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背景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2021-11-22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严思敏
文/湖北荆州长江大学 严思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区服务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和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市域治理的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指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考中,凸显了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基本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基层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党政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服务制度机制、建强社区服务工作队伍、完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相关工作,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加强,服务质量逐步提升,社区环境不断优化,和谐社区有效构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我国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问题检视
各地在全面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探索了很多好的经验,取得了很多好的成绩,也检视出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服务力量单薄问题。上面千根线,社区一针穿,社区对应部门繁多,大量工作下放在社区,造成社区工作繁杂。社区受人员编制、经费限制,身份模糊、待遇较低,人多事杂、疲于应付,导致群众找社区工作人员咨询反映情况难、找人难、解决问题难。据统计,不少城市社区面临着3000到6000户居民的服务任务,但工作人员仅有7到10人左右,日常工作开展已经较为吃力,一旦遇到疫情防控等重大紧急突发事件,不足以应对。大部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服务经费保障往往靠“化缘”来解决,社区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二)服务设施不足问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型综合社区建设,一大批老旧社区实现改造升级,具备了优化服务的基础条件。但是,还有不少老旧社区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存在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养老、康复、助残、就医、托幼等服务功能不完善,综合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迟缓,与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例如,按照要求,社区服务综合体要以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这一要求的达标率不足20%。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社区周边学校布局不足、服务半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凸显,公共或商业停车场、老城区的街巷普遍路窄等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成为社区服务的突出短板。
(三)服务定位错位问题。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影响,作为居民自治的社区组织,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部门的延伸,泛行政化现象突出。这一趋势导致很多社区出现服务定位错位问题:一方面,很多社区忙于应对政府各部门下压的行政性工作,各种“奇葩证明”“万能公章”现象,让社区工作人员身心俱疲,没有精力为居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部分社区自身定位不准,管理者角色浓厚,服务群众态度生硬。有时居民开个证明,社区却唯恐担责、推诿推脱。居民有矛盾,社区化解没耐心,调解流于形式,社区领导居民自治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四)服务参与不够问题。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往往存在社区“唱独角戏”的问题,社会服务机构、公益组织建设乏力,社会力量参与的居家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不够。还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民和辖区内单位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认识模糊,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尤其是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总认为社区工作好坏与己无关,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多方参与、多元共建未形成共识。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针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抢抓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机遇,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工作要求,着力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制度机制。
(一)完善社区服务保障机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社区建设好,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的要求,将社区配套资金及设施标准与地方经济发展数据挂钩,更大力度推进新型综合社区建设。例如,可以通过驻区单位合作共建、国有资产划拨整建、小区资源整合延伸、房产项目开发配建、现有服务阵地提升改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要加大财政对社区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人口数量、社区工作要求,建立逐年增加经费保障的机制。例如,对经批准进入社区的部门工作事项,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关经费划拨到社区,让社区有钱有人有精力办事。要充分运用现有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积极探索开展数字化社群服务,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例如,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政务网络服务平台、服务APP等网络服务平台中增加社区服务模块,将社区需要经常性向居民提供的诸如问题咨询、缴费办理等内容,纳入平台管理,通过网络形式向居民提供高效服务。可以推行“数字网格员模式”,通过虚拟数字网格员来完成一些数据采集、信息核查等工作。案例现实,在对社区居民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方面,一名“数字网格员”的工作效率等于200名真人网格员,可以节省90%以上的人力成本。同时,要积极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开展对社区居民的群管理、群服务,以此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现代化。
(二)完善社区服务项目机制。社区服务项目化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社区的职责范围和服务标准,淡化社区行政化色彩,降低社区工作压力,提高社区服务质量。要把社区“去行政化”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履行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具体行动计划。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的文件精神,按照基层减负要求,加强对社区职能的梳理整合,加快制定赋权清单,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厘清居委会、街办和基层政府的职能边界。例如,可以由党委政府部门统筹,建立社区服务项目清单、事权清单,通过项目化的服务,进一步明确社区提供服务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防止部门向社区转嫁工作负担,以此来改变社区过度行政化现象。要加强社区服务项目流程化、精准化设计,通过建设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等方式,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党委政府部门要按照事权清单内容,就社区承担行政事项的问题开展专题督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性事务对社区服务能力的挤压。
(三)完善社区服务参与机制。针对目前社区人员少、事务多的情况,要通过整合专业服务需求、精准对接优质企业、推动形成社区服务产业,积极探索推进“社区服务生态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的供给侧结构。例如,可通过加大政府向社会买公共服务的力度,通过设立社区购买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向社会组织购买各种服务,来补充社区服务资源不够、力量不足等问题。要积极倡导“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党委政府要支持城市社区积极调动相关利益方多元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诸如成立居民议事会、矛盾纠纷调处室、党代表工作室等社区协调组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推荐、选举居委会成员、志愿者服务、社区联络员、社区论坛、民情信息站等多种民主自治管理的新形式,全面增强社区共建共管的能力。社区要整合社区退休司法行政干部、优秀党员、法律服务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先进典型、热心居民等为骨干力量,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等形式,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例如可以在社区推行“双选机制”,由社区将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卫生管理维护、社区文化服务、老年人留守儿童爱人服务等工作汇总归类,面向社区居民公开征集遴选负责人,并给予一定经费来完成这项工作。要通过搭平台、建机制、给方法、育能力等途径,以搭建社区议事平台为切入点,完成社区议事厅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民意收集和表达机制、社区事务决策和实施机制,要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社区党支部为共治载体、社区各利益方等全民参与”的社区多元协作共治体系。
(四)完善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机制。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服务任务,工作量大、强度高,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必须处于对等状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绩效考核制度,按照考核成绩给予一定比例的绩效考核奖励,激励社区工作人员更好地为民服务。要进一步深化社区单位性质改革,将社区工作人员统一纳入社会事业编制招考范围,通过直接将高级社工职称人员转为事业编,以及加大从社区书记中招录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比例等方式,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的法律身份、工资待遇,稳定社区工作队伍。要提高社区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引导他们提升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工作培训和专业指导,鼓励他们通过进修和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等级测试,通过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度,从根本上解决待遇问题。要大力弘扬公益事业人员的奉献精神,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宣传推广,形成社区服务人人参与、多元共治的良好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