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021-11-22邓小华李心仪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程改革

邓小华 李心仪

【摘 要】“岗课赛证融通”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與工学结合的重要策略,其核心任务是对接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新要求进行课程改革。除了教师及其团队的努力外,“岗课赛证融通”的落地见效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强大的组织、制度和文化保障,具体途径包括以组织机构变革统领“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建设,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岗课赛证融通”能力,以质量文化建设引领“岗课赛证融通”纵深发展。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45-05

【作者简介】1.邓小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2.李心仪,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从“课岗对接”“课赛衔接”“课证融通”到“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课程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策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必然举措。《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21〕3号)明确提出“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把住1+X证书制度质量关,引导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行业龙头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成熟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充实改造提升相应课程和专业”。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岗课赛证融通”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还包括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治理结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如果不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岗课赛证融通”,就很难将“岗课赛证融通”做得深入、做得高效,而职业院校作为“岗课赛证融通”的首要承担者,迫切需要探索教学管理(治理)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岗课赛证融通”与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迫切性

“岗课赛证融通”涉及四个要素:“岗”即工作岗位,“课”即课程,“赛”指职业技能大赛,“证”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全面推行“岗”“课”“赛”“证”四者深度融通的实践成果还比较罕见,主要的改革实践集中体现在四者中二者或三者之间的融通上,“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1]“岗”“课”“赛”“证”四要素之间的融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改革之外,还需要教学管理层面的协同改革。

(一)准确理解“岗”“课”“赛”“证”

“岗”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归属,是技术技能人才所承担工作任务的来源,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目标厘定、专业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施、技术知识积累等都离不开“岗”。“课”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技术技能人才从学生变为员工的桥梁,它是这四个要素的核心,包括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等亚要素。“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课程教学突出成果的展示,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竞赛内容、竞赛规程、评审标准和竞赛视频等可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里主要指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范畴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某种职业技能表征,它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内容和技能考核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内容和课程考试充分对接。

(二)正确阐释“融通”的深刻含义

“岗课赛证融通”的联结点和落脚点是课程,“融通”意味着在对接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课程应当充分地与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衔接沟通,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证培技、课为岗用的目标。让课程内容与评价考核更好地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职业院校要根据生源的特点、岗位要求以及职业教育特有的大赛和证书机制与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岗”“赛”“证”与“课”的全面融通,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和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

(三)充分认识教学管理改革的迫切性

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离不开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一方面因为课程改革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2]仅仅靠教师个体的参与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阶段,它关系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教学计划的科学安排、教学秩序稳定的维持等重要工作,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力量”。[3]通过教学管理改革,建立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组织、协调机制和管理制度,继而从促进各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合作的层面使课程与岗位、大赛和证书形成四位一体的结构。同时,要关注教师课程改革能力和教学管理者的治理能力,这是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的关键。此外,还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强化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道德意识、目标意识和监控意识,优化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和组织管理行为,促进“岗课赛证融通”落地见效。

二、以组织机构变革统领“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建设

“岗课赛证融通”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协同性改革,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直接影响因素,它们通过影响课程而影响人才培养。从任务的难度看,“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复杂得多,它可能涉及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等问题,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4]从任务的主体看,“课程改革是由国家、学校和社会间多向互动产生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主体和要素”。[5]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改革,“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更加复杂,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还需要更多主体参与并付出大量劳动。“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参与主体包括行业企业、大赛举办与评审机构、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职业院校。在职业院校内部,参与主体包括教师、系部和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教学管理者。没有以上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协同合作,“岗课赛证”就不可能通过课程而融通。因此,职业院校要抓住“课程”这一中心环节,深化自身与行业企业、大赛机构等各相关主体的通力合作,建立发挥各方力量、利用各方优势资源的课程改革协同机制,而首要的便是建立行政与研究机构、学校与企业、管理者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与工作团队。

第一,国家或地方政府应建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成员在内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作为一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咨询与研究业务的机构,负责为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指导,包括组织职业院校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岗课赛证融通”理念的框架下研制专业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指导专业课程实施与评价、教材开发与管理,为行政决策和教学改进服务。第二,职业院校从专业群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成立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课程改革工作团队,该团队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分析研讨职业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证书等各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改革的规划、实施和管理。课程改革工作团队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主线,搭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方面的合作平台,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库。可根据现实需要,在该工作团队下设课程改革咨询团队、课程改革实施团队、课程改革管理团队等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力和资源优势,协同推进“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第三,要加强制度供给,构建适应“岗课赛证融通”需要的课程建设制度、教学改革与教师培训制度、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激励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为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保驾护航。

三、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岗课赛证融通”能力

“岗课赛证融通”需要专业能力支撑,职业院校应全方位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改革胜任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合力和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管理能力,从而在这些能力的实践转化中提高“岗课赛证融通”的实现程度。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改革胜任力是前提

在面向“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中,专业教师是绝对的主力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相当强大的课程改革能力。面对“岗课赛证融通”的新挑战,职业院校应重点关注并致力于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改革胜任力,包括技能大赛驾驭与指导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课程设计与规划能力、课程分析与开发能力、课程评价与研究能力等。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可组织开展一系列针对教师课程改革胜任力提升的专业化培训,深化教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诸因素的理解,提高教师“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水平。在培训内容上,紧紧围绕岗位任务分析技术、课程规划与开发技术、课程组织与评价技术、课程教学标准研制、职业教育新型教材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方法以及1+X证书制度等方面展开,并设计阶梯递进式培训课程体系;在培训方式上,除了常规的专题讲座之外,主要采取“工作坊”“研讨班”“现场会”等理实交替的方式进行,突出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境的高度融合;在培训管理上,将“岗课赛证融通”课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学习的重要模块,确保每位专业教师都参与进来,引导他们将培训、反思、研究和实践应用衔接起来。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一是建立课程改革研究制度。设立“岗课赛证融通”专项研究课题,定期组织召开“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研讨或分享会,集中研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二是建立课程改革成果评价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改方案、优秀教材(或讲义)、优秀课例、优秀课改论文和研究报告等评比,对在“岗课赛证融通”课改实验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课改成果推广与宣传制度。重视总结“岗课赛证融通”的校本经验,及时在学校和区域内推广先进经验,在“岗课赛证融通”领域培育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

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应当关注拓宽学校课程建设及其管理的主要内涵,扩展并深化各项教学管理内容,引导各部门相互协作创新,及时更新管理人员培训内容,深度结合岗位、技能大赛与技能证书的要求,构建多方人员沟通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的新型体制机制,并将重心落在课程质量把控上。第一,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面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领导意识和服务意识、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意识,不断调整优化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提升课程和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着重发展管理人员专项业务能力,并引导管理人员将专业化能力迁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二,职业院校要制定教学管理人员专有的、体现教学管理规律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学管理人员面向新形势、新挑战的终身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为教学管理人员拓展进修渠道,深化教学管理人员对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重要领域的认知,增进他们对职业技能大赛机制与特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要求与课程教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引导他们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审视和反思工作作风、过程与成效,提升课程与教学服务意识和水平。第三,探索教学管理部门、专业系部、专业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清晰划分各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管理目标、方案和规范。总之,要推动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让教学管理根据课程改革新要求、新趋势及时更新调整成为常态。

(三)加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重点

要真正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层面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仅靠教师单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从学校层面建设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的教学创新团队,从而提高“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改革的执行力。这种教学创新团队的特点是专业水平高、体现“双师结构”、凸显分工协作和突出成果创新,在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重构面向“岗课赛证融通”的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第一,制定一系列旨在提升团队建设质量的内部制度规范,包括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办法、团队成员成果奖励办法等。为保证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活力与持续创新,建立团队成员动态调整制度,在保持总体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调整工作不积极、成果培育效果差的成员,积极吸纳新的成员,为提升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供坚实保障。第二,学校在资助经费使用上采取一定的“特区”政策,给予创新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在明确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投入等的使用比例后,给予较为充分的信任,通过全面的授权使团队成员在高质量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的干预,形成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第三,通过制度规约定期召开教学团队建设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并定期组织专家对教学团队建设予以指导,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政策及技术上的保证。

四、以质量文化建设引领“岗课赛证融通”纵深发展

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有必要引进质量文化概念。质量文化的概念诞生于美国朱兰博士所编著的《质量控制手册》一书,特指“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6]最初在管理领域得到使用。质量是“岗课赛证融通”的生命线,生成于有理念、有目标、有监控和有保障的教学管理之中。“岗课赛证融通”的质量文化是指在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至关重要性,对质量观念、质量目标和质量监控行为等方面有无条件的认同和自觉的实践,并形成稳定持久的影响力和心理场。从外延看,“岗课赛证融通”的质量文化包括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秉持的课程质量理念和价值观、课程质量制度与规范,以及为提高课程质量而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其中课程质量理念和价值观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

课程是“岗课赛证融通”的要素,更是产品,必须保证其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业质量都与课程紧密相连,职业院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也就是一种引领课程质量提升并以课程质量为灵魂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建设。首先,职业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应致力于在全体教职员工心目中树立课程质量至上的意识和理念。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以及课程改革等各个环节和维度都以追求质量、提高质量为第一要务。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将课程管理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具有面向产业需求与职业岗位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意识。通过规范、严格的制度性安排并在管理上提供充分的便利,保证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和改革过程中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在持续的实践和改进中增进教师对职业岗位、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的理解,为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放宽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的人为限制,将管理重心放在把控课程质量上。其次,职业院校质量文化是一种尊重需求的人文文化,树立课程质量至上的意识要重点关注课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关注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学生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尤其要关注教师、学生在课程实施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通过及时了解师生的需要,积极主动为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再次,职业院校质量文化通常融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法和组织架构等要素中,因此,要通过健全质量制度、优化质量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价方式以及精简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促使教师获得追求课程质量目标的体验和动力。最后,在持续推动课程改革中生成和更新质量文化是职业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主动保持与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中新观点、新需求以及新态势的紧密联系。教学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教师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教师则将“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当作新时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从而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参考文献】

[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2]胡森,波斯爾斯韦特,等.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卷)[M].丛立新,赵静,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3]乔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61-64.

[4]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8.

[5]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70-74.

[6]朱兰,戈弗雷,等.朱兰质量手册:第5版[M].焦权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4.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课程改革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