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探析>
——以中亚各国为例
2021-11-23张坤
张 坤
引 言
十八大以来,为维护新形势下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将维护周边稳定确定为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将继续贯彻正确义利观,践行“亲诚惠容”(1)“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是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参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06/c413700-29519658.html。的周边外交理念。自此,中国的周边外交在外交工作中的地位与大国外交并重,中国与中亚的关系问题自然也蕴含其中。而有关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学术研究也在近年来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并重的外交转向后逐渐丰富起来。尤其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研究渐成热门话题,对中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主题上。同样对于作为“一带一路”政策支撑的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发展与中亚关系上的重要意义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讨论,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亚各国之于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性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始,中亚就是东西方交通和商队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通往欧洲陆上走廊的关键一环。中亚与中国新疆拥有3 300多公里的边界线,是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屏障和经贸、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中亚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紧邻中国西北的第一站,对顺利实现中国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对接,彰显中国大国责任与外交主动性,顺利实施中国新安全观、新义利观,实践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亚”(2)根据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概念,中亚泛指亚洲中部地区的地理名词,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苏联诸中亚共和国境内的各个地区。”参见A.H.丹尼,V.M.马松主编,芮传明译《中亚文明史(第一卷)文明的曙光:远古时代至公元前70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8页)。地处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从古至今一直是东西方交往的枢纽。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独立,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 600万。中亚五国(3)“中亚五国”指狭义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的亚洲部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均为内陆国家,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发展滞后,工业较为落后,整体上经济开放程度较低,仅有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建立对外联系、融入国际市场成为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来自中国的支持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满足了中国与周边各国不同层次和领域的战略平衡需求,有利于在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推动实现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中亚各国综合实力相对中国其他周边地区而言总体较弱。中亚各国自独立后至今30年间,政治局势总体稳定,但非正常政权更迭与大规模骚乱时有发生,未来政治走向和权力交接不甚明朗,社会、民族、宗教等矛盾依然存在,政局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各种国际势力均角逐于这一地区。俄罗斯将中亚视为实现国家复兴和保护国土安全的重要战略依托;美国为了遏制俄罗斯势力扩展,并获取能源利益,通过所谓的“政治民主”手段向中亚地区渗透力量;欧盟、日本、印度虽在中亚影响甚微,但也利用各种手段试图将利益触角伸向中亚地区,各种力量的渗透和争夺成为影响中亚各国政权和社会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中亚各国处于大国博弈的地缘政治核心区,出于保证国家生存的本能,平衡法则和不与大国对抗的中立态度是中亚各国在国际政治中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此外,中亚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历史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种种矛盾,对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中亚各国因地缘政治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实需要,在经济、政治层面密不可分。中国—中亚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优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国内企业转移过剩的生产力和扩大投资范围。中亚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市场潜力巨大,拓展中亚市场能够降低中国经济的发展风险,与中亚各国的合作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开拓新市场。
此外,促进与中亚各国的多方合作,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对中国西部,尤其是新疆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和中亚各国地缘的邻近性、经济的互补性、民族的相通性和政策的开放性,为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1]新疆同中亚的经济合作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推动中国同中亚各国间的区域多边合作。
中亚各国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进口国,稳定双边关系有助于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里海能源的开发使中亚的能源优势凸现出来,中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2]中国能源资源面对着分布不均衡和需求量逐年增长的现状,保障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15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336.2百万吨;2016年,原油进口量达382.6百万吨。(4)参见BP世界统计年鉴:https:∥www.bp.com/zh_cn/china/reports-and-publications/bp_2016.html。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3%和43%。”[3]相比经海运进行原油进口,中亚各国的油气经管道输送到中国,运输风险大大降低。
政治及安全层面,中国构建与中亚各国的睦邻关系对中国边境、边民的稳定,尤其是对新疆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出发点。根据两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维持社会稳定仍是第一要务,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维护民族统一是中国政府不容动摇的立场。中亚地区生活的100多个民族与中国西北多个少数民族跨界而居,民族、文化、宗教的长期交融与碰撞,使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5)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以下简称“三股势力”。打着宗教和独立的幌子进行恐怖活动,对我国西北部的国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中国同中亚各国是打击恐怖主义的利益攸关方,在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多边关系稳定、保障中国西北安全、抑制分裂国家势力、保卫祖国统一的过程中,中国离不开与中亚各国的长期有效协作,安全利益需要双方共同维护。
二、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中国—中亚双边关系中的发展
“对外政策是国际体系和国家两个层次之内及两个层次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4]中国作为地区性大国和亚欧大陆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发展始终是影响地区关系的重要变量。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变化不断,地缘政治作用凸显,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越来越重要。中国需要积极调整相关的政策与实践,不断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深化外交布局。中国的中亚政策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与这种变化同步发展,对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一)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多边机制带动中国与中亚各国双边关系发展
中国将中亚各国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作为战略依托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实现了政策与机制的配合。国家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单是国家利益,也受到国际制度的调节和规范。上合组织以构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伙伴关系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上合组织成员国以机构设置和多边协议为支撑,在打击三股势力、恐怖组织、走私贩毒、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合作。《上合组织反极端主义公约》将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合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等文件共同巩固相关国际法律基础。《上合组织反极端主义公约》旨在巩固全体成员国安全,提高主管部门合作效率,完善该领域相关立法。此外,上合组织认为政治外交的和平手段是解决地区冲突的唯一选择,《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生效将对保障地区安全做出巨大贡献。[5]“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将成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最重要工具之一,这不仅改善了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边境省市的稳定。”[6]
在新的合作背景下,上合组织成员国将共同扩大区域内市场,创新贸易方式,完善合作机制,减少贸易壁垒,建立自贸区,推动经济发展。成员国之间以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的建设作为重点,利用亚洲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项目的支持,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成员国之间已经实现国家政府到地方政府、骨干企业、民间组织的多层次全方位交往,同时落实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推动民间交往的同时为地区建设进行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在中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支持与回应。2015年,上合组织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乌法宣言》,声明上合组织已成为加强成员国相互理解、真诚对话和平等伙伴关系的坚实平台,在官方层面“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与上合组织的合作能有效规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风险。2018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提出:“成员国将利用区域内组织、国际组织及多边机构潜力,在上合组织地区建立广泛、开放、互利和平等的伙伴关系。”[7]2018年6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中国青岛举行元首理事会会议,提出以《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为基础,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11月9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了《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机遇和挑战(2020)》蓝皮书,强调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需要。
(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互为依托,实现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向互建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在现阶段已经从维护边界安全与地区稳定上升到安全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层级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不仅是对上合组织地区功能的补充,同时与“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双向互建、互为一体,重塑了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是中国周边外交历史性的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完整的战略构想和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为中国与中亚的外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国家间外交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亚各国是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发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走向中,有两条境外核心地带都包括中亚地区。(6)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参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2017-05/11/content_40789833.htm。“中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环,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效应。”[8]中国与中亚各国同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行的五年,“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9]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与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共享互利共赢的机遇,唤醒沿线国家的发展活力,通过改善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条件带动经济增长,这是对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实现睦邻友好外交目标的最好实践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种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并非是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实体和集团,并不谋求中国的主导权。中国用自身的实践经验为沿线国家提供实际帮助,将使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经济政治联系更为紧密,同时深化欧亚之间的经济联系,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旨在通过建立一条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强国兴国之路,为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的经济谋略是利用外交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利益,或是利用本国经济资源推进政治、安全利益,国家经济和国家战略相辅相成。‘一带一路’正是这种经济谋略的最佳体现,将中国的经济实力通过对外投资、主导创立国际机制、加大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等方式运用到外交战略上,将国家的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同时树立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6]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无法解决周边国家的所有现实问题,但“经济实力运用到外交战略上”,可以推动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共同繁荣发展。
稳定的国家关系和周边环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的保障,周边外交政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二者互为依托,可以实现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撑的双向互建。“一带一路”通过中国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发展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方式和周边国家、世界各国相处,“一带一路”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中亚地区的实践成效为中国的大周边外交战略提供了可行性支撑,也向世界做出了和平发展的庄严承诺。
(三)中国的中亚政策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中国与中亚各国外交关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从最初侧重于解决边界问题、维护边境安全,扩展到寻求政治稳定与安全维护,再到以地区机制保障国家间关系发展,最终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实现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的这一转变历程。
首先,中国根据中亚对于中国特殊的外交战略意义积极开展同中亚的友好关系,体现了周边外交政策的继承性和针对性。
在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指导下,中国在与中亚各国建交后的20多年中取得了丰厚的外交成果。苏联解体后,中国最早承认了中亚五国的独立,并于1992年1月与中亚五国分别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1994年,我国明确提出:“中国愿同中亚各国一道,为建设新的丝绸之路做出自己的努力。发展同中亚关系的基本政策可归纳为: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10]自此,“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成为中国处理与中亚各国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中国重视同中亚各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签署的《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协议》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政治军事互信协议。”[11]1997年,五国又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两份协议的成功实施推动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解决,保证了7 000多公里边界线和亚欧大陆的和平稳定,中国通过协商谈判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安全合作模式。
其次,中国对于中亚的周边外交为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战略性支撑,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调整也是在面对现存国际体系压力下的自身调整,外交重心向中亚、南亚的倾斜将推进中国实现陆海并重的战略目标,使中国在东亚地区所面对大国力量博弈而带来的压力有所缓解,从而带动中国外交局势的转变。
近年来,中亚各国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大国及地区间的频繁互动使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不断深化。其中,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一定意义上就标志着中国对中亚外交的新变化”[12],标志着中国将成为中亚地区公共产品的重要提供者。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带一盟”合作达成。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之间在中亚地区的经贸、能源、非传统安全问题等方面都存在合作潜力,中国的“西进”将有利于平衡中美关系,推动两国战略互信。[13]
第三,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不追求权力的最大化也不谋求地区均势,对和平外交的传递性更高,中国对外政策的可信性更强。
中国致力于打造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在中亚地区不排斥俄罗斯、美国、联合国等任何大国和国际组织。联合国提出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都是针对或包括中亚各国的地区性发展倡议。“除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外,其他计划重点强调的是自己的‘连’和‘通’,却在某种程度上希望‘隔’‘断’其他竞争者,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使竞争者边缘化。”[14]与此相较,中国强调“支持中亚各国继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惠及全体人民、符合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支持中亚各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自身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正当权利;支持中亚各国通过友好对话,按照双多边协定,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形成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合力;支持中亚各国更深入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合作。”[15]
中亚各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将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外交和战略布局,借助于世界强国和区域强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合作来对冲中国在经济拓展方面的风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既能够避免恐怖主义活动的大规模破坏,又不至于诱发世界主要强国在这一地区形成激烈地地缘政治竞争与对抗局面。”[16]中国以国际和地区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身份向世界说明,中国不准备也不想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
新的发展时代需要新的理论方针为指导,“周边外交战略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17]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外交战略目标的升级相适应,“亲诚惠容”代表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目的和方式,以建立经济、安全、政治上的“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表明了“中国梦”并不是将中国的发展目标强行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形势下,“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18]中国的周边外交正在向更加积极有为的方向发展,“中国周边外交的‘顶层设计’正在助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转型,即从回避周边冲突向利用周边冲突的转型;从等待周边机遇向创造周边机遇的转型;从适应周边环境变化向塑造良好周边环境的转型。”[19]
三、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指导下中国—中亚各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双边成效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和平发展的坚持与诉求,指明了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走向,为世界摆脱传统大国关系中的不利因素提供了可以预见的方向。“亲诚惠容”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一种更容易为周边国家所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处理与自身国家能力不同的国家关系时,避免了所谓的政治歧视和不平等,以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平等和公正的精神将中国的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外交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新发展。
(一)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国家层面推动双边政治互信与战略对接
目前,中国与中亚各国间关系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中国已同中亚五国分别建立战略伙伴关系(7)其中,中国已同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参见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并在联合国、上合组织、亚信会议等多边机制框架内进行多元合作。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客观上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轻松的周边环境,国家间的相互信任、支持、协作体现了中国同中亚各国的高水平战略互信。
自2012年以来,中国同中亚五国签署和共同发布的政府公报和联合宣言多达31份,推动了国家间关系发展。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与塔、吉、乌等国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文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哈、乌、吉、塔是正式成员国。[20]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与中亚各国在诸多合作项目上达成了协议。安全领域上,中国同中亚各国为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签署了多项协定,加强执法和安全部门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各国高层互访频繁,均将双边关系视为本国的外交优先方向,深化国家关系的战略内涵。中哈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是双方全面发展多领域合作的有效平台,政治互信是中哈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基础,两国元首将继续对双边关系发展作出战略规划,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21]中吉双方重视务实合作,推动建立和发展双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在地方合作上挖掘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工作组的潜力,使其更好地发挥统筹、指导、协调作用。[22]中塔将进一步发挥新疆—塔吉克斯坦经贸合作分委会的作用,提升经贸合作质量;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平台深化新疆与塔方相关州市合作。[23]中土利用合作委员会促进合作,强调“中国梦”与“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的对接。[24]中乌将全面落实各项合作文件和项目,在“一带一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政府长期贸易协议》等协定、备忘录的政策支撑框架下继续保持合作,惠及两国人民。[25]
区域发展战略和周边外交政策也推动了中国边疆的发展,搭建中国沿边省区和周边次区域之间的合作框架,有助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应对生态、资源、边界及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新疆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也是保障倡议顺利推行的大后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部边疆的稳定和团结。同时改善了中国经济发展东西部、沿海内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缓解东部地区在能源进口和商品出口方面对美日经济部署和调整下产生的不利影响。
新疆作为中国陆上能源战略通道的中心环节,已经建成了以油气管道为基础,电网、公路网、铁路网互为依托的能源运输模式。“跨国公路运输系统联通了新疆与俄罗斯中亚地区。目前,中吉、中哈、中塔公路已开通,中国与中亚各国连接的主要干线公路均加入了亚洲公路网,这些公路已与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公路网络相连接。”[26]新的海陆交通运输带的实现及对外开放东西并重新格局的形成,保障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安全与稳定。中亚各国稳定的政治安全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仅有利于双方共同建成防止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的隔离地带,更有助于在新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支点作用的同时,避免三股势力的渗透,稳定中国的西北边疆。
(二)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推动地区建设向多领域、多层次深入发展
中国同中亚各国在政治互信,基础设施建设、陆空交通网联通,产能投资合作、新能源开发,改善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实行本币结算,口岸建设管理、提升通行能力等方面深入合作;在农业、海关、军工、国防、矿产、水利、通信、核能应用、航天航空、科研实验、地方项目、旅游、卫生、科技、教育、法律保障、人文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项目实施,深入挖掘合作潜力;在维护共同安全上按照已签署的公约和协定推进地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和区域性挑战,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亲诚惠容”周边关系。
经济合作一直是中国—中亚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1—5月,中亚双边贸易额为2.72亿美元,同比增长72.15%。其中,中国对亚出口7 922万美元,增长3.66%;自亚进口1.92亿美元,增长136.52%。对亚主要出口商品包括:锅炉、机械器具2 349万美元,下降10.78%,占比29.66%;电机、电气、音像设备1 430万美元,下降41.72%,占比18.05%。自亚主要进口商品为:矿砂、矿渣及矿灰1.85亿美元,增长144.18%,占比96.5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509万美元,增长15.58%,占比2.65%。”[27]同时,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经中国西北辐射中亚各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将东亚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构建欧亚大市场的同时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各国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的合作项目在中亚当地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成果和社会效应,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哈共建的连云港物流运输基地成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实现亚欧大陆陆海联运的重要节点,也使哈萨克斯坦从传统的内陆国家转变为亚欧大陆上重要的过境运输枢纽。”[14]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被习近平评价为是“中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成果和中乌两国人民友谊与合作的新纽带。”[14]
中国为中亚的能源出口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中亚也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中亚各国自身能源消费能力不强;俄罗斯本身具备丰富的能源资源;欧美、伊朗、印度倡议的西向和南向的油气外运在路线、地缘、资金上都不成熟。[28]中国的能源刚需刺激了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投资和进口,中国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需求性为中亚各国提供了最佳选择,是中国和中亚各国能源利益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础。
中国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能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现区域能源市场深度融合,促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以满足各国能源消费增长需求,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9]中亚是我国最重要的陆上能源供应来源地,作为我国首条从陆路引进的天然气跨国能源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自2009年12月投产以来,截至2020年3月7日,“累计进口天然气超过3 000亿立方米,达到3 046亿立方米。”[30]可以说,与中亚各国产能合作的逐步深入将推动能源安全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同中亚各国的交往在文化产业、教育留学等多方面也不断扩展。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将通过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及中国政府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等方式保证丝路沿线的人才输送;2016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政府层面为中国—中亚地区共同发展搭建了人才培养平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出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此外,中国与中亚各国还积极推动互办“中国文化节”和各个国家的“文化节”,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哈萨克斯坦建有5所孔子学院,吉尔吉斯坦建有4所孔子学院,塔吉克斯坦建有2所孔子学院,土库曼斯坦有4所高校设有汉语专业,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文化层面交流的不断深入与拓展。
中国与中亚各国是友好邻邦,同时也是重要合作伙伴,双边关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与中亚各国建交以来,国家关系更是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除了与中亚各国进行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接触外,还注意在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在经济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文化产业以及学习交流活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往,“正以极高的频率和质量,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谱写了新的篇章”。正如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大使肖清华所说,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文交流成果丰硕,“不仅为两国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31]
结 语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中亚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在取得丰厚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某些领域的多边合作和地区共建上仍存在可以上升和改进的空间。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宽了中国的对外合作空间,但也可能给中国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不平衡,中亚各国间又存在市场的分割性和有限性,经济转型节奏相对仍显缓慢,存在与中国发展要求不一致的现实情况,这些反映在政策落实和经济合作层面上的对接实践,要求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协同改善贸易合作环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规避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中亚政局和安全形势仍存在不稳定因素,维护地区安全依然是中国和中亚各国合作的重点。中国要始终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在制定中亚政策时综合考虑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利益诉求,促进中国以及中亚各国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