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民间美术资源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论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2段元瑄

读与写 2021年31期
关键词:陶泥帽子民间

段元瑄

(江苏省新沂市城东小学 江苏 新沂 221400)

本文尝试阐述发挥民间美术资源在“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引发探究”、“传承文化”、“鼓励实践”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前预习”、“实施趣味导入”、“鼓励合作学习”、“渗透情感教育”、“促进美术创作”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以民间美术资源启发思维,优化课前预习

教学改革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预习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必然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掌握预习的方法,也很难养成预习的自觉。如果教师像高年级的学生一样,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来提前获取信息,梳理知识,这显然超出了他们的兴趣范畴和认知范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发挥民间美术资源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引入他们熟悉且喜爱的民族美术作品或作者,让学生通过了解作品或作者,熟悉教材内容,预知学习重点,进而优化课前预习,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彩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于彩泥的揉、搓、团、捏、压、塑等操作,塑造各种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手工创作力。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前就对于彩泥创作中的手法、理念及技巧有所了解,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呢?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下面的预习任务,通过巧妙运用民间美术资源,优化学生的课前预习:首先,作品展示。天津的“泥人张”可谓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学习《有趣的彩泥》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泥人张”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其次,微课展示。在成功激起学生对于捏彩泥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布一个3分钟的微课,在微课中,向学生展示“泥人张”捏制泥人的流程和技巧,并介绍“泥人张”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最后,亲身体验。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必然对于“捏泥人”的手法和技巧有所了解与思考。于是,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前初体验”的小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观看微课的心得,捏制一个人物形象。这样一来,教师通过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使学生激发了预习的兴趣,并找到了预习的方向,不仅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契机,从而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创新。

2.以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兴趣,实施趣味导入

美术,是一门既直观又抽象,既感性又理性的学科。在面对一些偏抽象和理性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小学生往往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民间美术资源进行趣味导入,从而帮助教师将抽象而理性的教学内容以直观而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课的主题为《点、线、面》。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主题显然过于理性和抽象,很难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材上展示的学生作品分别为:绘画作品《风景》、彩纸拼贴作品《奇怪的脸》和纽扣、羽毛拼贴作品《流行》。显然,这三幅作品也过于“平面化”,距离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历和现实生活经验较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建议教师通过以下途径,运用民间美术资源,通过趣味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迸发学习热情:首先,实物展示。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放风筝,也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课余活动。在《点、线、面》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风筝的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关于“点、线、面”的思考;其次,实物观摩。教师可以准备多个风筝,并将其发放到各个小组学生的手中。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对于风筝进行仔细观摩与研究,找出风筝上面的“点、线、面”;最后,概念界定。在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空间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组学生说出本组风筝包含的“点、线、面”,并尝试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结果,总结“点、线、面”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教师巧妙发挥民间美术资源在导入环节的作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点、线、面”这三大美术基本元素的特征与概念,又避免了生硬的理论讲解与抽象的知识阐述,使美术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3.以民间美术资源引发探究,鼓励合作学习

如果一堂美术课全程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很难称其为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改革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中培养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学生的交流讨论与合作探究往往需要一个契机。很多时候,如果单纯依靠教材资源,教师很难创造这个契机。那么,教师不妨引入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在“古与今”、“中与外”、“做与想”等“碰撞”中激发交流的欲望、寻找思考的动力、创造合作的机会。

例如,五年级上册《陶泥的世界》这一课的课型是“造型·表现”,也就是以“动手”为主的课程。然而,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利用民间美术,则可以将“造型”、“表现”与“鉴赏”、“探究”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教学设计如下:首先,陶泥鉴赏。陶泥的类型有很多,包括灰陶、褐陶、黑陶、彩陶、白陶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和现代的各式各样的陶泥作品,让学生领略陶泥之美;其次,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播放陶泥制品的制作工艺,然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总结陶泥制作方法。最后,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能够得出陶泥工艺的大体流程及手法:捏、搓、团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的结果,开始合作学习,共同制作陶泥作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制造了“古与今”的“碰撞”,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与合作探究创造了契机,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4.以民间美术资源传承文化,渗透情感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使命。而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爱国教育的渗透创造良好契机。

例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十二生肖》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首先,讲述生肖故事。“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有无数跟十二生肖有关的民间传说与风俗习惯代代相传。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使学生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明;其次,展示生肖艺术。在我国民间文化中,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陶泥、剪纸、年画、皮影戏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灵感,为他们接下来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最后,开展生肖创作。在学生了解了生肖故事,欣赏了生肖作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这种传统的民族美术创作形式,创造自己心中的生肖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剪纸技术,培养了美术素养,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每个生肖代表的精神与象征,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总之,教师通过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了情感教育的渗透。

5.以民间美术资源鼓励实践,促进美术创作

学生美术灵感的迸发,有可能发生在某个瞬间,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却需要持久的熏陶。因此,教师不应该将小学美术教学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欣赏美与创造美。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通常在生活中找不到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的契机。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学习眼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开展美术创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千变万化的帽子》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除了在课上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帽子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课外活动,通过民间美术资源的融入,帮助学生激发美术创作的灵感、拓宽美术创作的渠道:首先,“搜”帽子。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仿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而很多曲种都有独特的帽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传统戏曲中不同的帽饰,并以此为灵感,设计“千变万化的帽子”;其次,“找”帽子。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的帽子都独具特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电影海报、文艺演出或亲朋好友中出现的民族服饰,并以他们的帽子为灵感,设计“千变万化的帽子”;最后,“串”帽子。我国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的帽子都各有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定一种身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种身份的人的帽子的样式、颜色、质地等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帽子,给不同朝代的人排序。在此基础上,以这些帽子为灵感,设计“千变万化的帽子”。通过布置上述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美术灵感,促进学生的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丰富美术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艺术修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在“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引发探究”、“传承文化”、“鼓励实践”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陶泥帽子民间
陶泥魔法
怪兽奇想
可爱的公鸡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捏陶泥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