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科技管理效率的路径探究

2021-11-23孙铁民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科技管理

姜 玮,孙铁民,马 爽

(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0 引言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指出“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随后,依托大数据技术,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电商行业,可谓日新月异。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科技管理方式,以有效提升科技管理效率。

1 科技管理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1.1 科技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大数据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甚至有学者将大数据比喻为“未来的新石油”。一个国家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将成为继陆权、海权、空权之外国家的另一个核心资产。而面对海量、动态、多样的数据时,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当前国家政策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国内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行政管理手段和模式稍有滞后,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影响了科技工作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模式和方式方法,紧跟前沿发展和国家需求,明确导向,合理制定科技评价政策,有效发挥科技管理的积极作用,是科技管理面临的良好契机。

1.2 科技管理应用大数据的现状

目前,大数据已逐渐应用在公共交通部门、公共卫生部门、城建部门、工商部门等,如大家熟悉的铁路购票系统、疫情防控行程卡,还有在持续完善的户籍系统、医疗医保系统等。国家科技管理的大数据系统也逐渐在建立完善,2014 年12 月,国务院发布“64 号文”《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该方案明确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同时,要求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对科技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需求征集、指南发布、项目申报、立项和预算安排、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等,并主动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分散在各相关部门、尚未纳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信息要尽快纳入,已结题的项目要及时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报告系统。未按规定提交并纳入的,不得申请中央财政资助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目前,建立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在“十三五”初期已经投入使用,并一直在完善,避免了前期科技计划可能出现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很好地解决了同一项目多头申报、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同时该平台可以根据不同角色差异化展示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科研人员与科研单位、科技专家、地方部门及推荐单位的不同需求。

1.3 科技管理更加精准化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平台,随时储存相关信息,各角色按需调取使用,避免科研人员反复填报,避免科技管理工作者疲于督促传达,将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从传统的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中解放出来,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减少信息壁垒,促使科研工作更精细、精确和个性化,保证科技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2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与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科技管理工作者需要有清晰的认识,认清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新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提升管理效率。

2.1 科研管理的数据量庞大、复杂

大数据是从各种各样来源中搜集得到的海量数据信息的总称,大数据技术是从原始数据中获取价值信息的功能,即应用“云计算”等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对原始数据大范围的搜集、整理、研究,从数据中找到相关规律,整合出有意义的信息。可见,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数据容量大、多样化、流转速度快和价值较为广泛。针对科技管理,从管理环节来看,涉及项目指南建议征集、指南发布、申报、评审、预算评估、结题验收、成果转化应用等全链条的全部数据。针对单个项目,可查询项目负责人、参加人员、执行期限、执行进度、结题报告、应用情况等。针对科研人员个体,可查询其所有承担项目的情况、获得奖励情况、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成果转化等情况。目前,这些信息是相对零散的,没有统一管理,并且由于数据源众多,其类型又相对复杂且样式多变,而且是实时变化的,数据已经从TB 增加到PB、EB 量级了。

2.2 科技管理的主体多样化

科技资源和科研人员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这两方面因素均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科研仪器设备及软件系统性能不断提高、科技基础数据等资源不断增加,新型科研主体和科研主动参与者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科研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甚至个人都可能成为科研的主体。

2.3 科研管理的成本增加

由于上述两个管理特征,显而易见,科研管理者的物理设备和人力资源都要相匹配,如专门的计算设备、专用软件以及租赁费用等;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必须与时俱进,对原有业务人员要培训常态化,甚至可以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这都会导致科研管理成本的增加。

3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科技管理效率的路径

3.1 强化信息化科技管理意识

虽然科技创新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国内部分地区的有关科研院所仍保留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使得工作人员的科技服务理念落后,无法激发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因此必须对科技服务理念进行强化改革。通过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创新意识培养,使工作人员明确科技服务的核心宗旨,主动学习国家科技政策,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敢于创新,敢于利用新技术,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达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

3.2 构建创新性科技管理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应该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为基础,坚持开放共享原则,从“战略—政策—研发—转化”四个层面搭建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科技战略平台属于统筹其他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具备世界性的视野,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出发,对科技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规划长、中、短期科技发展路线,确保科技管理能够得到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会。科技政策平台是以实现战略平台所制定的科技发展方向为目的的政策支撑,在搭建过程中,应对具体的科研工作范围、领域等进行全面了解,从国家政策层面为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创造良好条件。科技研发是科技过程的核心,科技研发平台要满足科技管理的时代需要,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能够实现各项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综合利用,实现科技管理质量、速度同步进展。科技转化平台能够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与服务共享,加强科技人员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被认知、被推广、被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无缝对接,促使科研成果落地和产业化,这也是科技管理的最终目的。

3.3 搭建共享性科技信息系统

依托“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整合科研资源,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科技管理数据共享大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有效提升科研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研究和走研究弯路,降低科研成本。通过深度整理、挖掘、分析数据,提供更全面、更精细的服务,帮助使用者能够快速、科学、有效地决策,为科技研发成果的诞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管理环境。

3.4 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

提升科技管理效率首先就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应结合当前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由管理部门主导、各科技服务部门参与,从而科学地完善管理制度。这个管理制度不仅仅包括业务管理流程制度,还要包括评价激励制度。针对业务管理流程制度,科研院所管理部门负责拟定管理制度的框架,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充分考虑科技人员、基层科技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针对评价激励制度,包括职称晋升和奖励绩效等,都要做到有章可依,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在职称晋升和绩效发放时均遵照规定执行,杜绝发生与执行文件不一致的问题,且过程都应透明、公开、公正,最大程度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这是提升服务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保障。

3.5 形成常态化管理能力提升模式

科技管理工作是辅助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因此,科技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也必须全面提升。目前,部分科研院所内管理人员工作时以经验管理为主,综合素质偏低,需多措施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能够不断提出更有价值的新想法和做法。培训和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增加实践机会。入职初期,帮助其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具备工作经验后,能够继续完善,查漏补缺,能够大胆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并结合当前国内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等对服务理念进行创新。

猜你喜欢

科技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科技在线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