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11-23易中华邓信雄
易中华,旷 涛,邓信雄,汪 丹
(广东宏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推动与大力支持,国家对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县级政府财政部门为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作用,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在该方面工作相关要求,必须提升对具体工作的重视。通过研究、总结找出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进行深入探索,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相应问题措施,以期加快建立包含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以及覆盖全部财政性资金和各级政府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1 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研究
1.1 对绩效理念认识不足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个较为新型的管理方式,由于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县级部门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认知低下,缺乏对其意义、工作内容、开展方式等方面的了解,甚至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应进行的工作全然不知,处于盲目开展状态,导致领导和工作人员经常将大量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等集中于次要或无效工作中。并且部分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由于认知低下,认为只要保持工作开展合法合规即可,对财政资金应用绩效工作缺乏重视,且自身对工作开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寻找各种理由不予配合,影响了工作开展效率。
1.2 绩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中,通常会涉及多个部门,如审计、财政和检测等。其中,政府部门内部相关业务股室不相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面临较大困难。当下部分县级部门受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等因素影响,尚未形成完整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受评价层次低下影响,在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并未形成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体系,各个部门工作开展中协调性不足,甚至难以落实到位,进而影响了预期工作效果实现[1]。
1.3 缺乏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县级财政部门受地区经济实力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限制,在预算绩效管理研究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中,通常未能对自身实际进行考虑,甚至完全照搬上级财政部门开展方式,导致缺乏适用于自身的指标体系。并且对部分支出项目并未建立合理评价指标,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和有序性。
1.4 预算绩效管理能力不足
不同于省市及政府财政部门,县级政府受人力、财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能力缺乏。目前,很多县级部门已经成立了绩效管理部门,但受高素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以及工作人员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薄弱等方面影响,甚至缺乏对相应业务认知,使得大量工作开展需要依靠业务股室实现,影响了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阻碍了相关工作改革进度。
1.5 有关领域改革并未配套推进
县级政府部门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为提升工作开展效率,应使用配套措施,加快推动改革进行。但相关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尚未建立完善财政管理责任制度。缺乏对预算主管部门财政支出行为限制和约束,对财政管理职责认识不到位,甚至忽视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第二,尚未健全政府预算构成。即便很多县级政府已经将全部资源均纳入预算管理中,但对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中,未能实现良好衔接与互动。第三,建立的分配机制不完善。很多预算主管部门缺乏足够“零基预算”意识,将递增比例作为衡量政府对其认可度。第四,县级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信息化设备配置不足,甚至人员对信息运用不足,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数据作用。第五,并未有效落实改革县级政府财政会计核算体系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中缺乏有力支撑。
2 推进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措施
2.1 强化工作人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县级政府部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落实对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宣传工作,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认知与重视程度,并提升社会公众对绩效管理工作认知,以此获得更多支持。首先,应以“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对财政支出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和优化改进,促使其向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方向进行转变,以此增加财政支出产生效益。其次,利用现代化各种先进媒介和多种形式宣传渠道,提升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倡“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绩效理念,加快建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管理工作氛围,提升人们对绩效管理认知,并明确公共财政资金应用方式,树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思想,利用政府财政资金给予人们支持,进而实现对绩效有效管理。最后,还应通过宣传使管理人员认识到应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应顺应社会各界和公众强烈呼声,这对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和建立科学规范以及精细化财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政府实现预算绩效有效管理必然发展趋势。
2.2 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体系
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体系,可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应由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对预算绩效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和强化,而在具体工作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建立预算法规。由相关部门对《预算法》进行完善,修订、完善或增加强调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的内容,并制定全国统一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统一推动相关工作,并为各县工作开展提供借鉴。第二,建立预算目标绩效管理机制。通过融合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并以绩效目标作为年度预算安排前置条件,而绩效目标制定按照资金申请者编制原则进行,同时对绩效目标申报与审核机制进行不断完善,并保证指向明确、合理、可行和具体细化,制定专项和一般项目资金,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目标编制质量,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第三,建立绩效问责制度。拓宽机关建设和效能建设考核范围,做好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工作,提升相关管理人员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关注与认知程度,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流程,并明确相关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具体工作职能和责任,从而加快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建成,从而发挥预算单位、财政部门等各方力量作用,推动管理工作开展进程。并按照“资金使用者承担责任”要求,将项目资金支出与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联系起来,做好管理人员自我评价和与财政重点评价,强化部门责任主体职能,确保其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可有效落实相关责任[2]。
2.3 发挥预算单位主体作用
县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主体,其在相关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关系到整体绩效水平提升。因此,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对预算编制以及执行主体进行责任强化提升,确保相关管理人员可在具体工作中各司其职,完成其责任范围内相关工作。具体工作中预算单位应切实肩负起预算编制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以及责任。同时还应不断发挥问责制度作用,利用制度对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进行考核,不断提升对单位项目资金有效利用率以及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自觉性。
2.4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时代环境下,为提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失误等问题,应重视对先进网络信息技术使用,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先建立科学指标体系,对当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并根据领域、行业和项目等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其次,应建立网络信息专家库和中介机构库,并提供相应公开渠道,以此提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信力,以及相关工作开展质量和效率。最后,对绩效评价信息手段进行完善,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统一开发或直接加入国家通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信息系统开展并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工作开展提供良好条件,从而提升绩效管理效率。
2.5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
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会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且范围较广、业务复杂,为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应做好管理业务培训工作。首先,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统一培训,并加强对财政部门、各预算主管部门等层次部门人员指导。其次,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先进理论知识指导。最后,有效借鉴国内先进经验,适当利用调查研究、座谈讨论等形式积累更多经验,进而推进县级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改进[3]。
3 结论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国家对政府各项经济及相关工作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为满足实际发展需求,还应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县级预算绩效管理中,为发挥相关管理工作作用,提升财务资金管理水平,应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问题的关注度,在对各项问题了解基础上,提出各项应对和处理措施,加快对相关工作调整和完善,进而为推动县级财务工作合理有序开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