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下实现初中数学习题课高效模式的措施探究
2021-11-22叶阳阳
叶阳阳
(浙江省三门县浦坝港镇小雄初级中学 浙江 三门 317100)
引言
初中数学课堂的要求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发生了变化,初中生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衔接阶段,习题课的效率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积极改革创新习题课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1.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实施主体性习题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对象,充分展示学生在习题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教学中“习题讲解”改革为学生的“实践参与”,使得学生能够在解题时发挥自身的潜能,并且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游戏元素设计习题,游戏规则为:一共有26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学生轮流按照顺序报字母,当报到的字母形状为轴对称图形之后,那么这名同学需要在报字母的时候迅速站起来,如果所报字母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只要坐在座位上报字母就可以。在连续报字母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要仔细听,如果学生报对,那么大家集体拍手一次;如果出现学生报错的情况,那么其余学生需要拍手三次。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并且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运用游戏习题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将知识得到了巩固,并且提升了学生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1]
2.紧扣能力培养目标,实施探究性习题教学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知识的灵活性较强,所以学生需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在习题课的指导过程中需要传授学生解题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形成深度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道例题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比如说:加工某种产品需经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每人每天可完成900件,第二道工序每人每天可完成1200件。现有7位工人参加这两道工序,应该怎样安排人力,才能使每天第一、第二道工序所完成的件数相等?在讲解这道题目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看法。当学生知道本题能够通过列未知数解决之后,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列出方程:其中有的学生列出了一元一次方程(设安排x人完成第一道工序,那么就会有(7—x)人完成第二道工序,于是列出方程900x=1200(7—x));有的学生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设安排x人完成第一道工序,y人完成第二道工序,则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①x+y=7;②900x=1200y)。学生做题的思路都存在一个共性,就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用第一道工序的人数表示第二道工序所用的人数。学生不论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还是解二元一次方程,其中都涉及到了转化思想,这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转化思想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习题中运用到转化思想轻松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打开思维,想到多种解题思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2]
3.紧扣因材施教原则,实施整体性习题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该紧扣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能力设计习题教学过程,从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习题课中得到提升。
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成绩优秀的学生为A等级;成绩一般的学生为B等级;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为C等级)。接着,教师将习题分为三个环节:基础题、巩固题、提升题,学生之间依次对应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A等级的学生向B等级的学生提供思路,B等级的学生带领C等级学生一起解题,最后由A等级学生总结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其中。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习题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合理的习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学习梯度中逐步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另外,初中生也会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中形成交流合作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