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2021-11-23朔州市朔城区档案馆罗慧珍
文/朔州市朔城区档案馆 罗慧珍
档案编研是指档案部门利用档案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参与编史修志、撰写论文专著等,是档案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档案编研工作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中大有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做好档案编研工作,自觉参与到文化建设大潮中来。
一、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编研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编研能克服档案“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弊端。档案的利用,由于提供的是纸质的证明材料,一般是利用者来档案馆查阅,或者打电话咨询,这种传统的利用方式,给利用者造成诸多不便。由于受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加上案卷多,不能及时给查阅者提供利用,而且会使利用者感觉往返之累,加大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量。笔者认为,档案编研工作能够克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弊端,是开发档案资源的有效方法,极大方便了利用者的要求。
(二)档案编研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档案编研通过整理档案馆里的各种资料和文献,按一定的专题编辑成书,给利用者提供真实、权威、客观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科学研究需要查找各种材料,档案编研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样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进程,有利于科研成果尽早开花结果。
(三)档案编研是保存留史的重要措施。“档为民所用。民生所想,就是档案工作之所向;民生所需,就是档案工作之所趋。”由此可见档案的重要性。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加强档案文献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文献的寿命,使之为大众服务。档案编研能够复制和流传许多重要的档案资料。所以说,档案编研工作是保存留史的重要举措,又是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档案编研对做好统战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档案中有许多宝贵的个人资料,其中不乏许多当地弥足珍贵的名人历史资料,这些档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他们的子孙可能遍布祖国各地。通过编研名人档案,把编研成册的宝贵资料提供给他们的后代,与之建立友谊,互通信息,让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对做好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
(一)技术落后,思路单一。由于档案工作枯燥乏味,编研工作者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再加上对现代化管理技术掌握的程度低,对数字化概念模糊,使用率不高。新形势下,各行各业使用数字化越来越广泛,编研工作者只有加强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学习,档案编研才能适应新形势。受档案工作性质的影响,档案编研循规蹈矩,创新不足,思路单一,有的基层单位在档案升级达标时做的编研工作,大多为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全宗介绍等一次性文献编辑材料,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编研大多数没有,实用性和科学性缺乏,打破常规、传统,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编研出来的成果匮乏,不能有效体现行业特点,查考利用价值不明显。
(二)质量偏低,编研薄弱。档案编研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事业心,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现阶段,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普遍是兼职人员,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突出,致使编研力量薄弱,难以满足编研工作的需要。再加上领导不重视,对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搞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种种情况成为制约编研工作发展的瓶颈。从现有的编研成果来看,原始材料和基本事实的简单罗列与堆砌成为常态,创新性、实用性、新颖性不强,为了编而编,忽略了研的环节,致使编研成果知识含量不高,搞活、做大、做强编研工作成为新时期档案部门的一大难题。
(三)宣传乏力,利用率低。编研是手段,利用是目的。编研成果只有通过利用才能发挥和体现其作用和价值。档案编研人员完成编研成果后,宣传和报道没有跟进,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形成编研成果“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尴尬处境,失去了编研与利用之间的有效价值。编研成果材料集中、信息量大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时期,只有不断深入挖掘各种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了解利用者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宣传,使贴近实际、品质较高的档案编研成果深入人心。
三、做好编研工作的对策
要想打破现状,开创编研工作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应从这几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培训,部门联手。新时期,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性,数字化的编研成果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微信公众号、网上展览、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的档案编研成果,逐渐被利用者接受和使用。数字时代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目前面临的现状,应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发达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编研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充分调动社会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既要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特长,又要聘请有深厚文字功底和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退休老同志共同探讨编研工作。通过宣传和部门合作获得财力支撑,给档案编研人员提供强大的财力后盾,做大做强编研工作;三是部门联手。与党史办、文联、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联手编辑有行业特色的种类丰富的档案文献,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宣传推广档案编研成果,满足利用者的各种需求;四是多举措筹集编研经费,如档案部门采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和赞助的方式,解决档案编研经费,从而激励档案工作者多出特色品牌产品。
(二)接收全面,妥善保管。只有档案素材丰富翔实,档案编研才能做到种类丰富、贴近实际、品质较高,才能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因此,档案接收和移交工作要全面,馆藏档案不仅要有文书档案,也要有声像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名人档案等多门类的档案,同时接收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各级各类报纸,如能反映地方特色、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等。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过去有些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既未留下文字记载,也未留下照片资料,即使也在个人手里保存,由于保管不善,记录残缺不全,随着时间的流逝,面临丢失和破损的局面,令人十分惋惜。这些现状为档案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档案工作人员主动出击,把散失在民间的档案征集进馆,各单位的民生档案和反映地方特色的各种档案接收进馆,并妥善保管,绝不能因现在的疏忽而愧于后人。
(三)紧跟时代,服务群众。档案编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档案编研的选题只有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才能有效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大众提供服务。所以,我们的编研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政治敏锐性,要密切关注党和政府某一阶段的、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从大局出发,广泛地向全社会搜集资料,丰富馆藏,有针对性地编研出高质量的成果,更好地为当地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地方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
(四)创新方法,人尽其才。档案编研成果能否出精品,在于档案队伍素质的高低,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和优化人员结构,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档案工作者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新时期,不仅让档案人员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而且要向人文方面拓展,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既能够担当数字化重任,又能够在枯燥乏味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档案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兰台精神,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四、提高编研质量应注意的问题
(一)编研要收集齐全第一手资料。对于一个专题项目的档案资料的编研,一定要有齐全完整的档案原始材料做基础,凡是涉及这一专题的第一手资料都要收集起来,多多益善,不能遗漏。只有收集齐全完整,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其历史全貌,才能有所选择地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从而编研出有价值的精品来。
(二)编研工作要有“编”有“研”。编研工作如果只是原始材料、原始数据的简单编辑,那么就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要“编”“研”并重,二者互为联系,缺一不可。目前大多档案馆编研出的材料只有“编”而没有“研”的成份,重“编”轻“研”,降低了这一编研成果的利用查考价值。
(三)编研要忠于原始资料的真实性。编研工作一定要忠于原始史料,不能随意对所引用的史实和原件加以修订和更改,不能加进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观点。这是保证编研工作质量的根本性原则。
总之,档案编研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在新时代,档案工作人员要拓宽视野,创新思维,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一系列平台技术,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档案队伍能力素质,编研出更多适应工作需要的精品文献,为发展地方经济和解决各类棘手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