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抽象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2021-11-22柯小兰
柯小兰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桥燎原小学 福建 泉州 362141)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直都是以无意义学习活动为主的,因为他们缺乏理性探索意识、逻辑推理能力,难以从具象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则,无法从中提炼出数学命题或者数学模型,无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索过程,缺乏抽象能力。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呢?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开小差、数学作业完不成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也较差,对自身的约束力也比较弱,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的督促作用。
1.2 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数学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技能,但没有更进一步探索精神,无法刺激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没有研究欲望。
1.3 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教师等成人而言,较为简单,但对于刚进行系统数学知识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小学生在学习的数学课程中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学习能力也是具有差异性,教育者需要根据这些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简单的符合小学生个性的语言,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学变得有层次性和开放性,充分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学生的数学理解、分析能力。
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备的特点
数学核心素养基于数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包含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的各项能力的锻炼。这些能力将帮助小学生产生不同的数学观点、数学解决方式,开发小学创新思维,同时促进形成小学生基本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认识数学,建立数学情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有数学学科的逻辑理性,又有人文情感的感性,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在二年级和在六年级的小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解题思路,这便是其阶段层次性的特点的展现。小学生年级不断的增高,数学知识的学习维度也越广,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逻辑也发生了巨大了改变。
3.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有的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习惯性地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其实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随着学生学习层次的不断提升,学生在后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点大多是抽象和不规律的,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社给在高年龄阶段的数学学习效率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主要就是因为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在前期没有被培养出来。笔者认为,即使是学生在前期依赖于死记硬背牢牢夯实了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复杂化,学生肯定很难记忆这些抽象的知识,因此数学成绩必然会越来越差。抽象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简单而言小学数学中的几何体体积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这些都涉及到一些抽象知识,甚至一些小学难题如六面体的展开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思考的内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也十分容易。如在应用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将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要让小朋友获得一样多的铅笔数量,这个时候学生直观的感觉就是进行现场模拟,教师可以制止学生进行实验模拟,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严谨的从1开始推理,这个时候学生如果从1推理到10会发现只有1、2、5、10这四种状况,其余并不可以,这与我们的乘法表格也相符合,完全顺应了逻辑思维。虽然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直观感受为主,但是教师也要尝试着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点。
4.注重数学课堂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课程都比较基础,是为了将来更高级的学科学习做准备。但数学这门学科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日常教学方案的设定,充当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军人,充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当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学习意识,便能跟随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把简单的学习经验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对日常生活中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教师可以运用这个理念,制定更加完善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图形图像”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图形的外观和特点,给学生提供更有保障的教学课堂。当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真实的图像,便能联想到相应的数学公式,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比如桌面是长方形,其面积计算公式是“S=长×宽”,红领巾的一角是三角形,具有极强的稳定性,面积计算公式为“S=1/2×底×高”,很多燈具和茶杯的底座是圆形,其直径是半径的2倍,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等。
5.强化数学课堂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任何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都是以语言为基础进行展开的。想要培养学生的日常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日常的练习环节。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先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才能实现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如果学生对日常的教学模式有不适应的地方,我们要及时更改教学方案,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元素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才能让学生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有效提高。
虽然小学数学的教材知识比较基础和简单,教师也可以适当扩展教学题材,加入高难度的数学知识,从数学问题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为他们今后更高级的数学学习做准备。例如,在“分数乘法、除法”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练习题:已知有一段50m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它的2/5,第二次剪去剩下部分的3/5,问两次分别剪掉多长的绳子,还剩下多少长度?这个题目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别计算,50×2/5=20m,(50-20)×3/5=18m,50-20-18=12m。作为拓展题目,在正向思路的训练后也要加强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提出题目:已知小明计算一道分数除法的题目,错把除数5/6看作了5/8,得出的答案是120,问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部分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会突然没有思路,思考一下把分数除法反过来就是分数乘法,被除数÷5/8=120,所以被除数=75,正确答案=75÷5/6=90,得出90的答案。
6.设计数学实践任务,优化学生抽象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利用现实资源去抽象出数学概念、数学规则,也要及时指导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使其能够真正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使其顺利积累有效的数学解题经验。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设计数学实践任务,将理论教学指导与实践应用活动结合起来,以便顺利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水平,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在“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我就设计了一轮实践活动,即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面积知识去计算这些图形的占地面积。这个数学实践任务比较开放,小学生必须要自主进行生活观察、数学应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不同的几何图形。在实践中,本班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如果图形形状比较特殊,学生难以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知识解题,那么应该如何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对此,我就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切割法将未知图形转变成已知图形,使用转化思想方法去解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必要素养目标,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本身的素养成长,应该始终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并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组织问题解决与数学实践活动,全面优化数学教育环境,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