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背景下“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研究——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

2021-11-23马冬梅

运动精品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医学时学分

秦 婕 程 晖 马冬梅

疫情防控背景下“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研究——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

秦 婕 程 晖 马冬梅

(天水师范学院 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体医结合”运动干预是我国用于协作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常态化防控的现阶段,“体医结合”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的长效方法。基于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本科课程”,运用访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方面入手,树立“体医融合”教育观念,优化构建“体医结合”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促进专业转型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以保障大众身体健康。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令社会公民的正常出行戛然而止,居家在狭小的空间,陡然间真切地感受到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居家健身行列,掀起了全民居家健身的热潮。期间我国体育管理部门、体育相关院校、体育传媒机构、各健身APP及公众号均推出了各类健身教程、居家运动指导视频等资源并免费对公众开放[1]。使我国“体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预防感染取得了成效。现阶段,疫情防控刻不容缓,保护全民健康是重中之重,指导全民进行科学、有针对性地健身,预防伤病,指导慢性病、残疾人进行运动康复,使人们恢复正常生活、回归社会,需要大量的运动康复专业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高校培养运动康复人才的主要基地,为响应教育部的“双万计划”实施,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其“体医结合”的课程优化与设置,是当前急需进行探究的重大课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了5所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医学、体育和师范类,分别是西安体育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1.2 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

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该专业办学较好的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兰州市、天水市、成都市、西安市群体科管理人员,省体育总会、部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中的体育协会、体育项目协会负责人和骨干进行访谈,为构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奠定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到高校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并依据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实际设置现状,参照“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类调查问卷,制定领导、专家学者调查问卷。了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课程设置情况。

1.2.3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院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主要对培养目标、课程分类、学分学时分配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西安体育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课程设置的异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医结合”的界定

2016年颁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体育学和医学相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体医结合”是体育与医学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如,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医务监督、运动对疾病预防等体育学和医学学科的集合体。又如在医学体质监测、运动医务监督、运动康复保健等方面相互合作,达到增进大众体质健康、降低医疗花费的目的[3]。总之“体医结合”即是使用医学学科提供思维和路径,体育学科提供方法与手段,运用医学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将常见的运动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之处方化,以便使体育运动更加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4]。

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冠肺炎的爆发,促使人们史无前例地重新认真审视了体育健身对健康体魄的促进作用[5],引爆大众井喷式对健身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会随着人们对体育健身认识的逐渐成熟,将形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健身,大多数人不懂得方法,只是盲目跟风。出现运动损伤也不懂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轻则自行敷药,重则上医院找大夫治疗。对于伤病康复医院大夫只是提出适量运动的建议,不懂得运用运动康复技术手段进行治疗,也不懂得运动营养膳食运用知识,不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造成民众自我健身的效果不显著,容易挫伤信心。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大众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应以“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专业培养目标,以满足民众对“体医结合”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新兴的体育健康产业人才输送打好基础,为“健康中国”的顺利实施,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促进体育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完善。

2.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

优化设置“体医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选择和安排专业课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向,突出“体医结合”的课程特色。应该做到体育专业课程、医学类课程的兼顾[6]。通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并借鉴“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教育课程[7]。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8],以下简称《标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包括由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等必修课程以及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设置不得少于6个学分规定(见表1)。作为学校特色课程的“体医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结合“体医结合”设置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总学时设置576学时,总学分为40。

表1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项目课程学时学分总学时总学分 通识课程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5283357640 选修课程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生健康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486

2.3.2专业教育课程设置

对教育部颁布的规定进行总结归纳,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9]。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选修至少2门体育术科课程[10]。为此通过大量的论证“体医结合”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见表2)。表2 专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专业方向课程是指为突出本专业知识技能而开设的必修课程,根据规定专业方向课程在学分设置需高于22学分,通过对比分析,“体医结合”专业方向课的运动技术类课程占17.5学分,理论类课程占19.5学分。运动技术类课程学时为420学时,理论类课程为369学时,最后总学分为37,总学时为789(见表3)。

表3 专业方向课学分、学时

学分学时总学分总学时 运动技术类课程理论类课程运动技术类课程理论类课程 17.519.542036937789

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上可根据学校特点进行设置但学分设置上不得低于 40 学分规定,“体医结合”专业拓展课运动技术类课程为91学分,理论类课程为8学分。运动技术类课程学时为2184,理论类课程学时为144,总学分为99,总学时为2328(见表4)。

表4 专业拓展课学分、学时

学分学时总学分总学时 运动技术类课程理论类课程运动技术类课程理论类课程 9182184144992328

2.3.3实践课程设置

《标准》规定实践课程学分设置上不得少于 14 学分。综合对比各高校“运动康复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医结合”实践教育课程以“实验实训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模块构成。学分设置分别为13、13、2学分,总学分为28(见表5)。

表5 实践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项目课程学分总学分 实践课程实验实训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践与测试、体质康复设置1328 毕业实习毕业综合训练、专业课程实习、社会调查13 毕业论文学术训练与实践、毕业论文设计、2

2.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课程优化设置要求

构建以健身、医疗保健、运动康复“体医结合”运动促进健康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位一体,之间有机联系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做到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最佳优势的育人功能[11]。具体以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四阶段课程体系构成。在课程内容具体设置实施方面,注重以体育学和医学主干学科课程为支撑,做到基础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能够相互结合,并构成一个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富有特色又具有弹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了建设成为“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体现专业特色,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总课时设置分配比例时,加大实践课时安排,让学生有充足的课内、课外实习见习,基地实训时间。促进学生不仅能够熟知运动训练学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力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体质测量与评价、体质康复设置、运动技术测量与评价、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常见运动损伤防护与康复、运动疗法、推拿学、针灸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的方法,能够第一时间诊断到需求者的身体状态,并通过所掌握的“体医结合”知识,帮助需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采用非医疗手段,具有针对性,科学有效的运动康复训练处方、训练计划。同时帮助制定配合康复设置的专门化饮食方案。使需求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回归社会。

2.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体医结合”实践教学课程优化设置要求

从培养“实用性”人才出发,达到毕业即可“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在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方面应做到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从大一到大四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专业核心课程分别设计专业基础实验与专业课程实验,技能实训与临床医疗实践。以开展专业实验的形式,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推行技能实践实训的方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制定临床医疗实践制度,培养学生的临床治疗技能。另外,为发挥体育学科在康复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在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要加强和提升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理解程度,运动对人体骨骼、肌肉、神经、形态、心理和机能系统的影响,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使其融入康复医学教育体系中,以运动康复的形式服务大众。设置的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和临床运动疗法,以及保健推拿等课程实践内容以PBL教学法与医学病案分析相结合,以实践带领教学过程。另外,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从临床实际出发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根据设计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临床治疗,体现实际应用价值[12],用以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术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使人们完全理解了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目前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还在持久传播,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千年难遇的重创,给医疗体系造成了沉重的运转负荷,新冠肺炎防控成了常态化。“体医结合”非医疗手段指导大众科学运动,提高身体机能,增强体质,预防、治疗、康复伤病,健康生活,是目前认可的方式方法。为此“体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和争创“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该专业就必须积极转型,优化创新“体医结合”的课程,优化设置课程内容,紧密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结合,靠实专业基础课,扎实专业方向课,拓展专业选项课,强化实践技能。构建“体医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为国家培养“体医结合”运动康复人才,满足社会对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预防和疾病康复的急需。

3.2 建议

当前新冠肺炎防控形式依然严峻,“体医结合”科学指导大众进行健身,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预防和治疗慢性病、伤病、残疾人康复,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势必引发和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需求,设置保障大众身体健康,促进国家和地域发展、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构建“体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医学课程,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观念,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强化“体医结合”的实践课程教育,培养学生毕业能“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

[1]孙湛宁,胡博然,程琳琳,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民众居家健身意愿与参与情况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3):46-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20-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朱超.“体医结合”背景下山东省体育硕士社会体育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走向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8.

[4]周小霞.体医结合视角下中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探究[J].新智慧,2017(34):27.

[5]曹祥立.体医融合背景下残疾人康复体育路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6]易木寿,林日弟以“体医结合”理念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3):33-34.

[7]周传志,喻丙梅,郑小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D].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95(1):77-81.

[8]陈亚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6.

[9]唐万欢,李冬冬.桂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才智,2018(10):4-6.

[10]刘涛.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31.

[11]王慧超.以“体医结合”理念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聊城大学,2018.

[12]甄希成.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6):208-212.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ound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ng Medicine and P. E."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aking Social Sports I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QIN Jie, etal.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741000, Gansu, China)

猜你喜欢

体医学时学分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学习不是“刷学时”
学分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