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11-2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王浩小学汤春霞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3期
关键词:月光曲爬山虎文本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王浩小学 汤春霞

一、借助信息技术,焕发阅读期待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承载着重要的作用,或蓄积情感,引发期待;或奠基认知,埋下伏笔;或激活认知,焕发动力。在传统教学中,环境的渲染和阅读期待的激发,都是依托于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认知思维的刺激很有限度。信息技术就为学生拓展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实践资源,从而有效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比如,教学统编版四下的童话单元时,为了在导入环节激活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了大量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人物。在课堂中以看图片、猜人物的方式导入新课。激活了对于童话故事的原始认知,为学生走进童话单元的深耕式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深化阅读思维

真正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感知、理解的层面,也不能始终局限在应有的认知体验下,而需要将思维交给更为广阔和深入的体系之中。信息技术实践运用,就是一种非常适切的策略。

以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如果仅仅就是关注文字感知爬山虎脚的特点,那学生的阅读思维始终只能停留在内容层面。为此,教师设计了活动板块,组织学生利用文字将爬山虎脚的外形绘画出来,并将他们的绘画图片以媒体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随后引导学生细读文字,对照图片,关注哪些细节描画是正确的,哪些细节描画是错误的。

这种活动的设计就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良好的交互效能,旨在引导学生以观察和阅读的方式,将深度思维引向文本语言的内核之处,借助感知与对比的方式,洞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从而将阅读思维推向深处。

三、整合信息技术,突破阅读难点

由于很多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于文本当中描述相对深奥的意蕴难以体会与感知。当学生的认知处于障碍之处时,即便教师的讲述再精彩,也无法真正让学生形成自身的体悟。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整合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资源搜集,帮助学生突破文本的阅读难点。

比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是一篇出自鲁迅之手的散文诗。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很多意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就连很多老师在阅读理解的时候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更何况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资料作为支撑,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这篇文章相关的多维化资料。可以是这篇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是其他名家对于这篇散文的评价和解读等。这些资源不仅有效地与教材中的文本形成了整体化的类群资料,同时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篇文章,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文本资源,从而有效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

四、依托信息技术,搭建语用平台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了什么,还需要从表达层面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构建出内容感知、表达维度和表达思维的体系化教学框架。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将贝多芬能够创作出经典钢琴曲《月光曲》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人、情、景与贝多芬巨大的冲击。因此,在教学情景交融的语段时,教师则设置了这样的语用训练:由朗读这段话当中描写景色的用语,感受月光下大海景色的美妙,同时将这段景色描写与前面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进行紧密结合,感受贝多芬此时此景内在的心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心境描述出来。很显然,这样的语用训练其实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其难度对于现在处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讲,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月光洒下海面的视频和图片,并配备了《月光曲》的旋律,将教室营造出丰富而浓郁的情境,引导学生激荡起自身的情感,让语用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师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特点。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在关联的契合点,真正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融合。

猜你喜欢

月光曲爬山虎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月光曲
月光曲
爬山虎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