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研究

2021-11-23刘喜贵郭静齐永娟谷溪薛金侠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就业指导民办高校

文/刘喜贵 郭静 齐永娟 谷溪 薛金侠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同时还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对民办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率将会影响到高校今后的发展。在实践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所以,民办高校应立足于“三全育人”的大背景,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通过精准帮扶的措施来解决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意义

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新老矛盾与问题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中交织着,就业岗位缩减、就业人数增加、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留在城市中、海外学子归国等诸多客观问题导致了国家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三碰头”情况,是其他国家没有面临过的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复杂性和艰巨性[1]。因此,精准施策,提供个性化、全程化、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是推进“三全育人”,打通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在于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运用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个环节。解决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是真正贯穿于学生“进校门”到“出校门”的全过程育人的关键环节。学生毕业并不代表学生工作的终止,大多数学生就业也不代表学生工作的终止,解决了少数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终目标[2]。全方位育人是真正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及早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国内外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网络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观、价值观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析偏差、自我认知不足等问题。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平台的职业规划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思想走向成熟,适应社会发展。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就业质量包括就职单位性质、社会保障、薪资水平、企业反馈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率,而民办高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使人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是否实现全面就业、高质量就业以及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引起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民办高校招生的人数也持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同时社会上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二)学校因素

民办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相对缓慢,而招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就会出现一个教师需要负责带领多个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况[3]。教师平常教学任务较重,面临着较多的教育对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对应的现象。同时,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学生需求不对应,加上学校缺乏充足的就业指导人才,即便落实了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专业性、连贯性、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就业质量。

(三)学生因素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本身的就业期待与实际就业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地考上大学,毕业后必须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择业阶段,学生就会出现观望、等待等情况,从而错过就业机会。如有的毕业生坚持要到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就业,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急需人才,这就会出现大学生毕业难以找到工作,而中小企业招聘不到人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善于推荐自己,这也会导致他们面试失败,从而影响到就业。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路径

(一)准确识别就业困难对象

在民办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中,准确识别就业困难对象是最基础的步骤。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人员应深入到学生群体,要准确定位就业困难对象,了解毕业困难群体的具体信息,并对每一位就业困难生进行分析,掌握其困难原因,建立就业困难生个体档案,从而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民办高校在识别就业困难生时,要注意采取先进的手段,加强与院系的合作,引导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与就业困难群体的互动交流,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就业帮扶策略。对大学生来说,其发展过程属于一个动态化的状态,在学生择业就业期间,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跟踪,有的学生刚开始可能属于就业困难群体,但经过培训引导,可能会顺利地完成就业[4]。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困难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独立的思想、尊严,所以在对这部分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时,应充分尊重,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引导,保障精准帮扶的人性化。

(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送就业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消息的关键渠道,而且大学生的成长也与信息技术发展有很大关联。目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所以,民办高校需要灵活地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就业困难精准帮扶APP,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注册账号,填写个人信息,在APP中关注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等。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尝试将校内就业系统与社会就业系统、政府就业机构等连接在一起,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帮扶。民办高校在推送就业信息时,要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并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让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选择企业。在平常工作中,民办高校还需要认真地挑选就业信息,做到分门别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推送,尽量做到一对一帮扶,促进学生就业。

(三)通过“互联网+”对接就业信息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影响力日益扩大,社会也发展到数字化时代,而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需要获取准确的用人单位信息,还要学会甄别信息,避免掉进就业圈套中。在平常工作中,民办高校应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重视力度,借助现代化、新型化手段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如“互联网+就业”。高校需要通过“互联网+”手段对就业信息进行宣传,并构建大学生个体求职意愿资源库、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信息资源库,实现系统匹配对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契合其需求的就业岗位,防止大学生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促进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提升。此外,民办高校还要特别注重开展新的招聘方式,如“互联网+”招聘,对线下招聘与网络招聘进行优化重组,做到应聘、求职同步开展,这样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拓展招聘信息。互联网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招聘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中也存在一些虚假信息,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工作人员做好学生就业信息监控筛选工作,保障就业信息的真实性。

(四)强化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水平

对民办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全面分析可以发现,其就业难点在于缺乏明确的就业意向,设定的就业目标、就业期望不符合实际状况,同时许多大学生对企业缺乏全面了解,会在就业中采取观望、等待的情况。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就业时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在实际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竞争,加上学生本身的自主创业能力比较弱,难免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水平。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需要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如果发现学生存在潜在就业困难状况,要及早对学生进行干预。学校教师、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实习活动,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并且要注意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指导中,学校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待就业,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确认与自身条件相契合的就业目标。对就业困难群体,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可以组织其参加校外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在拓展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推进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工作是推动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帮扶的重视力度,采取多样化的帮扶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学生在社会上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就业指导民办高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