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
2021-11-22赵翠梅
赵翠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初中生行为问题发生的家庭因素的分析,为对现阶段初中生行为产生问题的现状以及如何降低家庭因素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以南疆地区拜城县中学300名12-15岁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00名学生进行了初中生行为量表测试。检测结果表明,家庭因素对初中生的各项行为指标有直接影响,而和睦的家庭关系、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矫正初中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基于这些结果,从预防和治疗因父母消极教养态度而产生的问题行为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实践方案,以期对我国初中教育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初中问题行为;父母教养;家庭因素
初中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身心发展方面不成熟,认识还不完全,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且变得更加不稳定。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变化都会轻易影响他们。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行为指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正常教学,外在的行为表现、内隐心理状态长期偏离常态,影响自身和同伴发展的学生群体,这类问题的产生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当前,我国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问题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行为问题高发年龄在12-18岁之间,占总体青少年的14%和17%,普遍高于儿童。在中学生的生活、活动和全面发展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环境。因而在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對初中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为南疆阿克苏拜城县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列入标准:一是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全日制学生;二是征得家长同意,能够进行有效配合;三是学生的年龄范围在12-16岁之间;排除标准:患有慢性疾病、脑力疾病、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活动迟缓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工具。问卷:学生的年龄、班级、喜好、学习成绩、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家长调查:父母教育方式、家长文化水平、父母教育态度、家庭经济水平等与父母教养方式比较密切的19个问题。第二,调查方法。在问卷调查之前,事先征得学校同意,请老师协助。老师对大概情况进行说明后,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具体时间为于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6月10日组织学生填写。第三,调查对象。拜城县初三学生身体和智力水平正常、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正常教学,外在的行为表现、内隐心理状态长期偏离常态,影响自身和同伴发展的学生群体。
二、结果分析
(一)一般项目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调查问卷298份,其中27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2.9%。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4%,对37名学生进行了行为问题分析,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二)单因素回归分析
回归因素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父母的育儿方式,母亲文化水平、父母教育态度、亲子关系、是否发生重大的家庭事件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结果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拜城县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达到了13.4%,低于全国中学生水平(16.02%)父母教育方法存在分歧、亲子关系疏远、有重大家庭事件发生,中学生家庭行为易导致亲子关系失衡等。父母与子女之间只有达到顺畅的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提高亲密度,进而也能够避免初中生各类行为问题的发生。对于父母而言,其关系如果不够和睦,那么争吵、打架以及冷战等也会随之而来,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很容易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对其心理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也很容易形成忧郁、孤僻或者是极端的个性,做出一些令人费解和担忧的行为。所以,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便显得尤其重要了。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支持和帮助,使学生因缺乏交流或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能对各种矛盾和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导致其心理失衡,造成各种行为问题,不利于促进和建构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教育启示与建议
(一)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实施早期干预政策
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得不到治愈会一直伴随孩子成长,并形成代际传递。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减少青春期孩子乃至成人期的问题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社会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对于青春期的关注较多,这个时期由于身体激素的变化确实是青少年问题行为比较突出的阶段,但要知道,问题行为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必然是长时间积压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的。随着孩子认知的不断成熟、社会交往的逐渐深入,问题行为需要得到广大教师和父母的充分重视。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是否会有持续低落的情绪,与同伴交往上是否存在社交退缩、焦虑等状况,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态度,如温暖关爱、理解和接纳、自主性支持、一致的教养态度,不强迫、控制孩子,让孩子能积极地评价自己,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的跟踪调查,发现不良趋势及早介入,进行干预。做好家校沟通,可通过家庭咨询等方式进行干预,最大限度地达到减少孩子问题行为的目的。
综上所述,父母应该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初中生行为问题的治理方面,家长要积极发挥身为家长的责任,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拉近彼此的距离,并从孩子的心理、想法着手,使孩子能够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彭源,朱蕾,王振宏.父母情绪表达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亲子依恋、孤独感的多重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4):504-512.
[2]王素华,李新影,陈杰.父母监管和温暖与青少年交往不良同伴对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3):499-503+469.
注: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中小学思政(德育)教育创新研究项目《南疆地区初中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