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互融发展研究
2021-11-23赵成庆
赵成庆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目前,社会人士将实践操作为武术的主要传承手段,对其教育内涵甚少过问,尤其是群众健身中有一部分人过分追求武术的健身理性,而忽略了武术朴素的育人价值,从而导致目前国内的武术教学在形艺实践与思想教育上有些偏离平衡,[1]也忽略了武术作为教育文化发展的补助能量。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技能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子文化为依托,以弘扬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建设。[2]武术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则更需要“教育”作为前提,以利于落实高校对育人所达到高层次期望值的最终目的。
1 新时代武术教育的现实考量
1.1 武术中的智育教育
练习者在武术过程中能够全神贯注的集中注意力,达到修行外化的境界。通过修行影响练习者的思维与辨析能力,以形成独特的视角,使其在脑海中形成修心的逻辑思维。与此同时,武术还能起到“解脱”功效,在劳累之余,适度调整呼吸,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从而提升身体各个机能。
1.2 武术中的体育教育
武术可以有效改善个体身体健康状态。通过一呼一吸,伸展或压缩身体的各个器官,达到放松神经系统,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域,同时,强化练习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提高运动能力。此外,武术还能增进个体社会健康。实践证明,武术师对个体内、外生存环境的磨练,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还能协调人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关系。
1.3 武术中的美育教育
武术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动作美、精神美、身体美。武术动作舒展、柔和、优雅,在音乐的伴奏下,心神悠扬,给人以美轮美灸的感觉,极具感染力。在武术练习过程中,能够树立练习者坚定的意志品质,激发极限潜能。在表演与比赛中,展现出婀娜多姿的体态,变得更加富有魅力。
1.4 武术中的文化教育
文化与教育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通过武术教育能够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递给练习者,从而促使练习者了解和接受新生事物。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将有价值的武术文化融入到生活中,通过更新和融合武术文化,重组文化元素,创造新兴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升武术文化重要的教育属性,从而改进对原有文化的认识。
2 新时代校园文化的多维需求
2.1 校园文化的导向型需求
伴随着校园生活与社会化的大幅度接轨,如何定义绿色、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积极向上学习理念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因此,对校园文化的正向导向是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首要理念。若忽略了健康的教育方向,极容易扭曲学生在读书期间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负面情绪的产生,还有极大的可能引发出对于学生今后社会发展轨迹的忧虑。
2.2 校园文化的传承性需求
校园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暂时的定式,还有促进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传承性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源头上的东西,就是教育,它不仅能够指引学生的思想,还会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引导,使校园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强化,这也是教育在非技能领域的价值所在。若将教育融合于文化的传承之中,势必对校园文化活力与能量的维系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2.3 校园文化的创新性需求
校园文化的创新要走继承与改革互融的双举制。即要引领时代潮流,接纳新兴文化,又要传承与发扬优良传统。要纳入风格迥异的新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富有震慑力的方式更新与发展文化、融合与转换文化、开发与整合文化。要始终保持开阔、灵活的教育思维,不断在改革与发展中给新兴文化留出足够的空间。创新不代表颠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重要的是将时代性信息与传统性文化相融合,以期为提升学校在知识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空间,提高学生思维品格提供更高层次的定位。
2.4 校园文化的发展性需求
校园文化需要不断的扩充和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与继承。校园文化范围较广,体现在诸多环节上,例如:校园标志性建筑、重要人物、教育理念、口号标语等,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略有差异。校园文化链一旦脱节,势必会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壮大。所以,校园文化的发展性至关重要。要整合各时期、各阶段的文化特点,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3 新时代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
3.1 武术教育是身体教育的强化剂
社会的需求和青少年的需求使学校体育专注于身体的教育,良好的身体教育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更为学生优质高效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色调。单从身体练习的角度理解,武术是一种静力性的运动,虽然外表看来动作简单,但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有效锻炼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4]相比于其他体育项目,武术更强调对身体基本能力和机能的调节,通过体位、平衡、调息等方法,尤其是针对其他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强化小肌肉群和内脏器官功能、减轻疲劳和调整姿态等具有优势作用。除了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动用的身体大肌群之外,很多武术动作能够更加细致的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无法顾及的小肌肉群。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对于武术练习超强的柔韧性抱着叹为观止的态度,事实上,对于武术教育的实践过程来说,柔韧并不是条件,而是所产生的效果。[5]
3.2 武术教育是心理健康的解毒针
教师在教育理念中只着重关注知识传递也很有可能在时间的推澜中陷入衰退,而在这之前,只有少部分人群会用体育项目去调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而事实上,在进行武术教育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神经可以得到暂时性的放松,专注于伸展肢体,此时体内所产生的“脑内啡呔”会有助于学生更快的产生愉快的情绪,这就达到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效用。从心里学角度上看,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知识系统,例如:对“心理问题”一词的界定,它泛指那些出现心理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的情形。[6]学生在校期间是他们掌握独立生存于社会的主要过渡期,心智和社会知识尚未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不能及时与理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情感、学习、社会交往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随着时间的累积,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心里形成堆叠,极易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集中表现为认识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感知觉障碍等,[7]武术教育通过练习,对学生进行具有具体性、目的性、实际性、实践性和逻辑性的科学引导,能够有效缓解和预防心理相关问题。
3.3 武术教育是品格发展的指向标
武术有着伟大的古文化,它通过静思、调身和调息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养生教育。[8]武术以耐性为基础,通过实践的体会和时间的积累来展现效果。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武术能够借助其本身科学的方式和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定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9]武术师静气修身的运动,更注重缓慢和控制,因此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会像其他体育项目,练习者会有大量的身体和语言上的信息交流,但武术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以下两点:(1)学会专注。武术对身体语言灵活运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性,通过对肢体各个部位的活动,磨练学生浮躁心态的普遍现状,以专注的意识力去品读身体在不同体位时受到的压、拉、推、挤、紧、松等感觉,从而收到身体练习的最佳效果。(2)学会坚持。武术是在缓慢的过程中产生效果的运动,持续与坚持是它极为重要的内在精神,在练习中,学生会真正的收获一些效果,如:缓解肌肉的紧张与疲劳、调节心理情绪、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与柔韧素质、体重的减少等,都会使学生有意愿持续参与武术的练习,主动体会坚持为他们带来的收获。
3.4 武术教育是生活方式的引导盘
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自然的体现,通过武术教育,消除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了解和掌握武术特征,揣摩武术教育的人文思想,从而建立健康的武术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术能够锻炼人的身体,引导人的生活,是缓解疲惫、放松心境的时尚运动。当代大学生心里焦虑、心情急躁而失眠的现象时常发生,急需迫切地寻找舒缓、平和、安宁、放松的一种境界,而武术则是不二之选。科学的膳食、适度的休息、规律的学习、合理的起居,能够有效减少生活中的烦心与困惑,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武术不受场地的限制,只需要一块干净的垫子或毡子即可,是绿色、健康、环保的养生运动,能够使人心境平和的面对生活。此外,武术教育十分注重日常膳食的均衡性,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幸福指数,从而推行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武术作为呼吸柔和、动作柔缓的运动,在生活节奏、生活规范、生活习惯上张弛有度,丰富了校园课余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10]
3.5 武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交换机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武术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犹如莲花,互吐芬芳。近年来,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融十分突出,新思想、新意识、新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从私立学校到公立学校,人们均受到武术文化的传播。修行、修炼、修身是武术教育的核心内涵,武术文化的传承均是围绕武术核心内涵来进行的,口传心授、行为示范、文本传播的特质,为武术的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武术的坐法、调息均需练习者的观察、领悟、模仿以及古鲁的亲自示范,在武术文本的传播中,音像制品、多媒体、网络、表演等形式屡见不鲜,为武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融合与传承构成了武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主线,武术教育已深入到校园并形成特有的文化逐渐延伸,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的养生疗法是渊源流传的基石。排除私欲、净化内心、唤醒沉睡的本性,促使武术教育的发扬与传播,搭建起与校园文化互融的桥梁。
4 结语
武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将为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和保持奠定基础;武术教育能促使学生在专注力与恒心毅力上的认识,会促使学生渐次的肯定自我,从而达到思维品格的优质定型;武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身体健康,是学生形成坚毅品格的重要引导手段,在促进校园文化中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