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本细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2021-11-22钟方相
钟方相
摘要:语言文化所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积累,然而阅读也分很多种类,通读和精读都应该根据文本类型和学习情况去定夺,然而语文课堂大多还是以精读细读为主,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阅读质量提升到最佳。其实阅读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全看阅读重点以及细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和阅读素材进行一定的课程编排,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课堂阅读质量。本文针对开展文本细读,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建议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阅读理解;课堂优化;方法探究
语文细读其实在于重点的划分以及情感的共通,内容理解也分很多层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划分,所以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因材施教。学生对于课文阅读大多都很重视,通读基本问题不大,但是精读细读就未必有所成效,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引,在课堂上优化阅读质量,也是为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课后积累打下基础,还需教师精心规划安排。
一、内容梳理,章程语法呈现
初中语文的阅读范围其实已经属于进阶阶段,对于一些现代文章,学生自主阅读尚可明白大概,但是对于文言文阅读以及诗词,可能就需要精读细读来研究内涵,教师的引导教学也必不可少。古文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表达方式和行文逻辑与我们现在的习惯都有所出入,甚至还有一些生僻字和通假字,更加让学生手足无措,所以文章细读最需要深入的范围就是文言文。但其实古汉语也是有章法可循的,况且学生毕竟接受了多年的语言文化熏陶,诗词积累量也不在少数,只要思维转变过来之后,再去细品也不是难事。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一些古汉语词组挑选出来进行整理,比如和现代语法大相径庭的字词,可以单独借助思维导图或者语境详解来指导,也就是把难点拎出来,细化语法章程。解决完之后再让学生代入文言阅读,效果就会如春风化雨一样,当然细读过后还需要记忆,毕竟文言语法很大程度都是互通的,这样用于诗词理解以及其他文言文章阅读就会成为不错的积累助益。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高效课堂做好内容梳理并且总结语法章程,也是为了之后的进阶学习打基础。
二、画面铺陈,加强感官体验
文章阅读主旨在于理解作者的表达,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所带来的特殊含义,也有作者本身的情感展现,当然也要根据文章类型进行细分,写景文章和抒情文章占比很大,借景抒情的更是占绝大多数,所以要巧妙利用特点来进行文章细读指引。正如学生所感兴趣的那样,对于景观描写的文章,本质上就是要领略风景,将文章的画面感读透了,也就能够理解了,所以细读也可以是借助画面感铺陈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文章描写的景致还原出来,苏州园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以及建筑构造外形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一比一还原,不仅仅是将文章内容进行画面呈现,还能够深刻学生的阅读印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线上导游,一边介绍文章,一边览风景,注重感官体验以加强细节理解。毕竟所谓阅读,既是要注重读,同时也应该注重阅,视觉辅助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细读精读,用于名著类阅读也是如此,有大量的影视资源以及图像信息可供参考,况且场景还原有助于加深理解,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维拓展。
三、灵活教法,形式多元拓展
以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言,读懂文章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即便是难度大的文言文阅读,也只不过是要花费时间去搜索注解材料,但是只要时间充裕,精心读懂文章还是不难的。但是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质量和方法,况且高效阅读也是学习必备,毕竟考试可没有大量的时候可供思考,所以教师要转变教法,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活络起来,最基础的当然还是知识储备足够,然后才是高阶运用。所以阅读积累是重点,而如何运用短时间进行高效阅读则成了需要探讨的话题,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形式来辅助阅读教学。
就像前文所提的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可以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文化拓展,大大缩短阅读时间并且提升阅读质量,当然还可以进行互助展现式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开展阅读讨论会,让每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阅读的文章和心得,要精简凝练,也要深刻重点,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也能够让其他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一篇文章有了解且深化概念。还可以进行组队阅读形式,每个人专攻一个细节点,然后进行整合探讨,互相学习进益,所谓教法万千,合适的就是好的。
四、结语
语文细读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方法套路,逐字逐句斟酌固然好,灵活阅读方式也不差,所以需要根據不同主题以及不同需求来进行教法调整。教师还应该估计学生的状态和能力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留白,在课堂上凝练章法,也鼓励他们在课后尝试多种阅读模式,总之语言文化注重涵养积累,慢慢浸润、徐徐图之。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散文百家,2021(3):105-106.
[2] 石怀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21,28(4):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