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使命
——基于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研究
2021-11-23李文敏
李文敏
1 研究目的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进一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做出了部署和安排,《纲要》提出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的主要培养方式,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身体素养只有进入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作用。近年来身体素养的理念迅速进入学校体育,并对这一领域产生导向性的重要影响。[2]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对培养身心健康青少年的途径,阐述学生身体素养的提高对促进国民健康的积极影响,旨在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锻炼意识,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的顺利实现。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CNKI对相关的论文、期刊、报道等进行相关检索,查阅与“健康中国2030、学校体育、身体素养”相关的文献,共收集文献46篇,从中筛选出9篇进行分析,在文献收集分析过程中,了解《纲要》的主要内容,身体素养概念的界定、要素的分析以及身体素养的培养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2.2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1990年到2019年有关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国家文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提高我国国民体质健康的战略性的意义,对学校体育的各个阶段、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身体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推动进行对比与了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素养的概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Physical Literacy现在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翻译——体育素养与身体素养。Whitehead最早提出为主流认可的身体素养概念为表述为“身体素养是为了生活而重视幵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2]体育教育的本质为人本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保健,同时也促进人的情感,认识,心智,价值观念的发展,应使受教育者从更高的文化高度去理解体育,使体育对人的生活的各方面起到良影响性影响。
3.2 身体素养的提高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意义
3.2.1 促进我国体育目标目的的达成。
学者赖天德认为,研究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身心素质,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正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目标。[3]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体育的追求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不仅仅把体育看做是一门课程,不仅仅是作为技能学习与提升体质的途径,而是理解体育的内涵、理解体育活动对于自身的意义,真正地把体育融入自身生活,融入自身气质,身体素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学生精神、认知和身体的全方位培养,体育教学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体质增强只是体育素养培养的一部分内容。[4]身体素养的发展会更好地提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的自发性,在学校作为提供体育服务以外的时间,使体育活动能够成为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一部分,真正提升学生体育意识和认识,这些效果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无疑是真正达到其目标。
3.3.2 促进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
在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下,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其原因在于体育意识并未达到其应该达到的程度,很多父母对家庭体育缺乏重视,社区的体育活动参与也不够丰富,在这方面的体育教育缺失源于孩子和父母内心的体育意识不够高,身体素养概念介入到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后,使参与的家长和学生能对体育活动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课外的体育活动、亲子体育活动、和孩子的自主体育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3.3.3 促进终身体育的养成。
在人的教育中,相比于文化教育,体育教育往往更加注重身体的教育,技能的掌握,身体素养的提升能够补上体育文化构建的短板,体育文化水平一经构建,它是具有长效的生活习惯,身体素养的养成才是终身体育践行的内因动能,学校教育应从形式丰富的兴趣体育变成两手抓的兴趣与素养双培养,使终身体育的实践更加稳定,才能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状态,身体素养的提升会使其从内心出发践行终身体育,而不是外界的号召、潮流、要求等去被动地进行终身体育,身体素养的介入会使终身体育的践行更加遵从内心出发,与生命融为一体,学校体育是阶段性的教育,终身体育是长效的生活习惯,身体素养的养成才是终身体育践行的内因动能。
3.3.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的目标就包含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身体素养养成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体育中、在游戏中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涉及社交,社会适应力,公平竞争,利用规则,正确看待输赢等等,身体素养的发展不仅仅提高以人为本的体育自信与体育意识,还有对整个人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1.为学校体育注入新理念
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有被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影响的阶段,有政策指引阶段,有为社会需求服务的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新的阶段,学校体育应发挥出更多的新功能,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之下,学校体育应承担起传播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践行者的责任,培养目标不仅仅只是培养德智体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还要培育学生成为体育理念与文化的传播者,培养其成为自身拥有体育动机的人,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向更高的一个台阶跃升。
2.细化体身体素养的培养目标
笼统的目标是效果不良的目标,不具体的目标导致无从下手,无法达到预期的完成效果,对于身体素养的培养,要对各个指标建立一套评价的系统,例如在某项技能的学习中对于学生技能、情感、意识、习惯、兴趣等各方面的培养的具体指标建立细化的培养方式。
3.注重体育教师价值观传播的角色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担任着传递知识技能的责任,首先要提升体育教师的身体素养水平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传递授技能与健康知识的能力,还应具有心理教育与哲学基础,把培养“有体育素养的个体”确立为一种具体的现实目标。[4]对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来说尤为必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发育、情感发育、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期间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与身体素养的培养对青少年未来的健康观念与锻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此阶段体育教师的体育文化水平对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以及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做好体育价值观念的传播,帮助塑造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未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真正能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传播健康理念,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份子,实现教育教化人的最终使命。
4.适时更新课程设置,使体育课程呈现多样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体育应及时适应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积极地吸收教育优秀成果,保持体育课程及时吸收新鲜血液。在当今社会需要之下,体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传习与体质锻炼,也应该重视对于情感与认知方面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多方面考虑,促进对学生身体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其技能、体质、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
5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人才的重大使命。三十多年以来,我国从未停止过努力,但学生体质依然是呈下滑趋势,少年强则国家强,“健康中国”目标的达成需要学校体育的努力,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身体素养的社会公民,真正地去传播健康观念、践行终身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