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播条件下摘薹对不同油菜组合生产的影响

2021-11-22刘新红邓力超王同华郭一鸣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角果粒数粒重

刘新红,邓力超,周 兴,王同华,郭一鸣,曲 亮,李 莓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湖南省杂交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

湖南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其油菜种植面积超133.33 万hm2,连续5 a 居全国第一。为积极应对油菜种植效益下滑、农户种植意愿下降等问题,湖南积极开展油菜多功能研究,以期拓展油菜增产增收渠道,助推油菜产业新发展[1]。油菜“油蔬两用”是指既在油菜薹期摘取主薹作蔬菜、又在成熟时收获菜籽榨油[2]。这种种植模式既能稳定或提高油菜产量,还能采摘一季菜薹,缓解春节前后蔬菜供应不足,为种植户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3-4],目前在常德、郴州、益阳等地均有推广。

近年来,我国学者正在积极选育“油蔬两用”型油菜新品种,并对已培育的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移栽油菜,目前湖南的油菜生产主要以直播栽培为主。为帮助和指导农民更好地在直播油菜上运用“油蔬两用”技术,提升油菜生产综合效益,笔者以10 个油菜新组合为材料开展了直播油菜“油蔬两用”生产试验,研究了摘薹对直播油菜生长发育、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油蔬两用”种植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油菜均为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配组合,分别为3194A×09-5R、Y20A×09-5R、16711A×09-5R、16720A×09-5R、9167A×09-5R、Y20A×95C4R、16720A×95C4R、16750A×95C4R、16711A×95C4R

和沣油737,依次编号为A1~A10。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该基地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年均无霜期274 d,年均降雨量1 422 mm,年均日照时数1 663 h。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其土壤pH 值5.6,有机质18.3 g/kg,全氮1.22 g/kg,速效磷41 mg/kg,速效钾115 mg/kg。前茬作物为水稻。

试验于2019 年9 月至2020 年5 月开展。油菜于9 月28 日穴播,穴间距0.33 m,行距0.33 m,小区面积为2 m×10 m,播种量5 kg/hm2,施600 kg/hm2复合肥(N-P-K=15-15-15)与750 kg/hm2菜饼作基肥,10月18 日定苗(定植密度为18 万株/hm2),12 月27 日追施复合肥150 kg/hm2。试验设计摘薹与不摘薹(CK)处理,摘薹处理于油菜抽薹现蕾后花蕾与叶平齐时(平头期)一次性摘主花序薹约20 cm,各处理其他农事操作按当地常规油菜种植技术进行。记录参试油菜组合的生育期,考察农艺性状,油菜成熟时各小区油菜籽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摘薹对各参试油菜组合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 可知,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的初花期、终花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均表现为推迟。其中初花期推迟7~33 d,初花期越迟的组合摘薹后初花期推迟时间越短;终花期、成熟期均推迟6~11 d;各材料的全生育期均推迟8~10 d。

表1 参试油菜组合生育期

2.2 摘薹对各参试油菜组合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株 高摘薹后,各参试油菜组合的株高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如图1 所示,与CK 相比,各参试油菜组合的株高降低了1.00~39.9 cm,平均降低17.87 cm,其中A10、A8 和A9 这3 个组合的株高降幅最大,分别降低39.9、29.5 和25.7 cm。

图1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株高的变化

2.2.2 分枝起点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的分枝起点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如图2 所示,与CK 相比,各参试油菜组合的分枝起点降低了41.9~79.9 cm,平均降低62.5 cm。其中A9、A8、A10 和A3 的分枝起点降幅最大,分别下降了79.9、72.4、71.4 和71.2 cm。

图2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分枝起点的变化

2.2.3 一次有效分枝数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的一次有效分枝数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如图3 所示,与CK 相比,参试油菜组合的一次有效分枝数减少了2.0~4.5 个,平均减少3.2 个。其中A8、A9、A10 这3个组合减少得最多,分别减少4.5、4.0 和3.8 个。

图3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一次有效分枝数的变化

2.2.4 每株角果数如图4 所示,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菜籽的每株角果数变化趋势有差异。其中A1、A2、A4、A5、A6 和A8 的每株角果数表现为增长趋势,A3、A7、A9 和A10 则表现为降低趋势。

图4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每株角果数的变化

2.2.5 每角粒数如图5 所示,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的每角粒数变化趋势有差异。与CK 相比,A2 和A7的每角粒数表现为增加趋势,分别增加2.7 和1.8 粒,增加幅度为14.52%和9.63%。其余品种的每角粒数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其中A10 和A4 减少幅度最大,分别减少4.5 和4.1 粒,减少幅度为19.40%和20.40%。

图5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每角粒数的变化

2.2.6 单株粒重如图6 所示,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的单株粒重变化趋势有差异。其中A5、A2 和A4的单株粒重分别增加21.25%、10.90%和3.38%;其余品种的单株粒重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其中A7、A10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3.60%、43.55%。

图6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单株粒重的变化

2.3 摘薹对各参试油菜组合产量的影响

摘薹后,参试油菜组合菜籽的产量表现有差异。如图7所示,与CK相比,A2、A6和A8分别增产7.85%、4.50%和6.57%,表现为摘薹有利于菜籽产量增加;其他材料的菜籽产量均降低,其中A10、A3 和A9 产量降幅最大,分别减产17.87%、17.85%和13.07%,表现为摘薹严重影响后续菜籽产量。

图7 参试油菜组合摘薹后的产量变化

3 小 结

研究中,在直播条件下,平头期一次采主薹使参试油菜组合的生育期均延长8~10 d,株高降低1.00~39.9 cm,分枝起点降低41.9~79.9 cm,一次有效分枝数减少2.0~4.5 个。这与前人在移栽油菜上应用“油蔬两用”技术表现出生育期延长、株高降低、有效分枝位降低、一次分枝数减少的现象[5-7]相符。但不同材料菜籽产量、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每株粒重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参试油菜组合中仅有A2(Y20A×09-5R)、A6(Y20A×95C4R)、A8(16750A×95C4R)表现出明显增产,其他组合均减产。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增产组合均为早花早薹品种,适时摘薹,可调控早花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从而产量增加;二是各参试油菜组合分枝再生能力不同,分枝再生能力强的材料能通过增加每株有效角果数来弥补因摘去主薹带来的油菜籽产量损失。

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理想目标是在不影响菜籽产量的前提下,多收获菜薹。该研究结果显示在直播条件下,不同材料经一次采主薹后,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直播条件下进行双低油菜“油蔬两用”种植模式推广时,应选择采薹有利于增产的品种,建议选择中早熟、分枝再生能力强的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

猜你喜欢

角果粒数粒重
基于光谱反射特征的油菜角果成熟指数构建
外源激素与蔗糖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
贵州芥菜型油菜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2018年大豆粒重低于常年的原因分析
玉米专用缓释肥料应用效果
油菜机收专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