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做,数学更精彩

2021-11-22林小凤

读与写 2021年28期
关键词:长方体动手作业

林小凤

(福建省福清市龙田第二中心小学 福建 福清 350315)

前言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通过涂涂画画等方式,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将数学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晦涩的内容具体化,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改变通过具体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同时也能够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质量。

1.明确问题,科学设定课堂教学计划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比较偏向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解方式。小学数学学科更是如此,部分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等并没有获得充分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甚至课外活动中,教师不自觉的认为多讲、多写、多练就会增加学生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技能。以计算为例,从低年级的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到中年级四则混合运算,再到高年级的小数、分数等的计算,基本上都是通过口卡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低年级段时通过大量的口卡口算、笔算、列竖式等方式学生似乎能够快速的提高计算能力,但是,随着年级段的提升,简单的口卡似乎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学生也不能更好的明确复杂计算中的算理,机械的练习起不到提高学生计算有效性的目标。而在计算练习中穿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历推断算法、算理的过程,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对于越来越复杂的数学计算的畏难情绪,有效改善学生的计算效率低的现状。

再者,以往课后作业的布置方式相对比较单一,课后练习基本上都是采用书面作业的方式,比如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优化设计等,每一堂课结束后都会相应的给学生留一部分作业,夯实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牢固程度。作业安排的初衷固然没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单一的书面作业,很难激起学生高效完成作业的兴趣。而在作业过程中穿插动手涂画等操作环节,一方面能够拓展数学作业的形式,增加学生参与作业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环节,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作业效率和质量。

因此,从上述几方面分析,当前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偏少,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一方面不符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教育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将动手操作环节贯穿到数学课堂内、外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

2.设定合理情境,教学中贯穿动手操作

情境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常用模式之一,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做一做的环节,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质量。

难点的突破是每一堂数学课的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难点的突破都是通过教师讲解完成,效果一般。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生本课堂创建过程中,课堂教学活动中则要从学生具体学情入手,逐渐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的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低年级“8、9的分与合”探究活动为例,这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1-7的认识与加减法,以及7个数字的分与合,并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数字分与合的方法,因此在这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前期讲解的思路和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的方式,探究8、9的组成。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7数字的加减法、分与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看哪些小组能又快又准确的发现8、9两个数字的分与合的奥秘。(教师从上节课6、7两个数字的分与合游戏入手,通过口令游戏引导学生复习6、7的分与合,为8、9分与合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教师与同学们事先准备动手探究环节所需的学习工具,像小棒、棋子等,每个小组分别配发足够数量的学习工具,为后续的动手环节做准备。

教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兔妈妈在教小兔子们学数学,但是小兔子们听不懂,没有完成兔妈妈的任务,看看我们谁能够帮助小兔子们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呢?兔妈妈给了小兔子8根胡萝卜,让她用不同的方法将8根胡萝卜分成两堆,应该怎么分呢?

同学们用小棒等工具代替胡萝卜,快速的投入到动手实验的环节,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探究活动中。

几分钟的学生探究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上前分享,通过实物投影仪演示自己小组的做法。

小组一:8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可以是4和4、3和5、6和2、1和7,有四种分法。

教师:一组的同学做的非常棒,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自己来说一说。

学生一:应该是分的不全,好像还可以分成8和0.

教师: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分法比较乱,而且容易丢掉内容,那么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想一想我们之前数字的分与合都是按照什么方法分的呢?

学生二:按顺序分……

教师:非常棒,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试试吧。

于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环节探究8的分与合,(邀请几名同学上台),首先将小棒放在一边,并引导同学写下此时两边的小棒数量为8和0,随后移动一根小棒,此时写下左右两面小棒的数量为7和1。紧接着,学生们又开始了动手探究环节。然后每次移动一根之后,写下相应的数字6和2……0和8,如此通过有顺序的分一分,学生自主动手做一做,不仅掌握了8、9数字的组成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明确了数字分与合的方法,为后续的计算做好扎实的准备。

3.做中学,学中做,实践中践行动手操作

做中学,学中做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措施,比如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将传统、单一的写作业的方式进行拓展,将综合实践作业融入到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效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基础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图形之后,在课后作业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引导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的方式,利用基本图形开展“七巧板”拼图游戏。在具体操作活动中,教师从基础的七巧板拼图开始,然后逐渐引入更多形式的做一做实践活动,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从简单的基础拼图开始,逐渐提高难度,或者根据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分层探究活动。例如,简单的借助现有图形按要求拼图,中难度的根据图片寻找自己所需的图形进行拼搭,高难度的多图形拼搭与创意等等。结合不同难度的操作游戏,学生首先动手进行基础图形的画、剪,小组合作准备数量充足的探究活动工具,然后再进行涂色,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明确区分;然后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相应难度的实践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拼、接。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的体验感,教师还可以进行游戏闯关活动,从低难度开始,每成功完成一关的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最后积分最多的小组能够获得最终的数学大奖。

通过画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的过程,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将简单的七巧板拼图游戏进行创新与拓展,将更多形式的几何图形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在做与思的过程中复习了各种基础图形特点等知识,同时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巧借生活经验,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生活与数学原本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相关内容的学习时,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初步知识,因此这一堂课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与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的物品,进行两者特点的探究。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了,那么谁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与他们两者有关系呢?

学生:老师我的魔方是正方体的,我们用的书本是长方体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棒,那么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长方体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吧。

教师与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准备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元素,教师顺势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要素的名称,比如棱、顶点等。然后每个小组的同学,借助手中的长方体模型,进行特点探究。

例如,小组一选择将长方体纸盒拆开,然后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数一数的方式,同时将自己比较过的“棱”、“面”、“顶点”等按照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区分,然后总结每一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比如长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最后再将长方体模型组装起来,检验一下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由此,通过动手操作,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引入课堂,让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需要贯穿于课堂内外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创设方式,为学生搭建多维度的实践操作平台;借助画一画、做一做等多元活动,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而且能够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科学、合理、正确的认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以及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方体动手作业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作业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表面积是多少
动口不动手
我想要自由
动手动脑多快乐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问题征答