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童年的诗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诗教学解析
2021-11-22王丽芬
⦿王丽芬
儿童诗为依托低年龄段学生心理、精神、生理等特征而创伤的系列作品,与儿童所具有的认知水平顺应,也是该年龄段儿童精神认知和生活经历的反映。在小学语文不同版本的内容设置上,特别是低段,儿童诗和诗歌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编写教材时,也是从儿童身心需求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学习诗歌乐趣的同时,在诗意中对童年的缤纷予以采撷,进而获取美的感受和体验,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导入教学,在童年播下诗歌的种子
处于6-9岁的低年级儿童,感知器官如眼、耳已趋于成熟,但在心理上,以兴趣易转移、易忽略细节为特征,表现出相对不稳定性。故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对学生思维导入引起重视。在具体实施时,争取在对语言最少运用的前提下,在最短时间内,促使儿童注意力可快速集中,在重视科学、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儿童诗所具有的在音乐性和韵律感方面的优势,为学生在童年播下诗歌的种子。
(一)歌曲导入策略 就小学语文低段教材而言,课文在内容设置上,多与音乐存在较大关联,或课文即是歌词本身,课堂中,音乐是重要组成,在合理、高效的课堂氛围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上学歌》《劳动最光荣》等歌词,内容较为愉悦轻松,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对相关歌曲予以播放,引导孩子们静心倾听,鼓励低声跟唱,进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景。
(二)图画导入策略 在低段教材编排时,通常会有图画或图片的设置。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除善于对教材自身的图画运用外,也可多引入多媒体平台的相关图片,促使所学内容充分与图片结合,在图片直观的展示下,更能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提升予以促进。如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第一课,即为《秋天到》,学习之时,各地秋天正趋来临,在气候和自然环境上,夏季和秋天均有不同,可放置两个季节的对比图,突显夏叶之繁盛,秋叶之金黄和五彩斑斓,引导学生对秋天的特征进行掌握,并进而进入秋的世界。
二、朗读教学,在童年拾取诗歌的花瓣
在低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为首要任务,每篇儿童诗在呈现上,均有较强的朗读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学习内容及目标,以及儿童自身特征,善于应用更为多元和个性的措施,对儿童在儿童诗朗读方面进行引导。
(一)重视范读 对范读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儿童对诗境进行模仿。儿童诗在具体教学中,部分小节需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呈现,教师若未规范范读,则可能会对学生理解构成阻碍,促使其无法对作者所蕴含的感受有深刻和正确的体会。此外,受地域特征的影响,儿童在边音、鼻音方面较难分辨,需通过教师进行清晰、正确的范读,来对错误发音发挥纠正作用。教师需对朗读儿童师的基调予以掌握,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进而对课文的内容深入理解和掌握。如《春风》一文,内容为:春风轻轻吹着口哨,……吹红了桃花枝头梢,有春天的激情在洋溢,同时,也有发音上的知识点呈现。
(二)注意节奏 如叶圣陶的《风》一文,内容清新活泼、极具易读性和易懂性,不同章节均在对微风进行描述,但特点又各有不同。第一节通过树叶颤动情景来呈现,第二节通过林木点头情景来呈现,第三节通过河水起波场景来呈现。是朗读的范本,但在朗读时,需注意节奏,基调需自然愉悦,才可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
面对低年级儿童,因缺乏学习方法,需由教师进行情境设置和启发,对学生阅读予以促进,让其在朗读过程中,将自身的真情、感悟、理解融入,进而发挥推进学习进程,提升认知力的作用。
三、背诵教学,在童年采撷诗歌的叶片
就小学低年级所学儿童诗而言,均较适合背诵。通过背诵,可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记忆力受到了适度的锻炼,且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均具推动作用。在儿童时期,多对诗歌进行熟读和背诵,除可使读写能力增强外,还可使在知识层面的原始积累不断增加。
儿童诗在性质上,也是对语文进行学习的重要承载方法,就题材来讲,多具语言凝练、精美短小特征,有适合背诵的基础。低年级儿童有较强的记忆力,故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仍如叶圣陶的《风》一语言,除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外,还有规律可循,从第一小节树叶颤动,感受到风的细弱,至第二小叶木木点头,知晓风的劲头渐趋增大,至第三小节可对河水激起涟漪,进而对风在自然界中的特征进行掌握,更利于顺其自然的背诵,且也可体验到诗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在内容的设置上,儿童诗为一项重要组成,在教学时,需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对最适合儿童实际的教学策略进行制定,如通过采用导入、朗读、背诵方法等,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儿童在诗歌中对童年诗意进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