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①
2021-11-23侯海燕
侯海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江门 52909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冲击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体育非遗面临生存危机。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体育非遗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高校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为此,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为例,对体育非遗如何更好地在高校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索,其要义是在“把根留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其健康、磨练其意志、锤炼其人格;通过弘扬体育非遗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体育非遗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政府和学界对“通过高校进行体育非遗保护传承”的观点已达成共识。政府的政策助推和学界的理论研究,为体育非遗进高校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于是,一些专业类体育院校从专业和课程入手将体育非遗引入校园,而一些普通高校也尝试将体育非遗(如龙舟、舞龙舞狮等)引到校园中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然而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并非那么乐观,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将体育非遗纳入体育教育中来。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发展有如下困境。
1.1 领导重视不够
国家非常重视体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曾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文件。2002年8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统体育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政策为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非遗文化进高校提供依据。然而理想的丰满遭遇了现实的打击:“真正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的活动项目或者是课堂教学的体育非遗项目极少”[1]。好的政策无法落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领导重视,政策就能更好地落实,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韩山师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会冈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引入校园进行特色教育实践等。领导的重视与否对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极其重要。为此,高校领导需转变观念,将体育非遗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中去,对体育非遗进校园进行自上而下的推进,以促进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2 体育非遗进高校缺少顶层设计
对体育非遗的高校传承,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例如,路志峻等就学校如何进行体育非遗保护进行了探究[2];李晓阳等就高等学校引入南少林五行柔术的实践进行了探讨[3];刘正银等就地域武术进校园进行了思考,提出存在“静态”传承不力、“活态”创新不足、传承“文化空间”的困境[4];王俊萍则提出“体教结合”的路径,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推进武术进校园[5]。此外,一小部分高校在参与体育非遗保护工作上也有所尝试,如龙舟、舞龙舞狮等,但偏重于技能的教授而轻视其蕴涵文化底蕴的知识传承。总之,体育非遗进校园尽管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有所尝试,但却未能从课程观层面对体育非遗的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予以整体性关注,也未能从传承和发展层面提出具有可行的、可实操性的实践探索之路,体育非遗进高校缺少顶层设计。
1.3 师资力量缺乏
体育非遗进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师资问题。除专业院校外,普通高校的教师大都是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学专业方向,其所学专业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体育非遗于他们而言,相对比较陌生。又由于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现代运动项目为主,学校现有的师资只能满足现有的体育教学需要,即使引入体育非遗,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也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一般是项目非遗传承人,鲜有体育专任教师任课。如笔者学校一开始引进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时,为解决师资问题,其教学团队全部是江门市蔡李佛拳协会的拳师。可以说,高校体育非遗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2 体育非遗进校园需考虑的问题
2.1 引入什么样的体育非遗,以何种方式引入
体育非遗项目众多,引入什么样的体育非遗,以及如何引入是需考虑的问题。各高校可将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非遗,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引入校园以扩大文化育人阵地,增强文化自信。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为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笔者学校领导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走访后决定将源自江门、在世界华人华侨当中有较高影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引入校园。
在以何种方式引入上,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如选修课、必修课等。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在品德养成上,尊师重义、诚实守信的观念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较弱;在文化认同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及本土文化的认知较肤浅;在体育教育上,未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与终身运动意识等,综合考虑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引入课堂教学。与大多数学校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不同,该校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引入,并将其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武化人”的特色教育实践。
2.2 做好体育非遗进校园的顶层设计
各高校可根据引入项目和方式,结合人才培养,做好顶层设计。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在引入前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校馆合作、教育协作、文化建设和评价优化共同组成的传统武术进校园的体系,并从师资队伍、教学运行、氛围营造、长效管理4个层面进行落实。如“校馆”合作共同进行师资建设,其举措为通过师资互补、交流、培养等进行师资团队建设。
3 体育非遗高校传承和发展的路径
3.1 以课程教学为主干
将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非遗引入课程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如以该校引入的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其教学目标为: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拳种和其功法体系,掌握蔡李佛拳的功法练习,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从而增强学生体质、锤炼其意志和完善其人格;其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敢担当、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最后,通过弘扬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课程内容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包括的内容。首先,讲好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的前世今生故事。前世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考察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脉络。今生即讲述蔡李佛拳的源流、拳种内容、功法体系、风格特点、保护和传承情况等,总结其蕴含的中国精神(爱国主义、尊师重道、兼容并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其次,武德内容(传统美德)的学习。再次,技道并重,内外兼修的课程要求。最后,国家级非遗蔡李佛的当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实践模块包括: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的代表性动作;初、中、高级徒手套路;对抗练习;安全性较高的摔法技术;各类竞赛、展演项目等。此外,教师通过课题申报加大对其理论研究的力度,不断将研究成果扩充到理论体系中去。
其课程实施采用“三阶、四育”模式。“三阶”,指“习、悟、行”3个阶段。“习”是习拳术,通过必修和选修学习,让学生掌握蔡李佛拳初、中、高级套路,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习蔡李佛拳文化、侨乡文化和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悟”是通过学习及练习,体悟其爱国爱乡、刚柔并济、尊师礼让、重义守信、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优秀文化的“和合”思想及“仁义礼智信”等;“行”是行正道,把悟到的精神用于做人、做事和处世上。“四育”,把德育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合。如德育教育:尊师礼让、重义守信(品格);文化教育:爱国爱乡、刚柔并济(处世);职业教育,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做人);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
3.2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课上和课下相结合,通过教学研训赛相融合来促进体育非遗的传承。
利用“四节一会”(书香节、技术节、艺术节、网络文化节、运动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非遗活动。以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为例,如: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蔡李佛拳表演;在艺术节上,表演以蔡李佛拳为主要元素的文艺节目;在网络文化节上,展示蔡李佛拳的相关视频,等等。同时,利用武术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到蔡李佛始祖馆参观、到江门市蔡李佛拳博物馆体验学习等。
不断拓展线上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灵活的线上中华传统武术教育,将优秀教学视频、学生比赛录像和各类各级蔡李佛拳演出等视频,上传到易班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体育非遗。另外,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团队,申报关于体育非遗的学生课题来传承体育非遗。此外,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来传承体育非遗,如参加广东省第十二届武术精英大赛、珠三角青少年蔡李佛功夫赛等。
3.3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
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脉络,进行校内外传播。为此,校内可将体育非遗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广播站、校园橱窗、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易班平台等进行体育非遗的校内传播。校外可通过参与各种校外相关的体育非遗活动来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如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被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校园后,通过参加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承办的《传承的力量》的拍摄、“少年中国说”2018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武术大会,以及通过参加蔡李佛拳始祖陈享公周年诞辰等进行校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