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的探究
2021-11-23李斌哈尔滨体育学院
李斌 哈尔滨体育学院
一、“双减”政策相关研究概述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我国最新发布的最高等级的针对于学生的“减负令”,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紧接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的范围。针对于学生学习压力的减负运动力度空前。如何以“双减”政策为指引,扎实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就成了学校体育应该考虑的问题。“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学校当中体育课的受重视程度和改变力度不断加强,在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当中体育类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汪晓赞认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该做好“三个坚守”,即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做到“三个突破”,即突破固有的教育思维,从“传统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这就对于学校体育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担当,提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能力,借助“双减政策”的东风,促进学校体育的进步与发展[1]。浙江师范大学邵伟德认为,形成“一主体、二主体、三保障”的课外体育活动质量提升路径,协同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
学生由于在学校繁重的学习压力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的双重影响下,体质健康问题早已浮现,青少年近视、肥胖问题不断增多。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体育活动成了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体育的时间增多,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到体育场地上去,体育的锻炼带来身体和身心的双重发展,这给学校体育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够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体育逐渐得到国家、社会、家庭等的重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变多。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开展,“五育并举”的稳步推行,学校体育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体质健康为目标,以体育人、以体育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在体育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体质的健康发展。
(二)“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
“双减”政策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中解放出来,学校也开始提供课后服务,但是学生的自由时间是固定的,能否从学科类服务当中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就成了一大问题,甚至有很多的家长认为体育考试也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同层次加强学校体育的政策、文件出台,但是落实情况和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双减”政策下,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相关的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站在了风口上,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这种爆发式的增长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如果任由市场情绪化发展,不加以管控,一味追求利益的话,会让体育学科类培训成为之前的学科类培训,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给学生带来额外的焦虑情绪和压力。学校体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成长息息相关,绝不能够让功利的思想、焦虑的情绪出现的学校体育当中,从而使学生恢复“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不能够“刚减又增”。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师、场地、设施等的差距逐渐凸显,部分学校已有的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这就需要继续落实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让学校体育能够有源汲水、有土生木。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缺乏,综合素质不高
学校体育交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素质,其中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精神与道德。不能只注重某一项体育技能的养成,只关注到学生的体能、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展开,更要围绕着让学生学习到身体健康的相关知识而展开。
体育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专业性要求更强,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不足以满足社会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并且有很多毕业生并未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造成了体育人才的流失。部分学校的体育老师体育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不高,接受的专业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健康类的知识也有所欠缺,部分体育课内容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跑、跳的练习,无法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身体特点,制定出相应的体育课程。
(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有待创新与提高
由于体育师资和场地的缺乏,不同的学校提供的体育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体育多以篮球、足球、跳绳等普及程度较高的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没有过多选择的余地,无法根据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
(三)学校场地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学校体育多样化需求
在“双减”政策下发之前,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证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定了学校体育标准场地设施的建设。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仍有部分的学校因为资金的缺乏,未能配齐相应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运动项目众多,不能够只把重心放在传统的运动项目上,但是现在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械、体育场地并不能够满足体育项目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三、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
对于学校体育老师的聘用模式做出改革,外聘专业的体育教练和体育专家进入到学校体育和课后服务中,进行体育运动具体项目和体育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学;打通并完善优秀的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任教的渠道,妥善解决好资质问题,着力推动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融合,促进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发挥出体教融合的优势;基于学校特色体育建设的需要,加大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其体育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确保体育教师有着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专项技能和教学能力,多进行集中学习、派出交流学习、考核等教学活动;和相关的体育高校与项目协会进行合作,通过引进校外的体育资源、购买相关社会体育类服务等,加强学校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的质量;学校要设置相关的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练员岗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适当的给体育教师减负,提高待遇,注重体育教师岗位的成长性,留住体育相关人才。
(二)推行体育健康知识、运动基础素质、专项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
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心理的健康,将体育运动和相关的心理游戏结合,帮助孩子们减轻学习压力、放松身心。进一步提升体育课后服务的内容,根据年龄、身体机能、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分成不同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有基本跑、跳等基础动作的练习,打牢儿童早期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动作能力基础;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更加注重具体项目所需要的专项运动能力和动作能力的替身。学校体育的开展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方面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学习能力、学习质量。
(三)科学创新课堂内容形式,增强学生参与
增加多样化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参与其中,养成浓厚的体育兴趣,增强身体健康。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要考虑到一定的分层,需要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作为建制上体育课的模式,根据学校场地设施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不同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划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动作基础较弱,可以将高年级与低年级区分开来。低年级以简单的动作基础、身体活动游戏等为主,根据其年龄段特点,增加基础性、综合性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基础体能,减少“小眼镜”“小肚子”等情况的出现,从而为进一步的运动技能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年级则以具体的某一运动的基础动作进行练习,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在多元的运动项目当中进行选择。构建“一校一特”“一校多特”的体教融合发展之路。
(四)积极推行“以兴趣促学、以学促练、以练促赛”的学校体育模式
构建“学校体育+体育社团+课外体育训练活动”的学校体育模式,开展多种运动项目,能够让学生根据需求自由的进行选择,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学校体育的构建既要注重体育课堂的开展,更要注重课余体育活动、课后体育服务的质量。学生因为兴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获得身心的放松,学习到相应的运动技能,但是体育实践性较强,需要不断的练习,学校要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社团的建设,举办小型的比赛,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做到在兴趣的驱使下参与学习、在学习之后实践练习巩固技能、在比赛当中增强体育技能锻炼精神品质。构建浓厚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体育当中获得快乐,获得健康的身心。
四、结语
虽然“双减”政策的落地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够忽视政策在落实当时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机遇,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人才梯队建设,让学校体育成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增强体质健康的主阵地,在政策的红利下,整合各方的资源与优势,充分进行学校体育的相关改革与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底部落实,真正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下得到解放,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实现身心协调发展,获得快乐与健康。通过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而实现“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