙古完成了脱贫的目标,在设定的时间表内实现了有序退出,既防止了拖延病,又杜绝了急躁症。内蒙古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全年投入扶贫资金112.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751个,剩余1.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80个旗县推行防贫保险,73个旗县成立扶贫资产管理机构,赤峰扶贫改革试验区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和中央单位分别投入资金19.1亿元和3.3亿元,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作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的全面脱贫取得了良好战果,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要更好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形成战略合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脱贫、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都是围绕乡村问题而展开的,二者均居于关键环节,其奋进目标一致,在政策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关联和递进性。首先,精准脱贫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保障。精准脱贫实现了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任务,解决了贫困人口最基本、最迫切的生存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则是站在战略高度,协调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拉近城乡在经济发展速度、生活质量、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其次,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两者不可分割。精准脱贫主要是解决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因此占据头等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涉及的内容和对象更加深刻、宽泛,是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活标准,在对象上是所有的乡村居民。因此,二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互涉交叉但并不完全相同;第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本质上体现了由点到面、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两者有效衔接需要通盘考虑、整体布局,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精准扶贫中强调乡村各领域的均衡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要总结前期形成的有益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乡村振兴需要精准的工作机制

内蒙古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此要发展草原牧场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将发展规模经营同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建设文明、美丽宜人新乡村牧区。同时,乡村振兴要坚持精准的做法,即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等方面落到实处。精准的工作机制要贯穿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内蒙古在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分类精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分为四类,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比如内蒙古的四子王旗,其通过迁入了自然条件好、有产业支撑的地区,遏制了贫困户返贫问题的出现;第二是发展思路要精准,要突出重点、规划先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多项计划、项目,各部委、各地方有关乡村振兴的文件也陆续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一样是全国大布局,对此要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分类推进;最后是实施方式要精准。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立足乡村异质性,科学把握突出地域特色,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循序渐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凸显历史沉淀,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

三、精准资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资金投入是保障与后盾。一般而言,中央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的增长幅度与脱贫攻坚力度相适应,资金投入的多少与地区脱贫难度成正相关关系。路况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需要投入的资金是远高于交通便捷的平原地区的。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势在必行。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对此要充分运用政府担保金的撬动作用,要通过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银行支持、政府发展担保基金保证,给予贫困户发展生产、产业扶贫项目极大的金融支持。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尤其是村庄与农田的道路、人居环境的整治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内蒙古居民出行、饮水、用电、上网、住房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织牢社会民生兜底安全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保障资金的投入是必要前提。

乡村振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发挥政府职能,调动社会资金。乡村发展孕育着机会,对此要激发社会力量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凝聚各方力量,从专项、行业、社会等角度构建支持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到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之中。这打破了资本下乡障碍,吸引了外部资本投入乡村建设,让资本力量充分进入乡村。吸引、鼓励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的通畅流动,能改善农村环境,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度假消费,从而有利于拉进城市与农村距离,加速二者融合。内蒙古要向走在前列的省份学习,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导省内、省外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巩固精准扶贫的战果,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

四、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与体系

壮大农村牧区产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抓住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引导家乡精英或外来人才兴办实体,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培育同一产业链条的贫困户、企业、村集体共赢的产业格局。贫困群众可以以土地入股、经营权流转、资金整合、带资入股等方式解决经营主体与出资主体的分离的问题,发挥农民的优势创造力,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这有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以工资收入、股份分红、利润分配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推进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统筹规划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政府做好火车头,合理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对此要加强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各类要素,科学培育、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有发展潜力的县域产业体系,同时要加强贫困户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其融入现代产业链的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大力开展消费发展行动,强化产销对接。为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政府发展振兴政策,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发挥发展资金的杠杆作用,以乘数效应推进贫困地区各产业融合发展。对此可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扶持科技新型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内蒙古全区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旅游等特色项目,建立旅游公司、旅游项目与贫困户对接的“农家乐”吃住娱乐利益链接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定点地方或单位解决部分农产品积压滞销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在特殊时期可持续发展。另外,要普及电商业务发展,加快实施电商工程,加快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确立特色产业网上营销,推进示范网店的建设,发展直播带货销售,扩大特产销售渠道,发挥电商发展的作用。因此,各方力量要发挥地区优势,推进内蒙古传统农牧业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农牧业综合体,着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

五、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与制度

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将顶层设计者的科学决策与群众的积极参与互动互促。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真发展、扶真贫、真脱贫”要求,要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因地制宜的结合起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用,以变应时、变中求通,激发农民活力。同时,要科学制定地方领导的考核体系,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通过创新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振兴之路。由于各地区、村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导致难以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乡村振兴成效,对此应在具备可操作性的同时做到因地制宜,相比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需要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其次,要尊重农民意愿、倾听农民诉求、鼓励农民全程参与,调动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内在动力。政府要时时、事事维护农民权益,力促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由于部分农村存在“等、靠、要” 现象,仅依靠国家政策倾斜、社会帮助等“外部输血”将使乡村振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发展还要扶智,更要扶志,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其重点之一就是激励农民内在动力、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此立足点,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精准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五大舞台”同唱“精准扶贫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