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的理念贯穿智慧校园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

2021-11-22李卫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8期
关键词:校园智慧信息化

李卫军

[关    键   词]  智慧校园;协调美;特色美;简约美;融合美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8-0156-02

美看似与IT不搭界,实则有相通之处。下面是某校园一处机柜理线前后的对比图。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直观看出,整理前的机柜杂乱无章、管理混乱,整理后的机柜布线则给人一种“美”的感官体验。

其实,布线场景只是IT之美的冰山一角。IT只用0和1两类元素就搭建起一个体量庞大、内涵丰富、运转有序,且与真实世界息息相关的虚拟世界,这恰恰体现了艺术教育工作者常提倡的“大美”理念。调研多地艺术类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可知,虽然所用方案千差万别,但成功案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无时无刻不带给用户美的直观感受与流畅的应用体验。这启发我们,要让校园内学习者无障碍地对话虚拟世界、感知真实世界,将美的理念贯穿智慧校园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是应有之义。

“全生命周期”一词常见于项目管理领域,指的是项目从启动规划、前期设计到采购实施、竣工移交、运营维护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对照我们的实际工作,在智慧校园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否体现了“美”的理念?近年来,青岛艺术学校作为青岛市属公办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特别是《青岛市“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年)》《青岛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架构体系。目前,学校有各类教育教学系统10余个,涵盖办公通讯、党建宣传、招生考试、学生管理、教学教研、课程资源等多个方面;主校区万兆光纤直连青岛教育城域网,办公区、教学区实现高速、认证、漫游无线网络覆盖,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G,人均可用带宽与网络应用体验显著改善;视频监控、班班通、录播教室等现代教学设备投入使用,有效支撑了各类教与学活动的开展。当然,建成智慧校园非一日之功,我校智慧校园建设之路也遇到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比如技术主导、视野不宽、系统分散、数据孤立、使用有限等,使得我校智慧校园看起来、用起来离“美”的完美层次还有不小差距。在青岛城市影响力和职业教育地位双重提升背景下,我校智慧校园建设也需要进入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新阶段。该阶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美”的内涵。

一要以人为本实现智慧校园的“协调美”。智慧校园不单是一项技术工程、系统工程,更是一项艺术工程、生态工程,协调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受工作环境与能力水平制约,包括我校在内,不少中职艺术类學校智慧校园规划存在重管理轻教学、重技术轻制度、重建设轻应用、重专业轻通识的倾向。一些信息化项目没有统筹兼顾管理者、学科教师、学习者三方视角,对上级要求关注较多,对一线教师和学习者关注较少,导致一些项目不能很好地匹配师生需求,而一些需求较为旺盛的信息化应用没有纳入领导视线与整体规划;片面追求设备性能、系统功能,怠于梳理智慧校园运行体制、工作机制,建设、应用存在脱节;疏于收集用户的信息化使用体验、应用反馈,各类系统的改进升级没有形成科学、清晰的专业路径。总之,学校尤其是装备信息部门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内涵,自觉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立德树人整体规划,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五育并举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实现教学、教研、生活管理等日常工作的动态平衡,保运转、促协调、求发展。

二要以精致管理实现智慧校园的“特色美”。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努力和科学实践锻造出来的、能够体现并有效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精神品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等特点。智慧校园建设要彰显学校特色,与学校特色一脉相承,否则往往导致信息化项目的可视效果不佳,上级领导、专业教师往往不清楚信息化的作用是什么,进而影响智慧校园推进的信心和决心。对于这点,习惯于感性思维方式的艺术类学校感触更为深刻。以目前炙手可热的教育大数据为例,一方面,艺术类教育数据尚未形成喷涌之势。除数字媒体方向外,艺术类学科教师信息素养往往相对薄弱,对信息化教学软硬件不熟悉、不钻研,仍倾向采用面授的授课方式,大量的教育数据无法生成、保存、分析。另一方面,破除教育数据“孤岛”存在难度。与上级管理体制相对应,学校信息化业务的纵向联系较多,横向沟通不足。这样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确保业务权责清晰,但也客观造成彼此数据不通、无法交集,教育数据的叠加效应尚未形成。故我们要树立敏捷、精细、高效的服务理念,按照“规范+特色”的原则,以管理工作的“精”“细”“实”努力破解中等艺术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障碍短板,努力做到智慧校园每个步骤都精心,每个环节都精细,每项工作都是精品,让智慧校园呈现可信度高的“特色美”。

三要实现智慧校园的“简约美”。大道至简,互联网也不例外。用产品经理的话说,操作生硬、界面复杂的产品必然不能赢得用户认可。“互联网+”条件下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考验着我们包容、甄别各类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案的智慧。智慧校园要避免成为各个系统的简单堆砌、重复叠加。我们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成长为最重要标准,用好存量,做好增量,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平台、成果,提前考量信息技术的两面性,科学决策智慧校园各模块的实施节点与范围,无感知地为师生提供服务。例如,各类信息化教学工具既具备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优势,也存在线上交流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关键是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信息技术的驱动动能。以同步课堂教室为例,它既可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和师生精神面貌的宣传阵地,又可作为检验各类教育产品成色的实验基地。我们可以“一室多用”,适时引入大数据、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技术手段,基于青岛教育e平台、班班通等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形成特色优质的艺术类教育资源。正如《关于推进中小学精致管理的指导意见》(青教通字〔2021〕103号)提到的,“充分利用青岛教育e平台、学校安全教育平台、班班通、选课走班、智慧食堂等网络技术构建管理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构建信息技术加持的管理、教学与学习环境,用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打造现代智慧校园”。

四要实现智慧校园的“融合美”。融合有多种内涵,既包括物理空间的融合,也包括技术工具的融合,更包括文化理念的融合。以往,多校区办学在高校较为普遍,随着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政策的推行,异地校区的协同办公、教学教研将被提上日程,我们需提前应对集团化办学可能带来的异地协同问题。异地办学客观上加大了沟通协调的成本,但也带来了文化融合、资源共享、思想碰撞的好处。要形成多校区“1+1>2”效应,智慧校园与信息化应有用武之地。智慧校园不单单是各类IT软硬件的系统集成,更是各项制度、业务的有机衔接、有效融合。对上,它能够承接兼容各级各类业务系统;向下,它能够集聚师生的应用智慧。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优化再造工作流程的难得机遇,我们应当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基于智慧校园推进各方协同高效运转,最终实现育人目标。未来,师生不再是智慧校园的被动接受方,而成为主动建构者、生产者。

参考文献:

[1]徐显龙,钱冬明,吴永和,等.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60-69.

[2]刘克勇.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几点建议[J].江苏教育,2017(6):49-50.

[3]彭召波.江苏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策略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8):15-18.

[4]姜汉荣.智慧学习:职业教育新生态与教师专业成长新挑战[J].职教论坛,2019(5):89-93.

[5]杨英.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中国探索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8.

[6]侯风仙.艺术与技术互动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校园智慧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