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融合探讨
2021-11-22刘桂英
刘桂英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中心小学 广东 云浮 527526)
引言
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时期,如果缺乏良好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在未来将无法投入热情在学习中,也就难以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立德树人理念是近年来提出的创新的教学理念,核心关键点在于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品德培育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班级管理作为开展班级事务的环节,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将其融入立德树人,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成果。
1.小学班级管理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自主意识,无法对学习活动和班级生活环境作出细致和客观的判断,常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心理特点作出对应的学习行为。在研究和分析影响学生学生学习效率的内因可以发现,机体活动是重要的因素。无法聚精会神、喜欢搞小动作、贪玩好动等都会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尽管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代入,但由于小学生习惯不同,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区别,如果仅仅强调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学习标准,会继续沿着自己喜好的事物探究,虽然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但是也容易因教师无法长期引导而步入歧途。小学作为教学的启蒙时期,教师就必须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引导,班级管理同样是教学理念延申的重要部分,能在这个过程中将日常分层教学产生的不同兴趣话题进行变现和开展实践。
2.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
2.1 强化班级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小学班级的管理也应及时转变,不应以班级的管理时间划分成果,而应以管理的效果及时调整战略。因而,管理者不能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也应对接开放的新时代理念,进一步学习更多优秀的价值观,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管理者在开展软性管理策略时将人文关怀引入,从而促使学生模仿,渐渐的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果。但是随着小学生发展阶段的变化,当他们年龄越来越大,生理机能逐渐健全,一昧的以温和态度,无法让他们应对磨难。而立德树人也是培养学生批判的人生态度,品德修养并不是遇到磨难依然保持柔软性格,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入新的管理模式,以高强度的训练模式让学生开展竞争活跃的氛围。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整个工作管理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人文教育的开展,在对班级行为管理制度制定时,首先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身心发展作为重要参考目标,不能以完成管理工作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强制约束管理,要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活动多元化的开展,利用丰富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2.2 形成竞争目标,渗入立德树人意识。良好的竞争机制、明确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班集体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所以,班主任要积极为班级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1]。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管理核心,是一家之长,在为班级制定合理的、积极的奋斗目标时要发挥引导作用。班主任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年龄、学习、思想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这个目标要涉及班级日常各个方面的事务或活动,包括学习、卫生、课外活动和纪律等方面。班主任要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不让任何一名学生落后,对学生的每一步小目标进行量化,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2]。班集体内部对班干部的选用,应尽量采取学生自我推荐和学生间竞争上岗的方式,体现班级民主性,让班级学生有选举自己喜欢的班干部的权力,也有罢免不称职干部的权力,形成“干部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干部”这种互相监督且互相帮助的德育氛围。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品德操守,才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坚持不懈的创新,实现教育的成果与目标。因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立德树人极为重要。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探索性策略,望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