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23李景华苗立海
李景华 苗立海
自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以来,创业、创新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词。“双创”战略不仅搭建起形式多样的创客空间创业平台,有力带动就业,丰富和改善了经济、社会生活,同时也激发起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热情,尤其对大学生创业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由从2009年的1.2%[1]不断上涨,到2015年上升至2.9%[2],“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3]大学生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兴力量和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更为理性、更高质量创业就业,需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创业认知,将创新精神和意识深刻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并在拓宽创业视野,提升创业能力,营建丰富、优质的创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形式的创客空间建设的重要作用。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和交流场所的创客空间,不仅是技术积累的场所,同时更是创意产生、实践和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场所,是创业的集散地。由此,依托创客空间,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路径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一、创客空间建设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载体和依托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拓展就业空间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重要工作内容。然而在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上,诸多高校工作者仍旧维持传统的观点和认识,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当前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尚不充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没必要为创业教育和实践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充分必然导致大学生创业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创客空间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必然且重要的载体和依托,我们可以将创客空间的建设作为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创客一词,译自英文“maker”,通常指的是一群出于兴趣爱好,努力把各自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根据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对创客所下的定义,创客“是一群以创新为基本追求,通过借助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开源化工具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群”[4],我们不难看出,创客的本质是通过合作实现创新和实践的人群。创客空间,被定义为“人们能够聚集在一起通过分享知识、共同工作(CO—working)来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5],实际上就是创客们活动、践行其创意的空间和场所。创客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拥有一群满怀创新主张的人,同时拥有践行这些创新主张所必需的资源和工具,在这里,新的想法和主张不断被孕育、交流和转化,大家自由而热烈地进行知识和创意的交流,并在共同努力下,通过协商、合作将创意转化为市场产品。
创客空间,可置于部分兴趣爱好者的家里,车库或工作坊,也可置于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中,更可存在于高等院校当中。这里有满怀创新创业热情的大批年轻高知科技人才和雄厚的创客导师队伍,也有包括更为先进的创客材料和工具等雄厚的基础设施,还拥有更适合大家交流新想法的自由空间和文化氛围。高等院校的实验室、科技中心、图书馆等均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也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早在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现在一般学校都重视不够”,要“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6],确定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这为大学生进行创客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李克强在对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进行考察中,还将学生创业中心作为必不可少的考察点,参观学生的“双创成果展”,强调指出在校大学生“学习是基础,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创业实际就是在实践中学,这会让知识学得更扎实有用”[7]。他还热情鼓励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让他们“不断丰富创客文化,把创客种子在更大范围播散开来”[8]。2016 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多部文件,用以指导和推进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工作。
创客空间,是弥补传统高校知识教育的不足,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摇篮和孵化器。学校在校内为“创客”打造梦想空间,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也只有实现了对创客空间的依托和借助,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避免纸上谈兵。
二、打造协同的校园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依托创客空间,在高校内形成协同的创业教育系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子工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工作高度相关,基于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各类教育资源的高度优化和融合。
首先,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关,目前各高校做法不一而同。有的由学生处进行管理,也有的由教务处或学校委托进行管理,然而考察创客空间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协同性突出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更应建立起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院系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在就业信息、教育教学、实验设施等多方面分工合作基础上,协同管理。
其次,基于创客空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需要高校优秀的创客导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创客空间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具有实践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导师的引领和帮助。因此学校可将创客空间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师资的需要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起“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9],通过组织在校老师创客、创业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在企业中任职的优秀人力资源作校外导师等方式,优化学校人力资源队伍结构,提升其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第三,创客空间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相应政策、活动经费、场地、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和保障,尤其是在其初创阶段,创客们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学校强大的保障系统予以支持是以创客空间为依托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此外,高校长期积淀和发展形成的以价值体系、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且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文化环境方面的助力。学校在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注重提倡创新创业、以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模拟活动或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观念和精神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进行。
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自身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建立起开放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以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在课程设计方面对接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市场调研和营销,创业团队建设,创业心理、相关法律法规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课程教育,也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实验室、创客实训室、社团活动中心、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创客空间中展开,还可以借助校内外在线交流平台等线上空间进行,以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竞赛,团建、交流分享会、展览等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创业实习实践活动,借助创客空间创新、交流、实践等强大功能,实现大学生参与式、沉浸式的创业教育,这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单纯依靠学校某一个部门,设置一门课程,介绍部分创业案例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的,依托创客空间,营造起协同的校园创业教育大系统,应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选择。
三、搭建校、政、企、社联通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大学生虽然可以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但通过参加模拟、竞赛等活动获得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却十分有限,而有限的参观、学习、体验创新创业实践不足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无从发挥,所拥有的强烈的创业希望和热情亦得不到实现和满足。为此,拓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充分发挥创客空间创新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环境,搭建起政、校、企、社联通的创业实践空间和平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基于创客空间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突破高校校园有形与无形的界限,实现与学校外部的对接与联通是十分必要的。万力勇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联合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创客空间联盟(Higher Education Makerspace Initiative)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学校协助创客空间与外部实体进行各种信息及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对外建立产业接口、资金接口和服务接口,将创客活动成果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助力大学生将创客活动转化为创业实践”[10]的建议和主张。他还以创客空间的经费支撑为例,指出“国外高校创客空间的先期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主要由学校或政府承担,后期运行经费则主要依靠合作企业支持、项目孵化回报、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捐助、知名校友捐助等”[10],强调了高校创客空间发展与外部对接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借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亦应通过创客空间实现校、政、企、社的联通。
从目前情况看来,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进行了诸多努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构建开放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11]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9]的策略主张。
作为高校及创业教育工作者,应在深入落实国家政策精神和要求的同时,充分借助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高校创客空间实现校、政、企、社的尝试联通与合作,实现学校与社会各界资源的共享,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搭建起创业孵化基地、校际创客联盟、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和平台,在创业项目、指导、场所、资金等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得来自于政府、企业、社会的扶助和支持,以大学生校外创业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发展,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之,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展开意义重大,高校内部围绕创客空间的建构及运行而形成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及以创客空间为依托的校、政、企、社联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构,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