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术馆公共教育践行美育理想

2021-11-23张磊

流行色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术馆美育色彩

张磊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一、美育理想的时代担当

亚里士多德认为 “ 美是一种善 ”[1],孔子的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早自轴心时代始,美几乎为所有重要的思想家着重讨论。十八世纪中叶,在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努力下,美学单独成为了一门学科。1795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和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 “ 美育 ” 。席勒认为只有美育才能使人从感性抵达理性和道德,从而实现完全的自由,成为后世美育广泛开展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我国, “ 美育 ” 的概念最早由蔡元培引进: “ 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中译出的,为从前所未有。在古代说音乐的,说文学的,说书画的,都说他们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就是美育的意义。 ”[3]1917年4月8日,蔡元培发表 “ 以美育代宗教说 ” 的专题演讲,并专门撰写《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美育代宗教》等文章阐述美育的重要性。1928年,蔡元培先后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和国立艺术院, “ 美育代宗教 ” 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自民国以来,美育在我国开展已百余年,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美育常常为人所忽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使美育的渠道不断拓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相较于语数外,美术课、音乐课的课时数明显偏少。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艺考前的高强度速成式培训容易磨灭学生热爱艺术的天性。高校课程设置也常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了学养的积淀与文化的熏陶。

在以成功为标准的功利性社会心理下,美育成为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探索合适的美育途径刻不容缓。我国有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国画、书法、瓷器等都是杰出的艺术创造,对这些艺术门类的传播了解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而这一过程需要由美育来完成。

二、当代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色彩性

在当代中国,美术馆的建设方兴未艾。相比国外美术馆,中国的美术馆具有现代性的特点,即展览内容以现当代艺术品为主。从世界范围来说,艺术博物馆即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和大都会博物馆都属此类。而中国的美术馆往往从名目上与博物馆分离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划分方式容易造成当下与往昔的割裂。但另一方面,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入大大刺激了观感,参与感也更为强烈,色彩性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典艺术品明显呈现出褪色的现象,尽可能地让作品以现有的面貌长久保存是修复的核心理念,这一特点在古代书画作品中更为明显。色彩度下降是古典作品典雅感的成因之一,同时让不少艺术储备不足的人望而却步。现当代艺术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科技的进步让作者有机会使用更具冲击力的色彩,而岁月洗刷的痕迹也可忽略不计。同时,色彩的维度从早期的单维转化为多维,音乐和影视艺术的融入也是美术馆色彩性的重要体现。而舞台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新形式更让美术馆的色彩性做到了极致。

美术馆是保存现当代艺术品的场所,较传统博物馆具有色彩性的突出特点,如何充分利用美术馆色彩性的优势实现美育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参观美术馆具有学习和休闲的双重性,若是将色彩性渗透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每个细节之中,引导更多的家庭进入美术馆,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育。梵高美术馆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常规举办 “ Vincent on Friday ” 活动,延长闭关时间至22:00,调暗灯光,设立吧台,邀请DJ,将美术馆大厅临时变成酒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在一周忙碌工作后放松身心、社交聚会的空间。美术馆可以不仅是严肃高雅的,也可以是放松的、年轻的、社交的。美术馆公共教育的色彩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变。

三、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前克利夫兰艺术馆教育部主人托马斯·芒罗以多年经验总结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时说道: “ 教育部的职责是完成贯穿全年的复杂的教育指导计划,包括儿童及成人部分,涉及学校、团体及个人等各个方面。其中的一些为普通初级内容,着眼于向大众传输艺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另一些为较为高深的内容,包括学习、研究以及通过研究院课程及出版物进行学术探讨等。为保持高标准的艺术水准,我们做出了不懈努力,即使观众众多的时候。 ” 此话在推广美术馆美育时兼顾更年龄段观众,个人和团体观众,不同教育背景观众,场馆人数多寡等因素,实则是一种广义的美术馆色彩性体现。兹以国内近年来优秀案例加以归类,有助于我们认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多样化途径。

1.青少年夏令营

美术馆以艺术作品为依托多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系列活动,既充实了假期,又能让学员选择喜欢的项目进入艺术世界。中国美术馆从2015年暑假开始推出 “ 系列跨界体验夏令营 ” ,与中国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数家专业艺术机构合作,开展了 “ 舞墨——书法和舞蹈 ” “ 画韵——绘画和音乐 ” 等多场活动,一方面以本馆的美术作品和人才为依托,另一方面每场结合一种其他艺术门类,让各年龄段学员从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展览进基层

美术馆不一定有固定的场所,可以以一个区域场馆为中心,通过下基层单位和乡村的方式将优秀文化渗透到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山东美术馆的 “ TRAVEL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文化惠民在行动 ” 公共教育活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山东美术馆在2015年进行了 “ 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大展巡展 ” “ 文化部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之山东美术馆馆藏精品惠民进地市‘重温经典·山东写实画家十人巡展’ ” 等 “ 四大巡展 ” ,并将美育课堂带入社区、学校、司法系统和公安系统。美术馆为监狱开设的美育课堂尤为少见,服刑人员在美育的熏陶下感受多彩的艺术品,努力改造和反思,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3.与作者、策展人对话

我国美术馆的藏品以现当代为主,很多专题展的作者尚健在,这就为展览观众和作者、策展人、批评家一起谈话提供了可能性。2019年4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之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 ” 的策展人高初课余时间常驻展厅,倾听观展者意见,并多次亲自带领观众进行数个小时的展览讲解,将每张照片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由照片到视频,由黑白入彩色,颇受好评。

邀请艺术家进行驻地交流创作则更显生动。在浙江美术馆承担的 “ 经纬天下 ” 主题展中,驻地创作就是一大亮点。博物馆邀请了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戴罗、韩国艺术家金顺任、印度艺术家拉齐·佩斯瓦尼、加拿大艺术家菲利普·比斯利、保加利亚艺术家维吉尼亚·马克洛夫,与志愿者们一起,运用浙江本地材料,共同制作完成了为展览场地量身打造的艺术作品,既充满个性,又充满了浙江色彩的文化气息。

4.学术讲座及出版

我国大多数美术馆都会不定期地举行一些公益性的学术讲座来普及艺术,提高听众审美能力,这一块总体来说已经普遍达到了不错的效果。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 “ 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系列学术讲座 ”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打造成为了一个学术品牌。讲座固定在每周六下午,以听众提前预约的方式获取名额,讲座内容涉及人文社科的多重领域,邀请相关方面资深专家主讲,全程记录并录音,后期又可以通过视频制作发布影响更多求知者。何香凝美术馆自建馆起就以学术为定位,重视自己的图书馆建设,并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了 “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 ,翻译了《图像及其历史》《艺术批评史》《瓦尔堡思想传记》等艺术史名著,拓宽了国内美术馆艺术研究的时空色彩,文化通过学术对话得以继承发展。

5.以竞赛促美育

竞技活动常常会让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高效获取知识和技能。美术馆作为一个相对休闲的场所,适当融入竞技元素更能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与激情,完成美育实践。2009年,武汉市民因地铁建设影响了生活,而对这一市政工程产生质疑,武汉美术馆遂组织策划了 “ 把武汉画在地铁里——武汉中小学作品绘画征集活动 ” 。此次活动先由武汉市教育局牵头,征集到作品万余幅,然后结合专家评审和公众投票的方式选出获奖作品,并在美术馆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和专题展览,长江日报全程报道,以 “ 小手牵大手 ” 的方式畅想地铁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并作科学讲解,增进武汉市民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对武汉的热爱。以孩子的童年色彩打动全城人民,这是美术馆以竞赛模式与多部门协作,实现城市文化建设的典范。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美术馆作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场所,应当引导公众通过欣赏中西文化交流成果,面对各民族文化碰撞激烈的今天,能保持理性的态度。而美术馆色彩性的发掘与探讨可为此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术馆美育色彩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去美术馆游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术馆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神奇的色彩(上)
美育教师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