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班级管理中的学生抗挫能力培养

2021-11-22蔡浩存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2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培养学生

蔡浩存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媒体上有时会看到中学生出现一些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出现,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自身的抗挫能力不足导致的。因此,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中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抗挫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媒体上有时会看到中学生出现一些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出现,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自身的抗挫能力不足导致的。因此,通过多途径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中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谈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所谓抗挫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心理承受能力。抗挫能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有学生自我认同因素、学业压力因素、情感因素和家庭因素等。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而班级则是学生受教育最小的单位,在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对中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营造包容的班级氛围

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的班风班貌有助于学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会给学生带来正能力。比如我工作所在的单位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乡镇,高一新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和新的同学,部分同学出现明显的失落感,恋家和恋旧情绪在开学初尤为明显。因此,在开学初,班主任在班级硬环境的布置上,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温馨的标语,出版迎新的黑板报来营造温馨、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也可以通过开展新生相关的主题班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互相尽快熟悉。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诸如关于“逆境成长”的读书报告会,或有关“挫折与人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在活动中向先进学习,发挥榜样力量的作用,让学生在碰到困难时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二、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挫折,准确自我定位

挫折感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对自我的预期过高,而结果又达不到而产生的。因此,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审视挫折,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人生的每一天总是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认识到挫折感的产生的正常的、普遍的,不要有抗拒甚至是畏惧心理;二是要引导学生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目标;三是要辩证的看待挫折,一方面,挫折确实会带来失落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压力就是动力,人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进步和发展。四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碰到困难时多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方面去思考,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的心理自我调适方法,如:倾诉发泄法、注意转移法、自我激励法等。

三、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经常跟老师反馈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这样便于老师及时跟进、教育,达到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班主任要向家长介绍中学生所处的阶段性心理特点,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情绪出现波动时,指导我们的家长多点理解和认可学生,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比如,有个别学生家里出现了突发情况,如亲人病故或家庭矛盾等,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及时跟教师沟通,通过老师介入,开展必要的学生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要常规化,持之以恒,同時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微杜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为他们的未来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琼.如何开展家校合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C]. 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20.3.

[2]孙宝琦,顾海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初探 [J].中国农村教育,2019(08):116.

[3]黄秋霞,方宏志.初中生挫折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8(3).

猜你喜欢

班级管理培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