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对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影响与促进研究

2021-11-2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常态毕业生经济

刘 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量可观、创新模式驱动的新发展态势。一方面,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新的环境因素,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模式将变得极为严峻,就业压力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应该准确地把握新的常态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迎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背景

(一)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学生创业

新常态下,传统就业已不是大学生完成进入社会角色的唯一选择,产业赋能与升级带来的岗位减少使创业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率增长点。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制度改革,投资驱动战略转化为创新驱动战略,而毕业生被视为创新驱动中的重要群体。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创业面临新的环境挑战,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和个人发展的一股新动力。

(二)政府大力支持,实施“就创”政策

近年来,党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不断提及关于稳就业的工作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毕业生来说是自身就业创业的利好条件,同时也让毕业生感受到了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在政策上他们是更加受重视和更有竞争力的群体,地方政府也不断提倡多种形式就业创业并提供减税或多种形式的补贴,这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思路,创业政策的不断普及与宣传也使毕业生对通过创业实现就业这一实践得以发展并展现出新的活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创业困境

(一)产业结构不够完善导致就业岗位需求下降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日益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日益转缓,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方向探索改进。客观来说,学生就业率最高的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最低的是第一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第一产业所需人才不断下降,随之带来就业比例的下降;第二产业同期影响了众多工科类毕业生如电力、燃气、建筑业等;谈及第三产业,目前这一行业大学生占比明显较低,这表明也许在未来,会有更多大学生进入服务业,但这都需要我国进一步比较移植发达国家经验,更关注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转变,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产业升级,满足庞大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需求。

(二)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就业择业

地域发展不平衡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方面: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与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从国内看,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产值比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产值相对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占总经济的比重最高,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这将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考虑到地区的主要因素因素,相比较于发展不好的地区,东部地区的基本收入会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考虑到发达地区会有更好的进步空间,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多的大学生会选择发展好的地方,因此会出现“扎堆”现象。其次是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不平衡。在公共交通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新常态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同样也是影响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缺失

1.高校毕业生缺乏劳动价值观

毕业生离开学校进行创业或者就业是一种社会劳动,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就业者已不存在改革开放以前为生存而劳动的状况,劳动的价值感在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中出现缺位现象。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完善和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若是缺乏目标以致学习动力不足,在前两年没有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升入较高年级后就业和发展的压力与自身实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进入社会角色后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高校毕业生相关综合素质与实践输出能力薄弱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众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也有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对社会责任感不高、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等因素。目前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前期往往会遇到困难,他们不满于工作环境下自己不被重视亦或是压力繁重带来的紧张。想要在工作中取得进展却也不愿承担工作上决策所附带的责任。他们逃避甚至是惧怕承担风险,往往在决策方面踌躇不前。

3.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亟待调整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作岗位的需求紧缩给毕业生带来极大压力,这使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现实产生极大矛盾,难以产生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就业创业观念。高校毕业生急于在就业创业中抓住更好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再加上狭窄的发展空间使毕业生难以抵御一些不良信息,在职业道路上难以秉持正确就业观,以至于错过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最终影响个人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路径分析

(一)强化政府经济新常态势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干预措施

1.推行稳定经济政策以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良好的整体经济形势是创造就业创业的环境基础,美国经济学家Arthur M. Okun提出了“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这条理论被称作“奥肯定律”。根据上述的奥肯定律我们了解到,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社会劳动量也会比较大,也意味着就业岗位同样会增多,那么失业率肯定也随之降低;反之,经济增长速度变慢或者衰退,社会就业机会减少,同样意味着失业率的提高。可见,经济增长和就业率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所以整体的社会经济形势是关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当下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仍然稳定在一个增长的态势,但这种情况下,如若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进行生产方式的革新并增加促进发展的经济战略并寻求创新。一方面在技术、制度、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不断转变发展模式并增速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升级和提升产能完成集约型增长的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战略改革,撤销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产线,创新发展现代化产业战略,不断寻找新的技术并实现产业结构改革,从而完成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经济新增长点,以此也来达到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

2.创新完备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

首先,想要推进鼓励型政策或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服务,存在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就业创业发展逻辑和相对成熟的孵化机构非常重要,对于毕业生来说,充足的指导使其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减少了试错成本;其次,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政府为毕业生提供的创业就业服务项目还达不到毕业生的需求水平,特别是创业相关的基础办公设施和专项服务部门,毕业生本身掌握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较少,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中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提供的平台和经济资源支持;最后,继续加强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或就业的政策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倾斜以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的企业,增加帮扶力度,完善现有政策。

3.利用特殊就业形式拓宽大学生就业路径

要想实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且能持续增加的计划,政府除了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外,还可以引导并鼓励毕业生选择特殊就业。比如基层就业、升学深造、应征入伍等,通过增加就业模式,来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比如基层就业、考研升学、出国留学、参军入伍等就业模式,同样是一个很有效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也是避免学生自身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挤入就业浪潮的一种选择。

(二)深化以塑造全方位人才为本的高校就业创业教学改革

现如今,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就业创业教育已经不适合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发展现状。因此,高校应该改革创新就业创业知识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开设方面,结合各年级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方面,不仅要提供各方面的就业创业信息,讲解高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趋势,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选择;在课程教学形势方面,可以进行创新的教育课程,如模拟应聘,案例教学,参观招聘会等。

高等院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有关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加强就业创业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指导规划学校各个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引导各级辅导员,任课老师,行政人员积极主动的去发掘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培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准确把握企业的招聘方向,充分发挥各个学院和各个部门的资源优势,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针对性、全方位的辅导,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服务意识。也可以让部分优秀的老师到与校方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去进行观摩和培训,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动态,这样能够更加准确的教授学生相应的专业技巧。

高校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高校就业与创业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也应当与时俱进,落实国家的发展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学生的创业计划,政策上为创新创业交流群注入动力,鼓励在校创业者共同开发项目,合力推动项目的发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提升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如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创客咖啡和创业苗圃等创业预孵化载体,制造一个具有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空间。■

猜你喜欢

常态毕业生经济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