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21-11-23李丰团贺莹洁
李丰团,贺莹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商学院,郑州 450015)
0 引言
2015 年3 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旨在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产业智能化、数据化。两者的跨界融合,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增长开辟了新道路(徐霄,2019;金贤,2019)。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财务会计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赵宝芳等,2019)。在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 和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365 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中,财会行业因其核算工作的简单重复、规则性强、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等特点而首当其冲(马萌,2019)。在大数据全面渗透各行各业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比重逐渐缩小,而助力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的管理会计将成为稀缺资源,会计行业和会计从业者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汪亮,2019;孙洪清,2019)。
如何调整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对时代的变化在国内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只将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推进信息化建设中,教学软硬件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无形之中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田志良,2018),但尚未将大数据技术与财会理论课程融合,改革原有教学模式这一战略方针未能具体落实。同时,国内外企业虽然已经感觉到数据时代对财会行业的冲击,但也未及时调整工作模式和职位发展重心(李霞,2019;田志良,2018),社会各界都未给出一个明确的培养、改革方向。
2018 年9 月,在上海举行的人工智能峰会进一步提醒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上日程(董钊熙,2018)。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数据对财会行业的影响,并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简单的看法和建议,为大数据与财会行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1 大数据的特征及其对财会职业的影响
1.1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是一个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在合理的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体量大、数据类别特别多的巨量资料。它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使海量、具有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通过数据智能化的信息挖掘,为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大数据有以下5 种典型特征。
1.1.1 数据体量大(volume)
通常来说,典型的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 量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呈爆发性增长。一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迫切需要更加智能的算法,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平台和新的数据处理技术来统计、分析、管理和处理大规模的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存储由TB 量级到PB、EB 和ZB 量级的“代级转换”。
1.1.2 数据类别多(variety)
社交平台、数据网络、智能服务行业等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来源非常广。这使得数据分为以ERP、财务系统等为典型的结构化数据和以网络日志、报表、音频为主的非结构化数据两大类别。其中非结构化数据比重越来越大。
1.1.3 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
云计算为这些体量大、类别多的大数据提供了存储和运算的技术平台,与传统数据处理工具不同,大数据处理遵循“1 秒定律”,即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
1.1.4 数据的价值密度低(value)
数据总量越多,其价值密度就越低,因此通过强大的云计算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成为目前大数据的核心技术。
1.1.5 数据真实性高(veracity)
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其结果的真实准确性和高价值性。
1.2 大数据对财会职业的影响
2017 年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会计、审计、税务处理等核算工作中,大量重复性、可标准化、流程化的核算、记账等工作被更精准、迅速的“财务机器人”所取代。这也警醒着我们,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财会职业发展的重心和模式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1.2.1 重新定位财会工作人员的岗位配置
传统财会工作具有任务量重复且烦琐、耗时长等特点。一方面,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日常核算工作;另一方面,该职业入门门槛低,对会计从业者能力要求也并不高,他们大多从事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很少参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和风险管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财会领域。企业应重新规划财会工作人员岗位的配置问题,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应交由ERP 等信息系统处理,这比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更方便、快捷、准确。将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用于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事前风险预测、事中内部控制和财务分析管理等方面,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的财务精英。
1.2.2 财会工作重心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
大数据对财会职业的影响可以从提高效率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两个方面考虑。其中提高效率,即财务岗位大量烦琐的工作通过数字信息系统处理会更加简便、迅速。比如电脑自动生成财务报表、统计销售数据、识别发票并完成报销等。这种改革后的工作模式已经成熟应用于大部分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企业内部结构、节约了人力成本,但底层的财务岗位将会逐渐被信息技术取代。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一方面,大数据只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信息的媒介,最终仍需要高端财会工作人员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及时制定策略来应对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行成本控制、合理调整企业资金架构等。
人工智能只是将劳动力从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面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更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但核心的数据是不会交给机器人去分析判断的。核算型会计人员最终被取代,管理型高端财会人员成为企业稀缺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面对大数据时代,财会的职能也应尽快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
1.2.3 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信息系统虽然在财会行业内运用广泛,但应用计算机的支持就必然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一方面是不能保证错综复杂、各种来源的大量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目前都通过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ERP 等财务系统来处理账务,生成财务报表等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如果计算机硬件设施或网络安全问题未达到标准,就会存在信息处理错误甚至是信息泄露等风险,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大数据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2.1 理论知识落后,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作为社会中高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更应预先感知社会的发展方向、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培养善于管理、运营的高端复合型财会人才。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财会课程并未改革,以《财务会计学》《审计学》为例,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以会计分录、准则理论为主,不适合用于目前会计、审计实务处理中。即便是与大数据有关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因课程单一、内容过时,无法满足会计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
缺乏“大数据技术与会计相融合”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使得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强的底层财务岗位,一方面担心因为技术的普遍性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既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又浪费了大好青春。
2.2 缺乏实践能力,不能用全局眼光看待问题
大数据时代固然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也对财会从业人员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校开设的财会课程普及的知识过于单一,会计理论知识与信息数字技术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教学重心过于偏向账务的核算处理,缺少对学生在成本管理、费用控制及投融资决策等管理会计方面的引导。书本上学到的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和落后的账务处理技术,与目前大数据时代账务处理流程、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造成了财会专业人才在刚进入财务岗位时缺乏实践能力,不能用统筹的眼光及时、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2.3 知识储备面太窄,不能满足跨界融合的要求
大数据技术与财会的跨界融合,决定了未来财会行业将会淘汰越来越多的底层财务人员,而缺乏一些具有很强的财会专业能力,又精通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一专多能”甚至是“多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来说,大部分的财会从业者还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知识储备面太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不具备大数据应用于财务系统的技术及分析能力,这类人随时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不能促进大数据—财会一体化的发展。
3 大数据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3.1 确立“大数据+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庞大的数据库面前,高效处理数据就是企业的生命。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实践变革造成了人力资源市场结构中供给与需求的新变化。对高校而言,维持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结构平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涉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对保障社会秩序稳定至关重要。
一方面,考虑到供给侧市场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供给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高校要加快转变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来提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教学重心从会计理论知识转移到会计实践方面,将大数据技术与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核心,适量取消一些手工记账等过于落后的基础会计实操课程,实时更新计算机辅助审计、会计电算化等贴合时代发展的特色课程。同时,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必需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接触简单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但计算机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对应的课程就应及时更新。
另一方面,考虑到需求侧产业升级催生学科专业人才的变革,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要重新规划战略目标,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战略,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则是支撑这一核心战略的关键所在。第一,高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生活场所,使学生长期处在一个智能化、自动化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明白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并将其合理应用于会计实务中。第二,高校也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分析学生的成长状态,综合考查学生学习和认知能力,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培养存在差异、各具特色的人才。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化和独特性,才能保证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时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
高校要侧重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前瞻性,更符合当前大数据与智能化发展趋势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还要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构建“大数据+会计”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财会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并且与实务课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是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规划,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
在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高校应将“理论型人才”与“技术性人才”分别进行个性化培养,“理论型人才”更偏向学术研究,而“技术性人才”更适合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但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添加数据与大数据技术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与大数据融合的交叉学科,取消visual basic 等落后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时更新计算机语言。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风险评估与管控、预算分析等相关能力,例如,在前两年普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大数据技术等基础专业知识,后两年利用校企融合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企业的账务处理项目,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利润盈亏变化情况等,做到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改变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更新后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财会人才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会计实操能力也更强,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另外,大数据在财会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关于安全性和真实性的一系列问题。为学生开设保障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核心财会信息安全的相关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尽量避免信息泄露和财务造假等问题的出现。
3.3 打造“大数据+会计”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导师大多数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会计”综合能力人才,并且对大数据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认知。这些高校的老师虽然不能完全掌握大数据系统与财会相结合的新技术,但他们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并且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知识。他们能通过系统的学习,很快成为大数据技术与财会知识兼备的前沿会计人才。
一方面,在组织高校老师去别的学校进修交流学习的同时,高校也应及时引进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人才,带领校内老师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打造一支专业技术扎实、符合信息数字技术发展且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校内老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应发挥独有的学术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实务相结合,不断探索、制定新的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本上化解国内会计行业核算型会计过剩、管理型会计稀缺的两难境地。
3.4 引入大数据技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同时伴随着财会行业工作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而且学校这样有限的培养基地既不能提供一个足够大的数据信息平台,又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高校不应只着重培养“会做账”的会计专业人员,更应该培养会运营、懂管理、擅长运用大数据库来预测管控风险、分析财务数据的综合素质人才,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4.1 利用社会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财会行业已经正式步入财务信息共享的阶段,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最大化利用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校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3.4.2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毕竟是4 年之后才被社会所用,因此学校应用变化的、长远的眼光来选择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在一开始就被财会行业淘汰。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教学,适当减少会计核算类基础课程的比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大数据相关的拓展知识,同时注重与实践课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升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对财会行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积极看待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有必要改革传统财会人员培养方针,打造会计实务与大数据技术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培养重心由传统核算型财务人员转向管理型财务人员。让他们活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准确规避风险、合理配置资源、节约人力成本、优化管理者决策等,从而让财会行业迅速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